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2019年11月9號晚上,播出《奇葩說》第六季第四期,這場是導師大秀辯論賽,主題是「奇葩星球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不得不說,在整場的辯論中,李誕的花式辯論最精彩,很多人被其折服,包括我。
我知道李誕,是從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開始的,那時他在幕後,給主持人寫稿子,經常是主持人口中的「蛋蛋」。後來,在節目《吐槽大會》上,他作為脫口秀演員出現,讓我看到了他的搞笑和才華。再後來,就是以「誕總」身份作為嘉賓出席在各種綜藝節目中,比如《做家務的男人》,《奇葩說》,等等。
回到這場《奇葩說》的辯論,李誕的表現非常搶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私」和「務實」的男人。
對於這道「奇葩星球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辯題,李誕作為反方,認為應該救貓,原因之一是,藝術的價值在人心,而生命的價值是活著。
不去救貓,貓就會死掉,進而失去生命的價值。而對於那副畫,它的價值並不會消失,因為人們還會記住它,甚至會因為一個人救貓,沒有救它而更具價值,因為它的故事更多,價值就更大。
在我看來,貓的鮮活生命更會喚起人們的惻隱之心,因為它活生生地在那裡呼救。當然,我並不否認名畫的價值,也認同它在歷史長河中給我們人類的文明和文化帶來的意義,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貓在那個具體場景更會打動人。
其實,我們的大多數選擇是根據自身的認知和理性來做出的,只是在具體場景中,我們的選擇更多依賴同情心、共鳴等的感性的衝擊。特別是緊急情況下,沒有那麼多時間讓我們做出理性選擇。
在李誕看來,社會之所以會運轉和不斷進步,就是因為人們的自私本性。我們每個人都「自私」地活著,不去做危害社會和他人的事情,社會就會良性發展。
在「救貓」還是「救畫」的選擇上,我們的自私本性也會驅使我們去「救貓」。就像李誕說的,如果我去「救畫」人們會很快忘記這件事,於他來說沒什麼好處,但他沒有「救貓」這件事,會一直讓他處於自責的狀態,他會時常想起那個被「炭烤的小貓」。
有時,我們不會後悔做了什麼事,因為做過就會有所收穫,而我們會後悔沒有做過的事,因為已經沒有機會了。從人性的自私本性來看,選擇救貓會讓人更踏實,不會去內疚和自責。而名畫的消失,可能不會給人的心裡帶來那麼大的負擔,因為人們並沒有忘記它。
我們承認,對於正方提出的「遙遠的哭聲」,有新意,也有意義,但真正到現實生活中,其意義會被弱化,因為眼前的哀嚎更直擊人心。
就像反方許吉如結辯時說的,本能的合理化,會讓我們選擇看得見的、摸得著的,以及盡力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本能是無法抗拒的,在那一剎那,人的本能不會讓我們想得那麼多,那麼遠。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需要尊重本能,然後按照本能反應去做事。
在對待工作,以及愛情時,我們也要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我們知道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是何種滋味,和一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更是痛苦不堪,所以我們會盡力讓自己喜歡上做的工作,或換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且真誠對待愛情這件事,即對彼此負責。
眼前的一切,會讓我們更有觸動,因為它們離我們近,不僅是本能反應,更是「眼見為實」的衝擊力。
我們常說,火燒眉毛,先顧眼前。因為「眼前」更務實。
其實,李誕的辯論內容,更多的指向「務實」的做法,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做事原則。
其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李誕辯論的最精彩之處,或者是對正方最強有力的回擊就是「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還管得了原遠處的哭聲嗎?」的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質問本身就具有震懾人心力量。
我們很難相信一個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情都無動於衷,卻可以對遠處的呼救伸出援手的人。就像連自己本職工作都不做好的員工,每天想著替公司「獨當一面」。領導怎麼會相信他可以勝任更有挑戰的工作呢?道理是一樣的。
其二,不要為了「想像」的意義,而放棄「眼前」的美好。
李誕在辯論中,舉了一個記者朋友的例子。他說,朋友採訪好一個人的事情,如果報導出去可以讓更多人受益,但可以確定的是被採訪人一定會受到傷害,這種困境讓他朋友很難選擇。
在李誕看來,不要為了「想像」出來的意義,而犧牲掉「眼前」人的利益。對其他人有益與否,是他朋友想像出來的,或者說是不確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被採訪人的利益一定受害,那麼為什麼要犧牲眼前,而追求所謂的遠大意義呢?
有時,我們太願意用未來或想像出來的意義來激勵自己,這會讓我們看不清現實,並沉迷於「遠處」而忘記做好「眼前'。
其三,做好「眼前」的事情,才能有「未來」的意義。
做好眼前事,手頭事,才會為未來打下基礎。
時代飛速發展,世界太美好,好玩好吃的東西太多,誘惑難以抵擋,囊中羞澀讓我們想快速成長(賺錢),但成長就是一步一步來的,現在眼前的慢,就是未來的快。沒有現在好好工作的經驗積累,不會有未來的事業有成;沒有現在用心的學習知識,不會有未來的才華出眾;沒有眼前的務實態度,也不會有美好未來的意義。
顧及「眼前的哭聲」、「近處的風景」,可以讓我們「踏實」、「務實」地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
正如馬克吐溫說的:「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當然,這是一道辯論題,如何選擇是自己的事,我們也尊重各自的選擇,但選擇「眼前」,為的是讓我們「務實」,以更好地迎接「未來」。因為「未來」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好「眼前」來達到的。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