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開學以來有很多孩子因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或者行動不協調來醫院諮詢就診,經過醫院全面檢查後確定,這些孩子基本都存在感統失調的狀況。
報導中的小波剛上幼兒園不久,老師就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感覺統合方面的檢查,原來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和遊戲中,小波的肢體協調能力和大動作方面都比其他同齡小朋友要落後,老師反饋可能是感覺統合能力出了問題。
在專業測評之後,醫生告知小波媽媽孩子確實存在輕微感統失調,幸虧發現及時,經過訓練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狀。
央視新聞頻道官方認證:每年開學後會有很多家長在老師的建議下到醫院檢查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而在孩子出現膽小不合群、情緒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閱讀困難、左右不分等狀況時,要警惕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針對性的訓練。
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機體將各種感覺通路的信息輸入大腦,經過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簡單來說,感覺統合就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過程。
感統失調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膽小不自信、語言表達能力弱、不會控制情緒、運動能力差、學習能力差……
感統失調的原因
造成感統失調的原因很多:
城市和農村生活條件好轉,孩子的活動空間不夠、缺少豐富的環境刺激;
父母忙於工作,孩子由老人照看,隔代親,過於包辦;
家長過度保護溺愛或者強勢專制,都會影響孩子身心發育的正常進程,造成孩子獨立性差,沒有主見,自信心不足,更會導致孩子情緒控制差,內心脆弱焦慮。
說白了,感統失調的孩子不是貪玩不聽話,恰巧是從小太聽話沒玩好。一定要說是病,那也是「缺玩病」。
而早產、剖腹產的孩子因為受產道擠壓不足更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表現
感覺統合失調表現在方方面面——
視知覺失調
無法流利的閱讀書籍,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部顛倒......
聽知覺失調
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拉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
觸覺失調
不喜歡被陌生人觸碰;愛吃手、咬指甲;愛發脾氣,人際交往能力差......
本體覺失調
寫字不好,容易出格;動作協調能力差,容易摔倒;抗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
前庭覺失調
好動不安;課堂上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說話晚,語言表達不清晰......
當孩子出現以上症狀,家長們不要大意忽視,應儘快到專業的機構進行測評和訓練。
感統訓練的關鍵期
不過家長們聽到孩子存在感統問題也無需過於著急,感統失調不是疾病,而且感統失調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深淺而已,這是幾百萬孩子共存的問題。
而且在12歲之前感統訓練的關鍵期內,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可以有效進行改善感統問題。
最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的根源,來源於兒童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12歲前,人腦主要是一部感覺處理的機器,因此這個時期被叫做感覺運動發展年齡。」
因此,感統訓練要趁早。
感統訓練期
0-3歲是感統失調的預防期
3-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6-8歲是感統訓練的彌補期
8-12歲是感統訓練的末期
錯過感統訓練的黃金期和彌補期,12歲以後大腦網絡連接已經被大部分固化,再想要通過感統訓練來刺激感統六大感官,來改善感統的狀態,就會難度很大,成效減弱。
孩子需要從小與周圍事物保持接觸,接受環境信息的刺激,並主動通過訓練讓大腦和身體互相協調,才能不斷促進感覺統合的發展和完善。
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訓練和學習機會,那麼感覺統合能力便無從發展。作為國內兒童感統教育的領導品牌,眾艾感統已經成為上百萬孩子感統訓練的首選。
現在感統失調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感統訓練的黃金時間只有12年,不要錯過關鍵期致使孩子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麻煩不斷,進而讓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聽到眾艾感統的聲音
中國感統教育行業開創者
PIONEER
加盟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