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吐槽大會》和《十三邀》是兩個極端,正如兩個節目的「掌門人」,一個戲謔機警,帶點佛性,一個嚴肅坦誠,帶點笨拙,一個嘻嘻哈哈地告訴你「開心點,人間不值得」,一個不苟言笑地邀請你「帶著偏見,逃離這個時代。」
這樣兩個人碰面了,在第二季第九期的《十三邀》。
如果你同時喜歡兩個人,最好看兩個小時的完整版,一個小時的剪輯版衝突太多,戲謔與嚴肅碰撞時的尷尬簡直能溢出屏幕。完整版裡,沒有那麼多無聲的留白,他們解構了彼此的語言方式,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互相理解。
這一期的播放量為2500w次,只是《吐槽大會》的零頭,節目裡兩個人的一段對話,似乎可以解釋原因。
李誕:你想過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生命?許知遠:死在女人的身上。 李誕:這就是知識分子和藝人的區別,我這麼想我也不能這麼說?許知遠:為什麼呢,說了會怎樣? 李誕:會少賺很多錢。許知遠:怎麼才能賺到更多錢? 李誕:不要說太多真話,不要挑戰大多數人,你相信我,我是做大眾娛樂的。 許知遠:你會擔心這樣的方式太熟練了,會完全被規訓嗎?
《十三邀》不是大眾節目,他甚至都不想叫訪談,騰訊視頻搜索框裡給出的title是記錄片,按這個標準,幾千萬的播放量已經很可以了,李宇春那期也不過4400w次,節目的調性好像決定了它的受眾,而這部分受眾的特點是不太關心嘉賓是誰,無論誰來,都會被許知遠拉進他的語境裡,無論嘉賓舒服或排斥,他都在《十三邀》的風格裡,而這種風格是許知遠賦予的。
許知遠開書店,辦電子雜誌,錄訪談節目,全部帶有明顯的個人特徵,他給自己畫了個圈在裡面轉,他關注時代,關注精神狀態,所以他跟陳嘉映、賈樟柯、畢贛聊得很投機,跟馬東、羅振宇、金承志卻無法產生共情。
但他沒有打算妥協,即使知道怎麼樣是對的,也不願意靠上去,維繫著知識分子的最後倔強。
李誕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人,但很顯然在許知遠面前,他更商業化,或者說他更願意向商業靠攏,吐槽大會成員池子不願意接廣告,李誕把錢扔到他面前,說:「這麼多錢,接不接。」
《吐槽大會》確實讓他名利雙收,在《飯局的誘惑》裡蔡康永調侃李誕說: 「你初出茅廬的第一個節目,就打敗了馬東在電視圈修煉了幾十年下來做的節目 。」
李誕火了後,大家都在問王自健去哪兒了?
看過《今晚80後脫口秀》的觀眾都知道王自健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個小眼睛,動不動就被王建國打一頓的蛋蛋,就是李誕。
在《今晚80後脫口秀》,李誕是幕後編劇,後來節目收視率太低,改變了形式,幕後編劇輪流到前臺表演,史炎,池子,建國,程璐,思文,梁海源……這些人後來成了《吐槽大會》的中流頂柱,節目長時間沒有贊助商,王自健幾乎每期都要拉贊助。
而由原班人馬打造的《吐槽大會》,廣告多得讓主持人念到嘴瓢,卻沒有王子健了的身影,令人唏噓。
《吐槽大會》試水成功,出品方笑果文化乘勝追擊,李誕帶著它的衍生品《脫口秀大會》又來了,節目中湧現許多新面孔,各行各業,有學生,有程式設計師,有健身教練,這不止是《吐槽大會》的延續,還代表著笑果文化的野心。
《脫口秀大會》同樣表現不俗。
李誕和他的公司完成了一條閉合的產業鏈,線下對新人進行選拔和培訓,組建大學校園脫口秀社團和城市俱樂部,優秀的學員再到線上表演,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新鮮血液。
另一個讓節目保持生命力的因素,是團隊堅持原創。
他們不僅堅持原創,還非常鮮明地表達了對抄襲的態度,從曹雲金那期就可以看出。
前不久編劇也是笑果文化的培訓老師史炎,在微博裡發了一條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鶴倫涉嫌抄襲的微博。
第三季《吐槽大會》已經收官,總播放量達23.5億,均值2.35億。
這一季,團隊請來了流量明星張藝興壓軸,然而張藝興那期的播放量為2.4億,剛剛超過平均值,與導演王晶並列第五。
第一是楊超越3.1億,贏在熱度,正處在娛樂話題的風口浪尖,第二是張韶涵2.9億,第三是王力宏2.8億,這兩位是「老牌」藝人,口碑也較好,屬於正常的號召力,最後一名是鄒市明1.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