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知多少#
在清末合成染料傳入我國以前,人們都是從天然的材料中萃取色彩。我國古代記載的天然染料有兩種:礦物染料和植物染料。
根據相關資料,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不僅使用礦物染料,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用礦物染料染色的方式稱之為石染。《考工記》云:「鍾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說的就是用硃砂、赤粟浸染羽毛染色的方法。
以植物為染料的方式稱之為植物染、草木染。草木染採用植物的根、莖、葉、果實、果皮、乾材等為染料。石染在漢代以後逐漸式微,草木染逐漸成為我國印染工藝主流。
草木染早在周代時,植物染料在品種及數量上就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並設置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
《詩經》中提到的顏色詞彙光青色系就有「青、綠、綦、蔥、菼」五種。而我們熟悉的「青青於藍」也與草木染中的「青」有關。
青於藍語出《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也作「青出於藍勝於藍」,「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青,指靛青,即靛藍。藍,指藍草,可以用於製作靛藍染料的數種植物的統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其顏色比藍草更深。
荀子用它們的關係來比喻學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學問,堅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師更有成就,現在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匠魂網致力於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手工藝為己任,將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做年輕人喜歡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