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績一般,每次排名都在班級中遊的位置,不是我不努力,實際上,我上課能夠認真聽講,作業也有認真完成,課外我也刷題,可是成績就是沒有絲毫起色,成績不好時我的媽媽也很著急,總是批評我,老師你說,我是不是像我媽媽說的那樣,我就不是學習的這塊料?」
這位同學的問題,想必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
你可以看看自己的班裡有沒有這樣的同學,他們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遠釘在課桌上讀書做題。
同學拉她出去玩,她都說:「沒時間啊,要考試了我還要在家裡背書。」但考出來的成績卻永遠在中下水平。
這似乎很奇怪,他們如此努力,為什麼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呢?問題究竟是出在什麼地方?
其實同學們你要知道用功≠成績好,不是你不適合學習,你只是沒用對方法而已,學習方法錯了,在努力也是白搭!
01
「學霸多半都不是天生的」
「想學好」和「學好」差得可不僅僅是一個字的距離,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呢?
班班今天就帶你一探究竟:
主動思考,缺乏思考是明明自己很努力卻無法提高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光聽不練假把式,只有學會自己從題型中總結出方法、勤於思考、多與老師同學探討一些易錯點,把知識點理清、概念區分清楚才是首要的!
優秀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會有提前學習的習慣,對於簡單的知識點通過自己預習就能掌握,有疑惑的地方再等老師講解,並及時做好複習鞏固,說白了就是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並且勤於解決問題,並往往擁有自己的學習規劃。
自控力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本身是一個看長期收益的過程,即付出努力以後不會很快看到提分的效果,這個付出一般至少要持續三個月到一個學期的過程。
所有的學生基本上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但是一堂課下來每一個人的收穫程度不同,其關鍵點在於課堂專注程度。成績優異的同學則可以在課上能夠一直跟著老師的思維進行學習,專注程度很高,那麼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變高,一堂課下來,他們基本可以掌握,但部分學生則只能了解七七八八,這個就是差別。
02
」別急,讓孩子慢慢來「
與此同時,每位父母都會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費盡心力的幫助孩子籌劃,但是當孩子的發展和我們所期望的背道相馳之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焦慮不安。尤其是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更讓父母們奔潰。
當孩子寫作業三心二意、玩鬧,你是否經常只會指責批評?
如果你能試著站在他的角度,表露你的體貼關懷,或許會收穫不同的效果。
「你怎麼什麼都學不好?」 當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經常這樣罵他?還常拿他跟別人比較?導致他喪失信心?
如果你能體諒他,只是學得比別人慢、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並善於挖掘他的閃光點,用鼓勵代替苛責,用耐心代替催促,結局也許會有不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處時,要像一面鏡子,學會運用:「望聞問切」
望:父母要關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和情緒,當孩子出現消極的情緒時及時的給予引導和支持,
聞:父母要專注地聽,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適時的給予尊重。
問:父母要用簡短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也讓溝通進行下去。問的過程中切忌不要包含說教與指責等負面信息。
切:父母要換位思考,切實的體察孩子的情緒感受。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夠和孩子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