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補償糾紛中表見代理該如何判斷與認定

2021-01-10 法制現場

原標題:離職補償糾紛中表見代理該如何判斷與認定

用人單位人員或人員對者做出的離職補償承諾或辭退決定等是否可視為用人單位意思表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若超越權限是否應參照表見的規定?

基本案情

2015年3月11日,黃某向管某發送名為「辭職信」的,主要內容為:「今天我很難過,一直到現在,我想了很多。其實我跟您也沒有什麼矛盾,我想明白了,無非是工作上的事情。我主動辭職好了,希望您能儘快找到稱心如意的人接替我的工作。」

2015年3月24日,黃某與管某籤訂協議書確認:經協商,雙方的勞動於2015年3月31日終止。同日,黃某籤收《解除終止證明書》,載明:「因雙方協商一致於2015年3月31日解除勞動合同,黃某在大學為1年3個月。」

之後,黃某將某大學訴至法院,要求某大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黃某主張,某大學曾承諾給予6000元解除補償金但未兌現。

首先,黃某自認系因個人原因、賭氣而提出離職。故於法而言,某大學無需向黃某支付解除補償金。

其次,黃某未能提出解除協議等直接證據證明曾與某大學就解除補償金給付問題及具體金額達成一致。

再次,根據雙方均予認可的電子郵件,郵件中黃某與某大學相關人員所談論內容指向:基於離職時間等情況,某大學不同意向黃某支付3月份,因此實驗室考慮以費等形式給黃某一定補償。即:其一,郵件中所述「補償」,有別於勞動法意義上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結合前後文語境,該「補償」是指黃某按照某大學的規定無法取得3月工資、某大學無法為黃某繳納離職後的情況下,實驗室給予黃某經濟上的替代性補償。其二,在郵件中,某大學相關人員表示不同意支付工資、不同意繼續繳納社會,因此以實驗室勞務費名義向黃某支付6000元。即,某大學作為用人單位,對相關人員所述的「替代性」處理並不知情。

在黃某因個人原因離職,於法不享有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雙方未就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達成一致,且某大學未對相關人員的行為進行法律上的追認,當庭明確表示不同意向黃某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情況下,黃某訴請要求某大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於法無據,法院不予支持。

法律評析

用人單位的用工管理權往往是通過來加以實現的,但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對勞動者做出的離職補償承諾或辭退決定等是否可視為用人單位意思表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例如,工作人員在談話中告知勞動者「明天不要來了」是否意味著用人單位以口頭形式與勞動者解除了勞動關係?

筆者認為,這首先要看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的行為是否屬於其職權範圍內的職務行為,若是,則法律後果應由用人單位承擔。

其次,若並非職權範圍內的行為或在沒有的情況下,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做出的決定是否可以參照表見代理?

法律界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用工管理需要通過管理人員或工作人員的行為來加以實現。在用工中,絕大多數處於被管理地位的勞動者並不清楚特定管理人員或工作人員是否取得了用人單位的授權,也很難要求勞動者去核實授權範圍。因此,在判斷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做出的決定是否正確時應參照表見代理規定。

另一種觀點認為,表見代理適用於合同法中民商事合同的商定過程,對於內部管理事項並不適用,在無明確職權或授權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的行為所帶來的法律後果不應由用人單位承擔。

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至於如何判斷勞動者「有理由相信」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的行為代表公司,可以綜合以下幾點:

首先,該工作人員是否具備特定身份。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的特定身份讓勞動者認為其具有代表公司的形式外觀,比如:用人單位的、控股、董事,用人單位的行政部門、人事部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或工作人員,勞動者所在部門的部門領導或有權管理人員等,勞動者是由該工作的。

其次,勞動者是否善意且無過失。從勞動者是否善意的角度,可以考量:勞動者是否不知道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的行為超出了職權範圍;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做出辭退決定、離職補償,是否系勞動者誘導或言語刺激所致;勞動者是否知道用人單位實際真實意思表示;勞動者的權利基礎是否超出法律規定或者行業習慣。

再次,用人單位是否及時、明確做出追認或否認。由於用人單位管理模式的多樣性和人員的多元化,還可以考慮是否及時做出明確意思表示。比如: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與勞動者後,用人單位是否在合理期限內按照約定部分履行了補償內容;在部門經理口頭辭退勞動者後,用人單位是否在合理期限內,由更高層級負責人或人力資源部門明確否認之前的意思表示。

