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楊芳: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位慕課老師的詩與遠方

2021-02-28 中教全媒

在清華大學文南樓一間略顯侷促的辦公室裡,楊芳老師帶領她的團隊構思慕課方案、錄製課程視頻、及時在線答疑,陸續推出了《生活英語聽說》與《生活英語讀寫》兩門慕課,目前註冊學員已超過34萬人。從無到有,從0到34萬,楊老師和她的團隊依然跋涉在教育創新的路上,只因他們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如果沒有做慕課,她無須在清華園坐班,會有更多的時間聽音樂會、陪伴家人;如果沒有做慕課,她不用早上5點鐘在線答疑,清華大學文南樓121房間的燈也不會經常亮到深夜。

然而,如果她沒有做慕課,就不會有數以萬計來自貧困地區的中小學老師如此便捷地聆聽清華的優質英文課,更不會有來自195個國家的34萬餘學員對她的慕課《生活英語聽說》情有獨鍾。

她,就是清華大學外文系英語教師楊芳。她的祖父用毛筆書寫了一位私塾先生的教育情懷,她的父親用粉筆勾勒出一位小學教師的教育理想,而她,從傳統到現代,用慕課為教育插上翅膀,將充滿詩意的目光投向遠方……

中教全媒體記者帶您走近楊芳老師,聆聽動人故事,見證華美轉身,感受師者情懷。

 


慕課緣起:教育公益夢

記者:近年來,慕課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您最初接觸慕課是在什麼時候?


楊芳:我接觸慕課是在2013年,當時清華大學正在建設學堂在線的平臺,開始第一批慕課的研發。我聽說慕課後並沒想到自己會去做。當時學校組織各系申報慕課時,外文系沒有參與,我的課是第二批慕課,也是清華大學扶貧辦公室主任黃麗老師找到香港李賢凱先生投資後才開始著手做慕課。

我是因為有需求才決定嘗試做慕課。在此之前,外文系老師經常暑期到全國貧困縣去做師資培訓。我堅持做過13年的教育扶貧,一個暑假最多只能去兩個地方,最多能接觸到600多位中小學老師。我的一個切身的體會是,改變中學老師的教育理念、幫助他們改進教學都需要具體的適合他們學生學習的資料。我們去進行宣講或者培訓時,一線教師可能覺得我們說的有道理,但實施起來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發自內心地覺得,要是有更多的人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就好了,而慕課恰恰可以實現這一點

 

教學轉型中的痛與樂

記者:從傳統教學到慕課教學,您在轉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與不適?是怎樣克服的?


楊芳:困難肯定是有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說,以前課堂上我主講,最後給學生預留5分鐘來提問。可是目前80%的時間是學生分組做seminar或編英語短劇,老師只佔用20%的課堂時間,這一點師生都很不適應。

在清華,誰都會擔心學生覺得老師上課太水。課堂上如果沒有慕課,只是讓學生討論,老師擔心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不紮實。大數據時代,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我的SPOC平臺上,我知道多少視頻是學生看完了,他們的練習完成情況,課程討論區裡他們的疑惑是什麼。 但是學生的確是可以質疑,老師講的太少會不會不預習,課下不堅持自學視頻課程的學生。有些學生說不適應這種探究式學習,認為研討課上A說A有理,B說B有理,最終沒有結論,心裡不踏實,還是希望老師能多講。

實際上,在我看來,思考的過程本身就非常棒了因為以前很多時候光老師講,學生並不動腦子。我做完慕課以後,教學理念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儘量壓縮自己講的內容,讓學生們動起來。面對學生們的困惑,我增加了一個環節,就是線下交流,這點非常重要。以前我沒做慕課的時候,上完課直接布置作業就行了,現在課下我會找國際生(外國人)來和學生們用英語聊天,做小組的seminar,這是我的課程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自己的體會是,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從來沒有做混合式教學這兩年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學術思考。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生之間對彼此學術研究的了解也是促使他們進行交叉研究的基礎。因此,困難是暫時的,收穫是多方面的—從批判性思維到學術前沿的探討,我的博士生英語課的教學內容得到了拓展,我的基礎英語聽說的學生拍攝的小組作業,從學生的心理健康談到法庭辯論,精彩紛呈,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好的教育理念是不分國界的

