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三問
「李誕們被尬吹,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
不久前在知乎搜索過「李誕」的我,睡前又收到了一條新的推送。點進去,各種罵點層出不窮到讓我疲倦。
也會「李誕式」安慰自己:別糾結了,安穩地睡去吧。但是第二天醒來,我還是找到了那些質疑和不理解。想面對它們,然後談談我所認識的李誕,平凡又特別的那一個。
「是不是一切負面的形容詞
用上主動選擇就會顯得高級?」
對李誕派價值觀表示認可的文章下面,有這麼一句高贊評論。「主動選擇」四字不留情面的尖銳,看似一語道破李誕式思維的原罪,屏幕前的我都被刺痛了幾分。
關於李誕的負面形容詞:
懶、喪、頹、淺薄、利己主義者。
在真人秀《嚮往的生活》裡不愛幹活花式躺,高喊「勞動最光榮,李誕最沒用」;在《奇葩說》中反駁「遙遠的哭聲」:他們都想著文明理性,只有我就想著我自己;還有那句廣為流傳的「人間不值得」.李誕總是以這樣戲謔的方式,在公眾場合承認自己選擇「自私淺薄」。
直到《十三邀》裡,
我看到一些所謂選擇背後的東西。
「不要挑戰大多數人」,提到賺錢,李誕給出這樣的經驗。
「回內蒙找一間小屋,喝一輩子三塊錢的啤酒,好像真的也行。但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也行。」話題回到自己,他坦誠的回答裡透著虛無和矛盾,「做不了自己,我對自己非常不好。只有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我才能活得積極陽光健康,讓所有人快樂。」
只看這一幕,很難想像大學時期的李誕也曾是個憤青:刻薄、清高、不合群。直到發現世界的運行規律就是這樣不完美、自己的力量就是如此渺小,於是放下了那些輕狂,加入到社會的運行中去。活在淺薄裡,活得流於表面。
他好像選擇地最隨心,
又好像被世界改變了最多。
真正了解過李誕的人,
又怎麼會輕鬆地認定,
他在「主動選擇」呢。
「取悅世俗」和「佛系青年」兩個似乎矛盾對立的標籤,在李誕身上神奇地共存,同時支撐又消解著他的內心。我難以想通這個道理,只覺得一定有某種強大的信念,讓有趣的靈魂放開手腳獨行。
長大後的每一天,
我們與世界展開旗鼓相當的交手。
無論是通過「放棄」自我獲得了更廣闊的精神世界,還是在拉拉扯扯裡最終認清了理想和現實,沒有人會定義怎樣更高級,只要能夠自洽就好,收穫了成長就好。
「表面上和平民站在一起,
其實根本就是精英。
一個坐擁名利嬌妻的人
叫嚷『人間不值得』還有人信?」
人們喜歡李誕,喜歡他的自然、鬆弛,也暗暗羨慕他能夠坦誠地大喊「我沒什麼理想」。但隨著李誕越來越出名,有更多不屑的聲音指出,普通只是他的「人設」罷了。
「如果明天早上醒來,李誕這個人不紅了,我想想也挺好,也挺輕鬆的。」對於名利,李誕曾表明自己的態度。「我的生活要求很低,要是只要好好活著,我現在(這些積蓄)就行。」
在李誕的微博中,他從不稱「粉絲們」、「觀眾們」,始終是「朋友們」:高考加油朋友們,開心點朋友們.有一段時間,微博關注他得到的自動回復是「be water my friend」,意為「你可以做任何形態,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兒,隨便」。
而他本人的空間裡展現的,也正是water一般的自如。角度清奇的自拍照,讓人捉摸不透的「抄臺詞」,文藝的酒後小詩,還有勤勤懇懇點讚妻子的微博。
即使是資產上的精英,
也可以擁有「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樣恰到好處的平民理想吧。
在妻子陳典(黑尾醬)的vlog中,我們能看到李誕真實的日常。
