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2020年全國兩會大幕將啟。據媒體報導,民盟中央今年擬提交《關於調整社會家庭政策,應對人口發展問題的提案》,提出探索建立從懷孕到孩子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的全面鼓勵生育體系,包括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託育津貼、教育津貼、家庭個稅抵扣,以及對不符合繳納個稅標準的低收入人群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等。
鼓勵生育已是一個緊迫的問題。而育兒成本無疑是影響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現實出發,我國有必要考慮發展0-3歲普惠性託育。這是降低育兒成本,鼓勵生育意願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0-3歲託育問題,是近年來兩會熱議的教育話題之一。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有近5000萬幼兒有託育需求,但入託率只有4%(指在正規託育機構的幼兒人數佔這一年齡段幼兒總數的比例)。由於有資質的託育機構少,我國早教市場亂象不斷。
去年5月,為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總體看來,構建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主要強調市場的作用,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梳理社會力量進入的堵點和難點,採取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政策引導以及建立規範標準,並不承擔投入責任、兜底責任。完全把0-3歲託育服務交給市場,託育服務也就會根據市場需求定價,在託育服務供給不足而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入託難、入託貴」的問題。
這和3-6歲學前教育階段存在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是同一邏輯。在2010年之前,我國各地的3-6歲學前教育,主要由市場提供,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佔總教育經費的投入只有1.3%,導致總體學前教育資源匱乏,公辦學前教育資源更少,各地都存在「天價幼兒園」的情況,家長感慨幼兒園保教費超過大學學費。
針對這一問題,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並啟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強調政府的投入保障責任。今年,我國將實現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5%,普惠園率80%的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目標。而就是如此,「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以此觀察,發展0-3歲託育服務,要滿足幼兒的託育需求,減輕家庭的託育負擔,也需要明確託育服務的公益性、普惠性,也就是說,要強調政府對託育服務的投入、兜底責任。從發達國家的託育服務發展看,0-2歲託育主要是照看服務,強調安全、衛生,因此,主要由衛生部門、民政部門負責;2-3歲託育已經有早期教育的內容,因此納入學前教育體系,提供2-6歲學前教育。
要滿足託育需求,並減輕託育負擔,我國可以把2-3歲託育納入學前教育體系,「託幼一體化」,由幼兒園開設託班,接受有需求的孩子入託。以前我國很多幼兒園是有託班的,但是由於幼兒園學位不夠,要解決3-6歲孩子的入園問題,因此幼兒園普遍取消了託班。當前,由於學前教育將基本實現普及化,已具備條件在幼兒園開設託班,並按普惠要求提供託育服務,這就可以較快增加託育供給。
發展託育服務,關鍵在於要明確託育服務的普惠性,而目前發展託育服務,還主要是「政策引導,普惠優先。」當然,明確託育服務的普惠性,需要轉變理念。強調託育服務的普惠性,不僅是鼓勵生育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政府要首要保障基礎教育。另外,也需要有財力支撐,這進一步則牽涉到增加教育投入,以及根據新的理念進行教育經費的重新分配問題。(熊丙奇)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