(作者單位:重慶森眾事務所主任)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

(責任編輯:DF064)

【來源:中國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談表見代理
    由於表見代理制度的立法規定過於簡單,即使最高法院作出上述關於判斷表見代理的細化規定,但仍顯路徑不清晰,導致司法實踐中認定表見代理比較混亂,案件結果差異較大。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包括:1.行為人是無權代理;2.代理行為在外觀上存在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理由;3.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實施了民事法律行為;4.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
  • 表見代理的認定
    ,一是表見代理的效力,一是表見代理的構成及認定。筆者認為,表見代理中並不能只確定代理人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正如學者們在代理人的行為能力上形成這樣的共識,即使代理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亦可以成為代理人,理由是代理的效力由本人承擔,代理人不因其代理行為而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不產生對其有利或無利的問題,所以限制行為能力人亦具有代理人的資格。在實踐中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授予代理權,亦是常見的現象。
  • 表見代理的認定和無權代理人之法律責任
    就處理本案而言,該思路無疑是可行的,但也由此引申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即:在無權代理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情況下,由其與相對人實施的行為是否不可能再構成表見代理,反言之,在造成本人權益受到損害的表見代理中,由本人向善意相對人承擔民事責任後,無權代理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是否必然排斥刑事責任。
  • 從個案論家事表見代理
    李某系善意有償取得所購房屋所有權,該房屋買賣協議合法有效。判決:駁回詹甲的訴訟請求。詹甲不服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審判透析?  本案是一起較為典型的發生在家庭成員間的以處置家庭房屋為內容的表見代理糾紛案例。通過對本案進行分析,試就家事表見代理糾紛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探析。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並沒有家事表見代理這一概念。
  • 從表見代理角度淺析「逗鵝冤」 || 發現原創
    但因其強制本人必須承受其意思以外的他人決定的約束,有違當事人自主決定的民法基本原則,因此理論學說以及司法實務均認為應當嚴格限制認定範圍,將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保護限定在其善意無過失的場合。截止2020年7月6日,筆者以「表見代理民事最高人民法院」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出746個案件,筆者選取2個典型案例,向讀者展示我國司法實踐中判斷是否構成表見代理的裁判思路。
  • 範文——淺析民法中表見代理制度
    如果本人在代理行為發生後,認為追認對本人的利益保護更為充分,對該無權代理行為進行追認,那麼此時沒有必要浪費法律資源再審查其是否構成表見代理,認定構成有權代理即可[6]。其次,授權表示型的表見代理。本人以自己的行為表示授予他人以代理權,未授權的事實並未被第三人知悉,而在事實上,被代理人並沒有明確授予該人代理權的意思表示,但是第三人完全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所享有的代理權是真實的,結合行為時具體情況,即可認定構成這裡所言的表見代理。
  • 表見代理及其司法適用
    我國合同法頒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並無表見代理和狹義無權代理的明確規定,合同法在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中對狹義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作了富有彈性的規定。實際上,表見代理與狹義無權代理有嚴格的區別。  首先,從被代理人的角度看,表見代理與狹義無權代理是一致的,即代理人所實施的行為超越代理權,或者沒有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經終止。
  • 淺析法律關係中表見代理制度
    而表見代理是「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該代理行為有效」,也就是說該行為責任要由被代理人承擔。但是合同法的以上規定過於籠統,如何確定「有理由相信」這一概念?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目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  1、單一要件說。即相對人對無權代理的發生無過錯是構成表見代理的唯一特殊要件。這種學說認為,表見代理的成立,不以被代理人主觀上具有過失為必要要件。
  • 最高法院關於「表見代理」的裁判規則(五則)
    作為建材購銷主合同的《賒銷合同書》顯示本筆交易為等價有償的正常交易,王某在籤約和履約中並無明顯過錯,賣方王某對交貨地點、收貨人身份、貨物用途、買方承諾償付餘款的《還款計劃》中有關與上海綠地公司關聯的敘述等,基本符合表見代理的表象特徵。二審根據查明的事實,認定孟某輝、劉某復構成表見代理,其代理實施的民事行為後果由被代理人上海綠地公司承擔,適用法律並無明顯不當。
  • 表見代理的類型及法律適用
    實踐中,有些單位為獲取微量的經濟利益,擅自允許某些未經工商註冊、登記的企業使用自己的印章、帳戶、企業名稱對外從事經營活動,從中收取管理費或手續費。(4)允許他人作為自己的分支機構進行民事活動。一些單位允許其他單位或個人以自己的「分公司」、「分廠」的名義進行業務往來,善意相對人以此認為該「分公司」、「分廠」具有代理權,並與之進行民事活動。(5)聯營活動所出現的表見代理。
  • 表見代理 面面觀