李誕:「典典,xxx給男朋友買了個好貴的包,大過節的你給我買啥了?」
於是畫面中,小姑娘眉眼彎彎露出可愛的笑。
李誕:「你就在這兒哈哈哈...」說著也燦爛地笑起來。
李誕說,除了快樂我什麼都不能給你。
於是在黑尾醬的微博,常常出現「分享快樂」、「快樂瞬間」,配上兩人不加修飾的生活片段。
二人穿著睡衣寫英語作業,李誕坦言以前英語作業都是媽媽寫的。於是二人邊相互偷瞄邊侃段子,書桌前笑聲不斷。
大概這就是...愛對了人連寫作業都幸福吧。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應該是很多人認識李誕的起點。
就像懂得很多道理,依然不可能做好每件事一樣,擁有的外物再多也會想在某些時刻大喊「人間不值得」。這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動力。
我一直相信,
靠著這句「人間不值得」
度過所有難熬的日子,
就可以等到一句
「但你超值」。
「一個成年人連說教都接受不了,
只願意聽李誕的玩笑,是巨嬰嗎?」
李誕打動的更多是年輕人。我曾經和家人們一起看李誕的節目,我媽這樣的典型七零後坦言,無法接受那些嘻嘻哈哈插科打諢。每當有人肯定李誕在《奇葩說》中的表現,評論中必定質疑聲四起。
《奇葩說》作為高密度輸出節目,在最後由李誕表達看淡、中和的態度,對觀眾而言,起到很多舒緩的作用,也是節目組期望中節目效果的一部分。
現代人真的是太緊繃了。
我們習慣把悲傷、穩重、不動聲色等同於成長。可是說教和悲傷從來不等於深刻,玩笑和歡樂也不意味著淺薄。成年人就必須接受精英主義說教和理想主義悲壯,才是最不成熟吧。畢竟,「哪個時代笑沒那麼重要」?
喜歡《奇葩說》,因為我也自詡理想主義。想走出去,想聽到「遙遠的哭聲」,想保護愛人,想保護世界。有著希望自己不凡的執拗,也欣賞那些壯麗和悲涼。
但這並不妨礙我著迷於,
可能有些圓滑的李誕。
找不到動力時,我聽他說「喜劇這個東西,如果做得夠優秀,所有人都會愛看的」,滿腔的堅定和熱血。又被他安慰到:這個時代笑很重要,要開心,要好好睡覺。
面對焦慮,我們總是聽到「你需要振作起來,學會控制情緒」。但是李誕一定會是,「我和你是一個團隊,我們一起努力總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的那一個存在,所有在現實裡掙扎的人們需要的存在。
或許是李誕搖擺在喪和努力之間的態度,
熱得恰到好處。
三個問題答完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一句。
李誕們被尬吹,
真的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嗎?
我想說,
如果這個社會
已經沒有人能聽懂李誕了,
才是真正的悲哀吧。
尖銳又清醒的「李誕三問」,應該需要一個柔軟的詩意的結尾。很多人對李誕的認知就是段子手、脫口秀演員。但其實,李誕自己在微博認證寫著:詩人、諧星、作家,作品《冷場》。
沒有《吐槽大會》,沒有笑果文化,「詩人」還排在第一位。詩人李誕的作品,浪漫到讓人不禁懷疑,段子手李誕只是在「假不正經」。
可以說時代造就了李誕。
但也因為李誕的存在,
這個時代有了一點點差別。
其實還挺期待將來某一天,
不再做藝人的李誕會帶來怎樣的美好事物。
許知遠說:信息社會裡,在一個沙漠中,風暴來臨時,我們種很多綠洲。我們需要建很多有不同個性、價值觀、思維方式的趣味的綠洲,它們會抵禦沙暴。
那麼名為「李誕」的沙漠綠洲,會值得你的停留嗎。
上海大學學生會融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文案 / 顧馨兒
圖片 / 馮鈺舒
排版 / 郭先航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