記者:您的慕課《生活英語聽說》已經有超過34萬人在學習,並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當初您想到過這門課會這麼受歡迎嗎?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楊芳:這個數據我覺得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絕大部分精力是花在國內學習者的學習社區建設上了。目前,這門課在國內開到了第六期,有16萬名學習者,而在短短的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國外學習者在短短的14個月居然漲到了19萬。這有點讓我吃驚,因為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我們沒有考慮其他國家的學員有什麼需求。這門課是張文霞老師和我主講的,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上國際平臺時,我們只是把中文講解部分換成了英文而已。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教育理念是不分國界的對於英語課程來說,只要把「交際」這件事情琢磨透了,英語課應該是適用於中國學生,也同事適用於外國學生。

 

面對慕課,應有開放心態

記者:當下,信息技術不斷催生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但仍有許多教師包括英語教師漠視這種現實,依然按照過去應試的方式來教學,對此您怎麼看?


楊芳:我覺得要一步一步來。目前,國內大部分中小學的硬體環境比較好,但教師群體在觀念上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對英語學科發展的重要性。買一臺電腦很容易,但改變教學思路不是那麼容易的。對教師來說,把自己多年備的課放到一邊,推倒重來,會加大工作量。

我今年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各地中學去宣講,通過現身說法和老師們交流。我把自己原來的和現在的教案展示給他們,並且把現在的課堂通過視頻的形式播放給大家看。在現在的課堂裡,所有的孩子都是笑臉,而在原來的課堂上大家都是正襟危坐的,我既擔心他們是低頭族,也擔心他們上課走神。

在夏令營中,我們讓學生自己來make a movie(製作影片),他們的編寫劇本的能力和製作視頻的水平讓我感受到他們自己創作的快樂。上周課上只講了2個學時,他們練習了2個學時,這周就能呈現出一個自己拍的片子。學生們經常會給我帶來一些驚喜,這在傳統課堂上是體會不到的。因此,我覺得中小學老師對慕課應該有一種開放的心態。

 


各個年齡段的教師都要審時度勢,考慮最佳的教學方式是什麼

記者:您的祖父、父親都是老師,顯而易見,他們當時所處的教育環境與今天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同樣作為老師,他們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楊芳:我爺爺是私塾先生,他們那代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比較深刻,但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傳授的比較少。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讀書,以四書五經為主。對他來說,教育是安身立命的一種方式。

我的父親是讀師範出身的,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教育好不好取決於老師講得好不好,那代人很少考慮學生學的好不好的問題。他覺得,如果老師邏輯條理、口齒清楚、板書漂亮,學生就應該學的好。

到我自己做老師,在前面20年我也沒有認真地琢磨過學生,還是按照老師教自己的方式來教下一代。在1997年,我們做了一個外語自學中心,我才發現學生通過課外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學的更主動,也更有收穫。後來,隨著電腦走進家庭、網際網路的普及到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流行,作為老師是不能夠忽視技術的,因為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跟祖父、父親他們生活的年代是不同的。當數字原住民這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不是談技術的問題,而是談教育和生存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各個年齡段的教師都要審時度勢,考慮最佳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比如說,我練毛筆字是為了修身養性,但對我爺爺來說,毛筆就是他的工具。對我爸爸來說,粉筆字就是他的工具,但對我來說,可能做好PPT,學會用雨課堂和學生交流更愜意。

記者:技術給教育帶來便捷的同時,有沒有增加老師的工作量?請簡要介紹一下您工作的一天。

楊芳:的確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學校要求老師一周至少答疑三次,一次一個小時,而現在我的答疑是不分節假日,沒有周末的概念了。

我目前一共參與建設了29個微信群,其中有六七個是我在負責管理的,另外的是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的黨委書記和院長謝職安教授負責的,有個群是北京服裝學院英文系的主任羅冰教授負責的。每天早上我大概5點鐘起床,5點到6點半的時間在做慕課答疑。不光是我一個人在答疑,我們這個團隊有來自許多高校的十幾位老師。每個老師都建了一個100人到200學生參加的微信群,我們發的帖子他們也會幫忙轉發。這樣的話,每天早上我們會影響到將近1400人,慕課學員早上就可以在微信群裡獲得英語晨讀資料,這種和同行一起備課的感覺特別好。

7點半左右我開始往學校趕,準備上課。在辦公室裡,一多半的時間都是用來做日常的工作,到了下午四五點的時候會看看網上的答疑情況。每晚睡前至少有一個多小時也用來在線答疑,通常在11點之後才會休息。

 

嚴愛相濟,因材施教

記者:在評師網上,許多學生評價您講課非常精彩,也有學生說您比較嚴厲。您教育學生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期許和方法上有什麼不同嗎?


