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宗師最得意的門生、黃氏太極拳創始人、世界太極拳泰鬥黃性賢大師說得好:我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就是道為本、技為末,重科學,重質量。一個學拳的人,先要學會做人,然後才是學打拳,學太極拳更是如此。進入了太極之門,大家就不分貴賤,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大家要尊師重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諧相交,真誠相見。做人的道理很重要。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學太極拳。學做人比學功夫重要百倍。所以太極拳道是從靜心、悟道和修身、養性練起。
學太極拳應該先研究太極原理,把原理擺在功架之上下功夫。學太極拳並無捷徑可走,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就像求學一樣,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再到研究班,絕不能跳班越級。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反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學太極拳要不怕吃苦,能吃苦才能扎好根,根穩了就一通百通。
學太極拳要有信心、恆心和虛心。有信心才會有決心;有恆心才不會中途而廢;有虛心才能誠心求教,拳藝才會精益求進。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即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出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
松身「五法」是黃性賢大師數十年練拳經驗的結晶,是練太極拳架的基礎。「松身五法」是根據太極原理和綜合太極拳基本動作而創立的。它通過轉腰松胯、合氣松身、擺臂松肩、彎腰松筋、坐腿松膝的「五松」,來解決學習太極拳最難解決的 「松」與「柔」的問題。而「松」、「柔」正是太極拳的要害與關鍵。因此,「松身五法」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易學有效的健身運動與防身術。其中包含了鄭子(曼青)太極拳的每個招式,是學習太極拳最基本的功夫。還有「六法」——床上運動的六種方法、「七動」——推手中的內避與粘貼的七個動作。這「三件功夫、六個字」,足夠苦練終生,受用一世;練拳架可以輕而易舉,練推手也可以駕輕就熟了。
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萬物眾生,無一不是從太極而來,自太極而去的。太極就像一個圓球,太極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也沒有手。唯其如此,所以不論滾到什麼地方,也不會傷到球體。太極不動手,動手就不是太極,就是對圓的涵義說的。太極拳是包含了力學、物理學、太空學等各門學問的。
太極拳無論是靜是動,都有它的特定不變的法則,比如一動全動,一靜全靜,借力打力,借勁制勁,一身是手實非手,一身是勁實非勁等等。它與人對壘靠的是懂勁、聽勁,對手還未出手,就知道他要打什麼部位,從而加以化解,並且借著對方的勁道,使用招式,將對手制服。這當然要靠精湛高明的太極功夫,不是說一學了太極拳便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比如,種樹需要紮根。根只扎了三寸深,風一吹便倒了;如果是扎了三尺深,那麼再大的風也吹不倒。所以學太極拳要學到家,不能只學了皮毛。學練之中,要強調腳跟要穩,氣發丹田,向下扎穩根;然後,順著腰胯而上,由意使臂、由意使手、使腕、使指,到了這時,你的身便如佛寺裡若大的圓鍾蓋地,穩若泰山了。
中國太極拳不但是一門武術,而且是一門精深的哲學。它注重內功修煉,強調人格道德修養。當年我拜在鄭曼青老師門下,單是「道」字,鄭師就為我講了三個月。以我自己數十年練功和傳藝的體會,我認為「道」是太極功夫中的功夫,學「道」就是學拳理、學拳德、學做人。因此學習太極拳,既有修身養性、健身長壽的功效,又有涵養道德、培育情操、提高學問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鄭師一再強調學拳必須「誠」與「信」。中國有句古話,叫「不誠無物,信而有徵」是至理名言。有了誠心和信心,才能學有所成。太極拳以「意」和「松」為主旨,如果沒有誠心和信心作為思想根基,練拳中就會意不貫一,半信半疑,松而不透,學而無功,結果學了個半軟半硬的工夫,毫無用處。
學習太極拳必須掌握按部就班、明理達意、默識揣摩等學拳方法。對榮譽不得自誇,對本事不可炫耀,千萬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太極拳的主旨是:太極無極,太極拳道是一項涵蓋寰宇的無窮無盡的事業;人生有限,拳道無涯,必須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希望太極拳人同心協力,取長補短,讓太極拳道在全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普天之下的百姓心身健康,促全球社會和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