    作者:張樹貴律師一.表見代理內涵1.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然沒有代理權,但第三人在客觀上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而與其實施法律行為,該法律行為的後果由本人承受的代理。2.該無權代理人有被授予代理權的外表或假象。外表授權,是具有授權行為的外表或假象,而無實際授權。外表授權產生於禁止翻供規則,法律不允許當事人否認別的有理智的人從他的言行中得出合理的結論。
  • 表見代理案例學習
    再審申請人寇含順因與被申請人江蘇興廈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廈公司)、江蘇興廈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以下簡稱興廈西安分公司)、陳榮飛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陝民終50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寇含順申請再審稱:1.陳榮飛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興廈公司應與陳榮飛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 表見代理與善意取得
    在司法實踐中,遇到處理婚姻家庭涉及房屋糾紛等不動產案件,適用該條規定的同時,難免會與其他法律規定相衝突,易混淆債權契約效力與物權契約效力界限。本文從表見代理與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及其缺陷以及司法實踐的運用對該條司法解釋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 最高法:關於表見代理的裁判規則丨中國司法案例研究中心
    表見代理制度在1999年在我國首次確立,本文通過檢索最高人民法院判例,梳理關於涉及表見代理糾紛中關於「公司印章」和相對人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認定的裁判規則。截止2020年6月,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輸入「表見代理」(關鍵詞)檢索出民事裁判文書99361篇,其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606篇。
  • 談談表見代理
    這並不表示法律允許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是惡意的或者明知的,之所以刪除「善意」是因為法律沒有專門規定相對人為善意的必要,第一,如果相對人與代理人有串通行為,那麼即便依據有權代理制度,該代理仍是無效的;第二,如果相對人明知是無代理權,那麼他就不是「相信」有代理權而是「確知」無代理權,顯然也不構成表見代理。4、本人在裁判前對無權代理行為不追認。
  • 表見代理與狹義無權代理
    因此,只要第三人對無權代理人的有權代理本人行為的狀態形成了合理信賴,即使實際情況相反,也應保護這種信賴的利益,這樣可以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在無權代理人實施了無權代理行為以後,無權代理的風險在法律上應當如何分配,這涉及到保護交易安全還是強調對本人財產利益的維護。
  • 表見代理了解一下~
    某東公司沒經我們同意私自加蓋合同公章,這責任不該我們公司承擔。案件審理過程中,某東公司認為,涉案的買賣關係均是王某與供應商之間建立的,合同公章也是王某未經某東公司同意私自加蓋的,且王某還私刻公章用於平時經營。因此,某東公司認為自己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 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中,如何理解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
    所謂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善意相對人客觀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而與其進行法律行為,其行為的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代理。表見代理的重要意義在於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相對人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是表見代理成立的構成要件之一,也是司法實踐中認定表見代理的的審查重點。那麼,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中,如何理解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法妞網友諮詢: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中,如何理解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
  • 表見代理與貸款詐騙罪在實務中如何區分
    【分歧】  趙峰的行為系貸款詐騙還是表見代理:  第一種觀點認為,趙峰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  第二種觀點認為,趙峰的行為已觸犯刑法,構成貸款詐騙罪。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所謂表見代理,是指基於本人的過失或本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存在特殊關係,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享有代理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行為的後果由本人承受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我國《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 表見代理的法律規定主要有什麼,可以委託哪些人做訴訟代理
    兩者的善意第三人是有區別的:表見代表中,善意的相對人沒什麼要求,只是要求善意。表見代理中,相對人不但善意,而且還要求有充分的根據判斷該表見代理人擁有有代理權。表見代理:1、如第三人主張表見代理,則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直接歸誰於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承擔該法律後果後,有權向代理人主張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