楊芳:我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寬容一點,對清華的孩子更嚴厲一些。因為清華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比較高強度的學習,他們在功課方面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我更注重在課堂上增加一點趣味性。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的學習離不開重複,並不是說弄懂了就行了,得熟練掌握。所以,我對學生的課下交流的要求比較嚴格。我要求學生們在課下每周至少花兩個小時來學英語。我們每個班30個人,各班都配有一個助教,助教可以是外國人。比如,有一個巴基斯坦的博士生,他是學習熱能的,我們的博士生課下和他來聊天,聊機械、聊文化等一系列話題。我要求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討論、拍照片上傳到微信群說明每次誰參加討論了,聊了哪些話題,他們要回來做筆記。

我的孩子現在上高一,我的學生們在無形中對他影響比較大。比如說,我和學生聚會的時候會帶上他,他說,媽媽你們在一起從來不說閒話,永遠都在談工作,他知道我們沒有時間去消遣、閒聊。他也經常在我的辦公室學習,到晚上11點才回家。在這種氛圍裡,他不會特別放鬆自己,但我並沒有給他很大壓力,因為我覺得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上清華。

 

記者:從2003年至今,您從事支教工作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今年暑期的計劃是去哪裡?在支教中會應用哪些教育新技術?


楊芳:我在英國學的是教師發展——Teacher Training,所以我一直有做教師培訓的夢,而暑期支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同行們探討教育、教學的改革思路。這兩年做了慕課之後,我就沒有再到地方去支教,而是參與在北京的國培項目和來清華的鄉村教師的英語培訓。

表面看來,這種方式所覆蓋的人群變少了,但因為有了慕課,實際上受影響人變多了。清華暑期有很多支教小分隊,他們會使用慕課內容到各地去做英語培訓。我的團隊還自製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16G的優盤,裡面有補充的英語學習資料。支教的老師可以把這些資料拷貝到當地老師的電腦裡,萬一有些問題沒有講清楚,老師們一看這些資料就明白了。

今年我計劃和慕課學員們(主要是來自各地的中小學老師)一起探討一下他們的教材和教學法,最後上升到一個理念,讓他們覺得這個理念是可實現的。同時,我想給大家推薦一下「雨課堂」,這是PPT中的一個插件,對老師和學生都非常便捷。老師的PPT可以直接被推送到學生的手機上,學生還可以按「不懂」鍵讓老師知曉學生的掌握情況。

 


最應該堅守的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記者:從教這麼多年,您內心對教育的理解有哪些變與不變?在教育浪潮風起雲湧的當下,您認為教師最需要堅守的是什麼?


楊芳:我剛當老師的時候,和現在不一樣,很看重自我表現,就是作為老師要教的好。這也是多年來,所謂「模範教師」的理念根深蒂固,最初老想成為模範教師。可是現在發現,最應該堅守的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我在支教的時候,一位重慶的老師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把學生叫作「娃」。在英語中,老師會稱學生為「my kids」而不是「my students」。這點,國內外的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因為愛孩子才從事這個職業。我曾經是有點把學生當作教學對象,現在可能是因為年齡的原因,越來越覺得學生就是孩子。看到他們不學英語會很著急,以前沒有這種急迫感,覺的英語就是一門課而已,現在覺得英語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們走向世界的工具。如果沒有這二三十年的積澱,我可能也體悟不到這一點。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不少高中老師都出國進修過,剛開始去的時候是學習人家的語言,後來才發現更多的是介紹中國的文化出去。這種變化也是以前沒有想過的,學好英語到底是用來做什麼?介紹中國文化。世界文化是一個大盤,而中國文化在其中是非常具有亮點的。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重點在於交流思想。以前的中小學英語老師一直盯著語言點,實際上存在一些偏頗。現在英語這個學科做得越來越厚實了,而不是越來越單薄。

基於這種教育理念的轉變,我在慕課教學中格外注重教學環境的營造,老師在慕課課程裡面講授的內容也是有限的,重點是創造一種大家都主動利用英語交流思想的氛圍。

 

