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面有一回,妖怪要來吃唐僧肉,唐僧就嘰裡咕嚕地念經,然後妖怪就怕了,這是為什麼呢?《心經》裡面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什麼意思?一個葡萄吃到肚子裡吐葡萄皮和不吐葡萄皮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就從佛學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
1、 咒語的秘密
在《心經》的結尾部分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裡的這段咒語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是通過佛學智慧達到涅槃的意思,後面的是什麼什麼咒,就是對這個咒的「歌功頌德」說其能除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咒」就是說:涅槃吧,超渡吧。
可是為什麼咒語有這麼強大的力量呢?先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詩歌或者流行音樂這麼讓人感覺朗朗上口,大部分來自發音的韻律,咒語也是這樣,發音比較獨特連貫。在西方也有咒語類似於巫術,還分白巫術和黑巫術,佛教的咒語當然也分為兩類,一類可以救人,一類可以降妖。
救人的咒語大抵是要呼喚人的靈魂,讓其感悟、振奮,也就是佛家大佬對你說了鼓勵的話,你信我的就能涅槃。降妖的咒其實也是通過權威信仰的恫嚇來達到震懾妖怪的效果,有的妖怪說不定就被嚇出了原型,世上有沒有妖不知道,但是大人們總是騙小孩說河裡有吃人的妖怪,這樣小孩就不敢自己一個人下水了。當然,小孩長大了,這種恫嚇就沒有用了,就像是在原始社會咒語很有力量,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咒語就越來越失去其威嚴。就像「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字真言,很少有人能說出這個有什麼意思,但就是聽起來很厲害。很多事情信則有,不信則無。
2、 空不異色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金剛經》和《心經》都是講「破相」,如果你明白般若空觀,你自然明白「緣起性空」,不會執著於眼前的萬事萬物是名詞還是形象。那麼所謂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色就是物質世界,而空就是空性,這裡不是說物質不存在,而是處於不斷變化當中的。而色與空是不能獨自存在的,是彼此依存,從而達到世俗和真理相互依存的境界。
3、吃葡萄的問題
這裡可能你沒有聽懂我在說什麼,那用吃葡萄的例子來說一下,如果有人那一串葡萄來問你,這是紅葡萄呢?還是青葡萄?你回答顏色,這就是物質的「色」。如果他再深究一下,問你這到底是不是葡萄呢?你既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
是,從世俗的角度大家為了分辨千萬種事物,把眼前的這一堆元素集合體叫做「葡萄」;不是,從「五蘊皆空」的角度,那不是一串葡萄,只是五蘊的聚合,而五蘊本質上「皆空」,所以可以說這串葡萄是不存在的。
那麼,換個角度,如果你吃了一顆葡萄,這一串葡萄減少了嗎?從葡萄本身的角度上,這串葡萄減少了一顆,但如果從物質總量的角度,少掉的那顆葡萄並沒有消失,只是落在了你的肚子裡。如果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思考,那就更厲害了。就算你把整個串葡萄都吃了,葡萄也沒有消失,因為這串葡萄本身就是五蘊的產物,你也是五蘊的產物,本質上都是五蘊在剎那間的因緣聚合,所以是沒有分別的。
那麼你吐不吐葡萄皮,都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區別的,所謂的增減都是世俗眼光的錯覺而已。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