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昨晚,蛋姐正坐在地毯上玩積木,維尼帶小蜜罐來串門。
「哇,你堆的是什麼呀?真好看!」
接著,蛋外婆切好水果端出來,一邊招待客人一邊喊:
「喲,我的乖外孫,快來吃口水果。」
然後,咬了一大口西瓜的老陶吭哧吭哧走過去:
「蛋,你這搭得不對,看老爸怎麼做!」
得,蛋姐好不容易集中的注意力,就被一群熱情圍觀者,你一句我一句攪散了。
相信很多寶媽跟我有同樣的煩惱,現在不解決專注力問題,等上幼兒園了,老坐不住影響別人怎麼辦?再等到她上小學了,還要輔導作業……啊,雞飛狗跳的畫面是不是立刻出現了?!
為了不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今天,我們好好聊聊培養寶寶專注力這事兒,也算是給自己立個flag,希望以後蛋姐不要打臉
一、什麼叫專注?專注多久才算專注?
說到「專注」,通俗的解釋是,「保持一個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情」。
但當聽到有的寶媽跟我說:「那我家的還行啊,坐在《小豬佩奇》前能一動不動兩個小時,喊都喊不應……」
我???這位寶媽,您對專注力是有什麼誤解?
在心理學上,注意分為「主動注意」與「被動注意」。
看動畫片,顯然屬於後者,因為寶寶不需要多麼投入,她全程都被不斷變換的聲光影牽著走。為什麼喊她喊不應,因為她腦子是放空的啊~別問我為什麼懂,問就是血淚史
而真正的專注力,是一種主動注意,帶有目的性,比如閱讀、畫畫等,需要寶寶主動控制視線、思想及行為。
那麼,寶寶一次維持多長的專注時間,才算正常水平呢?
有專門研究孩子行為發育的網站顯示:寶寶專注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大致提高2~5分鐘。
不同年齡段兒童專注力水平:
2歲,4~10分鐘;
3歲,6~15分鐘;
4歲,8~20分鐘;
5歲,10~25分鐘。
寶媽們可以參照對比看看,如果在這個範圍內,就別過分雞娃了。
二、寶寶的專注力,正在被你破壞
曾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研究人員通過眼球追蹤,分析父母與寶寶的互動模式,對寶寶專注力的影響。
實驗中,寶寶本來自己玩得好好的,有的家長卻熱衷表現自我——要麼拿著玩具不停晃,要麼指導孩子怎麼玩玩具,還在旁邊熱切地期盼寶寶的反饋。
研究者從攝像頭中看到,寶寶的眼神不是飄向了天花板,就是看著父母的肩膀,並沒有聚焦在父母的動作上。而且,被父母打擾後,也再沒心思專注在玩具上。
這不就是我開頭描述的場景?全家人上陣,集破壞蛋姐專注力之大成,你以為是「關心」,實際上每個字都是雷區!
中科院教育心理學葉壯老師說過,專注是一種持續的認知活動,當寶寶在專注狀態中,他的注意力分配是有「限額」的。
家長突然打斷,造成了額外增加的注意負擔,對於專注力的保持和培養百害無一利。
當你很想很想和寶寶一起玩玩具的時候,請把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的這句話默背十遍: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三、培養專注力,這樣做不拖後腿
其實,說到這兒,可能寶媽已經發現了,寶寶的專注力更多不是培養得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最大程度保護寶寶的專注力呢?
NO1 最怕家長「突然的關心」
當寶寶正專注進行某個活動時,不要輕易打擾,不要剝奪她享受當下的機會。她如果渴了餓了,自然會來找你的。
要知道,寶寶自己一邊玩玩具挺開心的,一邊還要應付你,很心累的好不好?
NO2 交出選擇權
成年人尚且不喜歡被人幹涉自己的興趣,何況寶寶呢?
像蛋姐,正處於迷戀建構遊戲的年齡段,我就不會在她想玩積木的時候,強迫她去畫畫或者讀繪本。
把「做什麼」的選擇權交給寶寶,她會更加開心地投入。
NO3 整潔安定的環境
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做作業之前都喜歡先把桌子收拾乾淨。
孩子也一樣,雜亂的生活環境、電視機或者屋外吵鬧的噪聲,都會讓他們無法專注。
除了物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我相信,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環境。
-寫在後面-
說起來,我們成年人的專注力一般也就40分鐘左右,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年齡越小,專注時間越短。
以前,蛋姐是「無佩奇,不吃飯」,我後來花了好大力氣才把她糾正過來。正因為有這個基礎,我才有信心繼續對她進行專注力訓練。
對於愛看動畫片的2歲左右的寶寶,我的建議是,一天分三次看,每次觀看時間不超過15分鐘。
專注力培養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一步一步的堅持。
把這篇文章轉發給家人,告訴他們別再做破壞寶寶專注力的「罪魁禍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