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長之間溝通,
撲面而來的都是一陣陣焦慮。
朋友家的孩子才8歲,獎狀就已貼滿了家裡一整面牆;
鄰居家的孩子5歲時就去各地參加圍棋比賽,還拿了好多獎盃;
孩子的圍棋班同學也沒覺得怎麼努力,咋升段那麼快?
說來說去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跑得好快、學得很棒,而自己家的孩子稍微不努力,分分鐘就被落在後面。
1
學棋沒進步,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有很多學棋的孩子,明明付出很多努力,成績卻沒有多少提高。
凌晨11點還在做死活題;
除夕和大年初一還在不停地刷線上課程;
剛放學就直奔道場,趁著上圍棋課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浸泡」在圍棋世界中。
我們必須客觀承認,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努力都是值得,是應該受到尊敬的。那些曾經轉錯的彎、留下的淚、滴下的汗,不論好壞終究成就為一個現在的自己。勤奮代表著一份誓不罷休的決心,一份端正積極的態度和一份日積月累的行動。但另一方面,有些努力只是假努力,根本沒往心裡去。
很多人迷信努力就有收穫,於是拼命做出努力的樣子,讓一切都是滿滿的,心裡能獲得安慰。比如時間總是安排得滿滿的,拼命刷很多題,比如上課記筆記總是記得滿滿的。說實話,最後這些東西有仔細回顧過嗎?在看書的時候,是不是也只是讀了一遍,有想過要好好理解嗎?
重複勞動最大的特徵就是反覆地去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事情。這其實就是一種低質量的勤奮,表面上很刻苦,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樣的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
拼命做無用功的最大意義,不過是麻痺自己,營造一種「我很努力」的幻覺,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越努力越退步,也就理所當然。
2
以開放的態度去學習
那些學習高手,學習效率為什麼那麼高?
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綠燈思維,敢於承認自身的局限性,聽到不同聲音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急於反駁,而是站在對方立場想想有什麼可取之處。用開放的心態,從萬事萬物中獲取知識。
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多聽多看,才能有機會去粗取精、沙裡淘金。
同時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你懂得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將所知化為所用,即知和行的轉換率越大越好,而不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僅僅懂的知識多沒有用,想要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就要去做事。
知道,只是改變的開始。行動,才是改變的抵達。
3
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在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學棋,回報爸爸媽媽對他們所做的付出。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努力,導致迷失在努力的道路上。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努力呢?
1、紮實基本功
首先,家長們需要知道:要想學好圍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初學者最易在短期內提高,這個時候就是積累知識的過程,功課要做足,各類圍棋基礎知識、技巧演練、死活題訓練都不要覺得看過就會就一掠而過。
想必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考試時有些知識覺得眼熟,就是想不起細節,背誦是一個笨辦法,但是知識的積累是記憶力提高的過程,只有基本功紮實,才能走出更多的棋路變化。
2、巧用碎片化時間
這一點看似簡單,實則很實用。
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很難專注的做一件事,但是一些簡單的知識還是可以學到的。
例如:家長可以在接送孩子上下輔導班的途中,讓孩子複習一下如果才能形成「徵子」的優勢局面、棋子「虎口」脫險最有利的下法等等。
可能這些都是很細小的知識,但是複習的過程便會加深記憶,每日學習2個,一年就可以學習730個這樣的知識。
3、注重道德教育
落子無悔是一種道德修養。
學習圍棋的第一階段,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堂上給孩子灌輸圍棋禮儀知識,儒雅的氣質和專注的態度也不是一天就能培養的,棋手更多的是在下棋中把這些教育融入自身。
比賽時,嚴格的棋規、規範的流程更是能幫助孩子學習圍棋附帶的道德品格。
所以在孩子每結束一次課程、每完成一場比賽時,家長可以讓孩子講下自己的感受,並根據孩子所講,往正能量的方向加以補充。
4、鼓勵孩子參加比賽
圍棋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項目,競技是其自帶的屬性,而比賽就是驗證學棋成果的「實戰」過程。
經過比賽,孩子才能真正接觸到平日訓練中無法領悟的經驗,也才能在取捨過程中,更加有策略。
5、重視學棋過程
很多家長對孩子學棋這件事很重視,但是對孩子學棋的過程卻缺乏重視。
在家長的規劃中,出現了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對圍棋培訓課就自動降低了優先級。以至於孩子缺課就成了常見的現象,這種行為變相的給孩子做出了不好的示範。
一旦孩子不想上課就會找各種理由缺課,從而導致基礎不牢固,最終孩子慢慢減淡了對學棋的興趣。
所謂教育,不單單是要求孩子成績好,更是希望孩子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各方面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