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一同成長的粑粑」第309篇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當寶寶成長到1-2周歲左右的時候,身體發育達到了可以獨自行走的程度。爸爸媽媽們可以教孩子開始學習走路了!
教寶寶走路時,需要注意以下:
(1)掌握幼兒學步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寶寶在10個月左右,就開始蹣跚學步,但真正會走路卻要在1歲後,因此,幼兒期媽媽關注孩子的第一要點便是教會寶寶學走路。
寶寶什麼時候學步好呢?一般說來,嬰幼兒在10個月~1歲或8個月期間開始學習走路都屬於正常年齡範圍,但具體到每個寶寶身上,這種說法就顯得有些過於籠統了。一種簡單的判斷方法是:寶寶想邁步的時候,一定是在支撐物的幫助下進行的,支撐物可以是成人的手,也可以是學步車等等。當寶寶剛剛能夠離開支撐物獨立站立時,家長切忌急於求成,讓寶寶馬上獨立行走,而應當讓他們繼續在支撐物的幫助下練習。只有當寶寶離開支撐物,能夠獨立地蹲下,站起並能保持身體平衡的時候,才真正到了寶寶學步的最佳時機。當然,具備一定的腿部力量是蹲下,站起並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因此年輕的父母應在嬰幼兒學步前適當地增強他們的腿部肌肉力量。
(2)教寶寶學走路
大多數寶寶在1歲時,就開始學習走路了。對寶寶來說,最初的良好行走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教寶寶走路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好寶寶
最初練習行走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保護寶寶。待步伐靈活以後,才可以撒開手,與孩子相隔不要太遠。當寶寶邁出第一步時,要認識到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代表著寶寶將要走向獨立,家長這時要給予鼓勵,說一句「寶寶真棒」,這樣可以激發孩子走下去的信心。
(2)練走路時,要選平坦的路面。因為若是在開始學走路時,寶寶由於路面不平而被絆倒,會挫傷寶寶學走路的積極性,使寶寶怕走路,不願離開大人的手。
(3)激發寶寶走路的興趣,當寶寶能走幾步的時候,可讓寶寶在地上玩球,當球向前滾動的時候,寶寶自然有追的欲望,此時完全不會顧及摔倒,一下子可能連續邁出幾步,這樣就會增長寶寶的信心。
(4)在寶寶練習走路的過程中,不可能一跤不摔,當孩子摔倒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不哭,勇敢地站起來,這對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是有好處的。
而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和家人應該予以幫助,下面提出一些具體的做法,供您參考:
①爸爸媽媽們或家人應該從寶寶學走第一步起,就讓他有個正確的姿勢。行走是嬰幼兒的一種運動,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呼吸,鍛鍊下肢肌肉。同時,寶寶開始走路以後能迅速成長。
②使室內空氣新鮮。如果天氣不允許孩子在室外學習行走,那就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走路加快了寶寶的呼吸,所以要在寶寶下地走路之前,就先把窗戶打開。
③當教寶寶學步時,爸爸媽媽們或家人最好是站到寶寶身後,兩手託住他的腋窩,不要牽著寶寶的兩隻手,因為嬰兒的關節很嬌嫩,容易脫臼。如果牽寶寶的手,一旦他摔倒,爸爸媽媽們或家人就會不由自主地猛拽他一下,極易把孩子的關節拉脫臼。爸爸媽媽們或家人可以給孩子買一輛學步車,但是不要讓孩子呆在車裡時間太長。
④只要寶寶能走幾步,就要讓他每天練習一下,走走路,但是走路的時間不能過長。當寶寶能走穩,可以滿屋子來回走時,可教他用腳尖走路,這可以強健孩子的足弓。
⑤當寶寶學會行走之後,可讓他光著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走,這樣能使腳掌得到鍛鍊,也有利於腦的發育。不過,由於寶寶還小,所以不能長期光腳走路。
當寶寶學會走路後,就像寶寶長上了小翅膀,不在需要爸爸媽媽和家人的幫助才可以移動位置,寶寶可以藉助自己的小腳來去他想去的地方。但是當寶寶學會走後,他們所面對的危險也會增加,所以爸爸媽媽和家人不要認為寶寶學會走了,就可以省心了,其實在寶寶可以獨立行走的最初階段,還是需要爸爸媽媽和家人更細心地照看的。
歡迎關注:「一同成長的粑粑」,每日持續分享有價值的0-18歲育兒經驗與心得,讓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轉發,收藏,關注本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