在清華大學文南樓十平米左右的一間辦公室裡,記者採訪了和藹可親的楊芳老師。辦公室的一整面牆被她的書架倚靠著,近千本書整齊擺放。書架上有一張楊老師的素描肖像,這是她的學生畫的,燦爛的絲巾襯託著她微笑的面龐,淡雅之中流露出一種樸素的美。正是在這個略顯侷促的房間裡,楊老師帶領她的團隊構思慕課方案、錄製課程視頻、及時在線答疑,陸續推出了《生活英語聽說》與《生活英語讀寫》兩門慕課,目前註冊學員已超過34萬人。從無到有,從0到34萬,楊老師和她的團隊依然跋涉在教育創新的路上,只因他們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本文作者:中教全媒體  記者  李莎

版權聲明:中教全媒體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中教全媒體是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指導的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全媒體機構、教育部主管《現代教育技術》雜誌的媒體運營機構。中教全媒體肩負傳媒使命,通過傳媒力量推動中國在線教育事業發展;通過傳媒優勢把中國在線教育理念、成果面向世界傳播。

中教全媒體擁有專業媒體、理事會、年度大會、會議培訓、招生服務、社交網絡等全媒體服務平臺。中教全媒體旗下有中教全媒、中教新媒、中培新媒、職教新媒、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K12新媒新媒體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新教育種子教師敘事——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小學楊芳:「草根」教師的...
    中國網7月14日訊(宋佚)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她也曾在工作中迷失方向,一度消沉。然而,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小學教師楊芳用追逐新教育的成長經歷,講述了從工作中獲得幸福的另一種可能,並為自己貼上了「草根」、「幸福」、「成長」的標籤。
  • 中國慕課 風生水起
    「慕課」,全稱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大學校園裡的老師,將自己的課堂搬到網際網路上。不只是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可選擇學習這些課程,還能獲得一張由大學所籤發的結課證書。如今在中國,像這樣的線上課程已有5000多門,課程總量居世界第一。 以慕課為友,與名師為伴,成為一種流行。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慕課 風生水起
    2015年,清華大學《生活英語聽說》慕課進入該縣教育扶貧項目。打開電腦,熟練地登陸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馬麗平就可以跟隨清華大學的外文系教授和畢業於劍橋大學的外籍教師學習英語。「它讓一個不惑之年的教師重拾學習英語的樂趣。」馬麗平說。  這位英語教師給筆者展示了許多張她在清華園裡的照片。她之於清華,不是遊人,而是從那裡走出來的學生。
  • 苗鄉城步宋陽玲:一位有詩和遠方的鄉村教師
    湖南省有33名老師獲此殊榮。來自城步苗族自治縣的一名鄉村教師宋陽玲老師有幸獲此殊榮。一位農村鄉鎮中學的教師8年內主持三個課題:一個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少數民族地區校園文學活動與作文教學融合的研究》獲省二等獎;一個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中小學傳統詩詞創作教學課程化探索與研究》立項;一個邵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農村中學詩詞創作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立項
  • 慕課改變你,你改變課堂
    這是因為2013年的秋季學期,清華大學的首門全球共享課「電路原理」在國際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edX和清華自主打造的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同時開課,而於歆傑正是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很快,這門在線課程就吸引1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參與。
  • 獨家 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顏海平:用跨學科的視域重塑中國外語教育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執教的顏海平就與清華大學人文學科結緣,作為特邀客座教授多次回國講學。在其就任外文系主任之前,清華大學文科處負責人就曾向顏海平傾吐這樣的困惑:外文系的老師們費大力氣備課,但很多時候在教學上就是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他們拿了清華大學的證書——武警部隊軍事職業教育在線課程教學...
    日前,武警部隊軍事職業教育在線課程教學骨幹培訓班在清華大學結業。來自武警部隊各院校的90多名老師都在清華大學學到了什麼,請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貳教學不等同於講課,學習不等同於聽課在觀疇園餐廳,武警學員們頻頻向一位推著自行車、身著藍色唐裝的老師打招呼,下午剛聽完馮務中教授的課,大家就已經被這位具有典型中式風範的思政課老師深深圈粉,如同武警培訓班的學員一樣,作為首個登陸國際知名慕課平臺
  • 首屆世界慕課大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12月9日-11日,由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世界慕課大會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行。11日晚,世界慕課聯盟在大會主會議上正式發布成立,《慕課發展北京宣言》同期發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並作主旨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史蒂芬妮亞·賈尼尼,世界慕課聯盟創始主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致辭。
