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自從白巖松的第一本書《痛並快樂著》出版以來已經過去了18年,在此期間他又出版了《幸福了嗎?》和《白說》。日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自創圖書系列品牌「FromBai」,將其暢銷多年的三本書全新再版。「我把下本書的很多內容都說到這套書的音頻視頻當中了,有點砸自己的飯碗。」
白巖松以本次「新」書發行為契機,在京舉行了一場主題為「光陰的故事:歲月既慢且長,白說你聽」的演講,與大眾分享了他打造「From Bai」的初衷與這些年的所思所得。雖然是一名傳統媒體人,但白巖松對於新媒體的發展有著個人獨特的理解,玩起來花樣百出,說起來金句頻頻……
30歲是減法,40歲困惑,50歲好奇
回望自己的30歲,白巖松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最後他總結道,「今天的一切,都得益於那時候做減法。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在白巖松眼中看來,40歲其實並不是「不惑」之年:「我覺得我四十就是困惑,物質沒有給我帶來我以為會帶給我的幸福。40歲左右的人要多跟自己聊天,去讀很多的東西給自己一些答案。」
今年白巖松已經正式邁入「知天命」的50歲,他認為這是一個應該善待每一個「今天」的年紀,還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之心,「科學家之所以有很多偉大的發明,不是一開始就承載著什麼使命,而是單純的『好奇』。所以我在50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督促自己,要更好奇。」
堅持不開微博微信,是我的生活方式
今年50歲的白巖松回首過去也很感慨,很多書中提到的同伴,現在已經不在了。始終站在新聞一線的白巖松坦言:「我一直以志願者的心態在做新聞工作,我是學新聞的,我是適合幹新聞的,自己有很多夥伴也在做新聞,那不挺好的?」
很多人納悶,白巖松為何對微博、微信說「不」,「我是一個傳媒人,我怎麼可能去拒絕這個時代,現在最糟糕的生活方式就是你在無數個朋友圈裡卻一個朋友都沒有,所以我覺得我還是算了,不開微博微信,這是我的生活方式,不是對現代技術的拒絕。」他認為這個時代不缺變化,偶爾有點不變挺好的,「人不能什麼都跟,跟不過來的。」
「坦白地說,我認為今天一切新銳的東西,10年後都將變成傳統媒體。」從業快40年的白巖松說這句話是相當有底氣的,他看慣了太多從新變老、從生到死的案例。可是那又怎麼樣呢?「這些技術更迭,介質在不斷變化,但是最核心的內容,尤其是與人性有關的東西很少變,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專注於內容。」
白巖松將「內容為王」奉為圭臬,深信不疑。「要尊重規律、尊重時代、尊重期待。人們的期待有時候瞬間就會被點燃。過去窮的時候,有個饅頭吃就不錯了,但只要吃過包子,人就希望吃更好的。現在吃飽喝足的中國人不僅開始跑步健身,而且也會提升自己的思想。」
你遭遇了什麼,就可能攜帶什麼上路
對於十年後到來的60歲,白巖松笑說:「在新書序言裡我說,『十年後,那可愛的老頭是我』。我要努力地去做一個可愛的老頭……不懶惰,不輕易妥協。我希望未來,中國的老頭老太太都這樣,體型保持得好一點,多穿點好看的,別很多東西不捨得扔,別在孩子眼中是討厭的父母,像你曾經討厭過的一樣。」
「老了依然要有精神生活,依然要有好奇心,依然願意為年輕人擋風遮雨,活一天開心一天。我很開心和興奮60歲到來的時刻,我覺得那是一個美好時光的開始。」
「20歲寫給30歲,是春天寫給夏天的情書;但50歲寫給60歲,就是夏末寫給秋天的喃喃自語。20年後再寫,是一個人躺在床上寫給全世界;而現在所寫的,是從全世界回到自己的一張床、一頓飯、自己的家人。」
演講的最後,白巖松與大家一起回望他個人的18歲時光,屏幕上的黑白照片顯示出了當年剛上大學時候他的意氣風發,皺巴巴的西裝、別在胸前的校徽,背景是北京的天安門城樓。 「18歲時你遭遇了什麼,你就可能攜帶什麼上路。」白巖松認為,要在18歲給自己留一張照片,「18歲留一張照片是很好的,不管走多遠,經常拿出來問問自己,你是當初自己要活的那個樣子嗎?」
友好提示:
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g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鄒菁、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