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7日刊載社論表示,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無法再迴避,必須具體提出黨的大陸政策,也必須對臺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
全文摘編如下:
蔡英文接掌民進黨主席以來,仍沿襲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在政治上與大陸對立,在經貿上則採取「鎖臺」對策。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緩和更博得國際普遍讚賞,民進黨卻批評為「向中共屈服妥協」。兩岸經濟貿易架構協議(ECFA)可為臺灣帶來經貿利益,同樣被民進黨批評得一無是處。
然而,這次五市選舉,民進黨自始定位為「治理五都能力」之爭,候選人根本不談兩岸議題,即使有媒體詢問也都實問虛答或支吾其詞,有意不挑起「統獨」對立問題。這種選舉策略,在於避免碰觸國民黨強項中的兩岸政策,也可以遮掩「反中仇共」路線,有助於爭取中間選民。民進黨擅長選舉由此可見一斑。
民進黨為甚麼要迴避兩岸政策?理由十分簡單,因為民進黨「反中仇共」路線和激進作為,雖可強固深綠選民,卻不利於爭取中間理性選民;其次,黨內高層都很清楚,民進黨欠缺一套完整的兩岸論述,只有片段的、局部的訴求,反正國民黨主張甚麼就反對甚麼。基本上,民進黨還是以標榜自己「愛臺」而將國民黨打為「賣臺」的傳統思維來區隔兩黨;何況,民進黨擔心改採理性的、中道的兩岸政策,將引爆黨內嚴重的路線之爭,因此喪失深綠選民支持。
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民進黨領導階層對大陸政策只敢講一些抽象籠統不著邊際的空話,包括「民進黨要制定穩健的兩岸政策」、「民進黨的政策要務實調整」、「民進黨會延續前朝政策」之類的話,卻不敢講也說不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究竟與國民黨有何不同?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又如何?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日前指出,若改造民進黨「大陸政策」,勢必引發黨內風暴;若將「大陸政策」論述留給黨內「總統」參選人處理,又可能撼動黨綱,因此建議黨主席必須扛下責任,讓「總統」參選人「輕鬆上路」。民進黨中央真的已朝此方向規劃。民進黨明知其兩岸政策不利臺灣發展,有志大位的人都不敢碰,卻要不能負責的黨主席替必須負責的「總統」參選人扛起責任,這是責任政黨應有的作為嗎?
事到臨頭,民進黨「十年政綱」已不得不對兩岸政策有所著墨。據透露,民進黨將朝四項基本原則推演,即「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從全球戰略平衡與區域安全角度思考兩岸關係」」、「大陸政策的制度與執行必須遵循民主程序」、「堅持以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做為與大陸的最大區隔」。這些顯然都只是不切實際的概念,而非明確的策略作為。
蔡英文也好,蘇貞昌也罷,有志於「總統大位」的民進黨要角,都必須具體告訴臺灣人民,過去民進黨為什麼要「反中仇共」?未來民進黨如繼續與大陸對抗,究竟對臺灣有什麼好處?否則選民憑甚麼支持這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