  • 首屆世界慕課大會(MOOC)在清華大學舉行,《慕課發展北京宣言》同期發布
    2020年12月9日-11日,由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世界慕課大會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行。11日晚,世界慕課聯盟在大會主會議上正式發布成立,《慕課發展北京宣言》同期發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並作主旨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史蒂芬妮亞·賈尼尼,世界慕課聯盟創始主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致辭。
  • 亞洲大學聯盟在線教育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辦
    楊斌表示,隨著網際網路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技術的優勢和挑戰,充分發揮其優勢並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同時,越是推動在線教育越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的價值隨著新技術的融入更加提升、更加升華。
  • 清華大學邀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子同上一門課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段文暉的在線課堂上多了一張張嶄新的面龐,他們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與清華師生同上一堂課,同學們難掩興奮。而這只是一個縮影。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突如其來,華中大師生及附屬醫院醫護人員在一線全力奮戰。
  • 清華大學外文系90周年系慶啟動會暨發展座談會舉行
    學術系慶 外文日新清華大學外文系90周年系慶啟動會暨發展座談會舉行清華新聞網4月11日電(記者 曲田 通訊員 文苑 寓桐)4月5日上午,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90周年系慶啟動會暨發展座談會在丙所會議室舉行。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袁博:慕課能做的事情應該更多
    不過,很多學生卻慕名而來,只為一睹電腦屏幕裡的「男神」——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袁博老師的風採。  會議過後,袁老師也抽空接受了我們的專訪,聊慕課,也談最近剛剛推出的清華大學在線認證證書項目。袁博老師在學堂在線開設了兩門慕課,《數據科學導論》和《數據挖掘:理論與算法》,近六萬人選課學習,還有一萬多人通過edX的平臺選修袁老師的課。平時只是隔著屏幕和學生隔空互動的袁博老師,在線下卻能一眼認出自己的學生,「他們手裡拿著相關的資料,遠遠掃一眼,就知道是我的學生,我對自己的東西還是很敏感的。」
  • 《毛澤東思想概論》登陸慕課edX面向全球開課-清華大學新聞網
    130個國家和地區學習者選修清華《毛澤東思想概論》慕課清華新聞網9月23日電 9月15日,清華大學課程《毛澤東思想概論》(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登陸國際知名慕課平臺edX並面向全球開課,來自1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名學生選修,這也是中國首門登陸國際英文慕課平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 感動廈門十大人物評選│廈門一中語文教師高劍華給新疆孩子帶去詩和遠方
    還在讀大學時,他便有著「詩和遠方」的夢想,那時他在東北求學,因岑參邊塞詩的豪情,廣袤神秘的大西北便成為他希冀到達的地方;畢業以後,他成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執教於三尺講臺誨人不倦;再後來,來自國家支援西部的號召,讓他心中行走遠方的夢想再次發芽,此時這個夢想已賦予了別樣的擔當:他要儘自己所學助遠方的孩子追逐夢想,幫助他們通過努力學習到達他們想要的遠方。
  • 27歲鄉村女教師辭職,離職原因無奈,直言:沒有錢也沒有詩和遠方
    ,特別是願意到鄉村去奉獻自己的那些老師們。說起鄉村教師,大家總能想到一位穿著樸素,臉上掛著兩朵高原紅,一臉憨厚笑容的形象吧!能來支援鄉村教育的學生,他們基本上都是從師範類專校畢業的學生,為了能更好地發展我國鄉村教育,所以不遠萬裡來到這裡來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 清華大學教師「非升即走」 學生呼籲「請留任」
    學校: 9年未評職稱老師須離職  據清華大學學生刊物《清新時報》報導,今年4月初,37歲的外文系講師方豔華開始了3年一次的述職工作。答辯結束後,系內決定繼續聘任。  述職中,主管外文系教學工作的副主任張為民對方豔華的評語是:「教學效果優異,深受學生歡迎。獨特的英語寫作教學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致敬教師 | 「我愛慕課,慕課也愛我」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翁愷在浙大從教20多年,通過慕課平臺於全國各地收穫100多萬名學生。他被譽為「中文慕課第一人」,是名副其實的「網紅」老師。學生們說,他是浙大的翁老師,也是全國的翁老師。今年教師節到來之際,翁愷獲頒永平傑出教學貢獻獎,獎金100萬元。永平獎教金專門表彰教學一線優秀老師。
  • 清華大學-新疆大學混合式教學創新周活動舉行
    他說,此次清華大學以組團幫扶的形式,選派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到新疆大學開展混合式教學周活動,正是積極推動新疆大學教師探索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於拓寬新疆大學教師思路、有效推進學校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