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部分寶寶到一歲左右就已經會自己走路了,但有一些寶寶走路比較晚,可能到1歲幾個月才慢慢開始會走路。
我家兩個寶寶,大寶(兒子)是一歲快4個月才能獨立走路,而我家二寶(女兒)11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走路走得比較穩了。
之所以兩個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相差這麼大,我感覺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寶寶走路比較晚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長不正確的帶娃方式
通常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會有不一樣的發育重點,比如「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一歲走等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然,想要真正學會這些技能也需要寶寶不斷得練習才可以做到。
而如果家長總是過度保護孩子(比如害怕孩子摔跤就長時間抱著孩子等等),不給孩子鍛鍊熟悉的機會,那這樣孩子就很難快速的掌握獨自走路的能力。我家大寶因為是頭胎,家人恨不得每時每刻都抱著他,所以練習的時間少,走路自然也晚了很多。
2、遺傳和心理因素
寶寶走路時間的早晚其實還跟遺傳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寶寶的父母小時候也是走路走的比同齡孩子稍晚一些,那寶寶走路晚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家長只要積極的訓練寶寶走路就可以了,不用過於擔心。
此外,如果寶寶對走路比較排斥,或者以前在嘗試走路的過程中有跌倒的痛苦經歷,那寶寶就會對走路產生恐懼的心理。害怕再次遇到危險,變得不敢放開父母的手。因此這種情況也會造成寶寶走路比較晚的情況。
3、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兩點,寶寶走路晚的原因其實還有疾病因素和環境因素。所謂疾病因素是指寶寶缺乏營養,或者肌肉張力異常,又或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等等。除此之外,有的時候天氣太冷寶寶穿得太多,也會影響學走路的早晚。
二,寶寶一歲了,家長應該怎麼教他學走路呢
寶寶一歲了還不會走路,大部分家長可能都會比較著急,甚至害怕寶寶發育緩慢,或者有其他問題。其實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大部分寶寶都能很快的學會走路。
先讓寶寶爬熟練
爬行是寶寶學走路的前提,當寶寶爬得熟練了,學走路就會變得更加輕鬆和容易。家長可以先在家裡弄一個爬行墊,讓寶寶爬行著去追逐玩具,鍛鍊寶寶四肢的靈活性。當寶寶已經沒有打軟腿的情況時,說明寶寶雙腿已經足夠強壯,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站立和行走了。
當寶寶能夠站立時,讓其扶著牆慢慢走
其實熟練掌握爬行以後,即使家長不引導,寶寶也會自己慢慢站立起來,而且會逐漸站的越來越穩。而當寶寶已經能站穩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引導寶寶先扶著牆(或者沙發、凳子等等都可以)邁步走。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寶寶跌倒了,且沒有能力站起來,那家長就一定要及時去幫助寶寶站起來。
抓著寶寶的手,訓練其走路
在寶寶學會獨自走路之前,家長還需要先抓著寶寶的手或者在身後扶著寶寶的胳膊,讓其慢慢適應走路,這個訓練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千萬不要著急,另外就是每走一段路,家長也應該讓寶寶休息一會,以免寶寶疲勞或者產生消極情緒。
三,寶寶學走路,家長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不管寶寶學走路處於哪個階段,家長都要遵循兩個大的原則,那就是「不過分參與」以及「充分鼓勵」。
給寶寶準備一雙合適的學步鞋:寶寶學走路之前,家長最好讓寶寶試一雙合腳的鞋,讓其站在地面上,全腳著地,鞋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免影響走路。
一定要注意保證安全:寶寶在家學走路,家長要確保家裡危險的家具都已經被收拾規整而寶寶在外面學走路,家長也要確保地面平整,沒有坡或者打滑的路面。
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不要讓寶寶太過於依賴父母,如果感覺寶寶已經能夠獨自行走,家長就要懂得放手,鼓勵寶寶他可以做到。
及時安慰寶寶:寶寶學走路,難免都會摔跤,此時家長要及時安慰受傷的寶寶,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結語
總之,寶寶學走路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建議家長平時不要太溺愛寶寶,多給寶寶爬行和練習走路的機會,讓其慢慢探索。此外,家長還要給寶寶創造一個好的走路環境,並多鼓勵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