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動畫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承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剪紙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是傳統藝術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就首創了剪紙動畫,將這一傳統藝術搬上了動畫的舞臺。反觀今日,很多傳統藝術都淹沒在信息社會中,漸漸變成了陳舊、老套的代名詞。與時俱進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前提,將數字動畫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既有利於中國動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還能使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剪紙動畫;民族原創;傳統藝術;文化傳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門精美的鏤空技藝,有著精細的製作工藝和生動的藝術造型。早在上個世紀,以萬氏兄弟為代表的「中國學派」就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剪紙動畫,從此,富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剪紙動畫誕生了,可以說中國動畫發展初期取得的成功是與傳統藝術密不可分的。在資訊時代,人們往往渴求新事物,所以對傳統藝術的重視度漸漸降低。大多數年輕人認為傳統藝術枯燥乏味,是老套、陳舊的代名詞。動畫作為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因其受眾多為少年兒童使其同時具備了很強的教育意義。

動畫產業是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網際網路+」時代下最具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早在2006年我國就已經把發展動漫等文化產業正式列入「十一五」規劃,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場認知度的提高,國產動畫作品逐年增加,自主創新能力也慢慢提升。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小門神》《大魚海棠》等取得的喜人成績都標誌著我國動畫產業的進步。隨著各類動畫電影的熱映,更多的人願意去關注動畫,喜愛動畫,動畫也成為新媒體時代下的主流宣傳手段之一。由此可見,動畫作為一種影響大眾藝術觀的傳播媒介不僅僅有娛樂的功能,還有表現人文藝術和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將剪紙藝術與數字動畫相結合可以為傳統藝術賦予新的時代主題,使其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二、中國動畫產業的歷史與現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動畫以別具一格的風骨和多種多樣的形式從各國動畫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派。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的一系列動畫作品可以稱為一個時代的經典。巔峰之作《大鬧天宮》斬獲數項國際大獎;剪紙動畫《張飛申瓜》《猴子撈月》內容積極向上,弘揚了中國傳統美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鹿鈴》有著行雲流水的筆法和飄逸的水墨意境,是不可複製的經典水墨動畫。這一時代的中國動畫對早期的日本動畫有一定的啟發,日本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就是改編自中國民間傳說。1941年中國推出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該片引進日本後,日本動漫大師手塚治虫受到啟發,並決定從事動漫行業。

自2006年中國動漫啟動產業化進程以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迅猛,作品數量逐年增長,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產業鏈尚未成熟,作品中的精品偏少仍是我國動漫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國的動漫產業正處於從開端期向發展期演變的過渡階段:市場需求較大,但產品設計尚未成熟;市場增長率較高,但行業利潤率較低。如今,中國的動畫市場不缺技術,不缺人才,但缺乏像《千與千尋》《瘋狂動物城》這類極具民族特色的精品動畫。提到日本動畫與美國動畫,不得不提的是兩個動畫大國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宮崎駿動畫中細膩唯美的少女情懷還是迪士尼動畫中善惡分明的英雄主義,都是這兩個國家意識形態的縮影,從側面體現了這兩個國家特有的文化。找到民族特色,堅持民族原創是我國推出精品動畫的重要前提。

三、剪紙藝術與剪紙動畫

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這種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陝西的剪紙樸素豪放,山西的剪紙精細秀美,宜興的剪紙繁複整齊。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用紙張、金屬箔片、樹皮、皮革等材料為材質,以雕、刻、剔、剪等手法製成的藝術品。因為剪紙多出自民間,材料又多為紙張,所以難以保存。剪紙確切的出現時間只能通過剪紙所用的材料、工具和史料的記載來推測。《史記》中記載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講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玉娃娃的形狀賜予其弟姬虞並封其到唐為侯。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中也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到了明清時期,剪紙工藝走向鼎盛,不論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人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剪紙。從民間節慶彩燈上的紋樣,窗戶上的窗花到連皇帝結婚時用的囍字都是剪紙。

剪紙內容取材於農業生活所以花樣繁多,多用於裝飾和慶祝所以風格祥瑞。民間剪紙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多採用葫蘆、蓮花等圖案代表吉祥如意。與農業生活息息相關的瓜果、家畜也是剪紙的主要內容。中國農村認為多子多福,所以娃娃也是剪紙的多用圖案,直至今日,過年過節貼窗花、掛花燈都是每個家庭的習俗。

剪紙動畫首創於中國,中國傳統藝術給剪紙動畫提供了創作源泉。剪紙動畫吸取了剪紙藝術的造型元素,皮影戲的表演元素和傳統戲曲的聲音元素。在物資匱乏戰火連天的年代,剪紙動畫可以說是「窮」出來的產物,戰爭導致投資商撤資使萬氏兄弟準備已久的《大鬧天空》流產,經費的極度緊張使老一輩動畫人不得不尋求更省錢的製作形式。剪紙動畫融合了剪紙的造型手段和皮影的表演方法,給做好的動畫角色安裝關節,再採用逐格拍攝的方法來呈現人物動作,這種方法不僅省時省錢,還能提升動畫的表現能力。萬古蟾1956年開始研究剪紙動畫片,1958親自導演了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剪紙動畫的出現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隨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又相繼推出了《漁童》《金色的海螺》《葫蘆兄弟》等一系列經典的剪紙片,為中國動畫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剪紙藝術與剪紙動畫

1.《豬八戒吃西瓜》中的配樂藝術

1958年上映的《豬八戒吃西瓜》是我國的第一部剪紙動畫,由於剪紙動畫在造型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部分的藝術效果由人物對白及背景音樂來表現。《豬八戒吃西瓜》配樂採用中國傳統戲曲的風格,烘託出輕快詼諧的氣氛。豬八戒假裝肚子疼在樹底下偷懶時洋洋自得地唱著的歌曲充滿了戲曲特色。另外短片中的各種音效也是利用戲曲打擊樂器完成的,使整部短片充滿了濃厚的傳統特色。

2.《金色的海螺》中的造型藝術

剪紙藝術造型誇張,風格隨性,有著很大的創造性和多樣性,這些藝術特點恰恰是動畫所需要的。動畫片和剪紙一樣,不能完全的寫實,要在保留事物原有輪廓的前提下進行誇張和變形的處理,這樣更能突出特點,加強表現效果。《金色的海螺》中的造型富有中國韻味,仙女柳葉彎眉櫻桃小口,青年劍眉入鬢英氣十足。從仙宮海島到樹木花草都採用了傳統剪紙的雕刻工藝,造型精美通透,富有剪紙藝術生動、誇張的特點。

剪紙是一種裝飾藝術,是通過鏤空的方式來呈現的,所以不難發現,為了加強裝飾性,剪紙作品上會添加一些花朵,紋樣,比如在人物的衣服上添加繁複的紋路,將人物的頭髮剪成一絲一絲的鏤空狀,把動物的羽毛誇張成連續的鋸齒狀等。《金色的海螺》中樹木的樹葉採用了鏤空的處理方式,這巧妙地表現出樹葉隨風飄動的輕盈,將樹葉和樹幹的質感區分出來,更好的體現了事物的特點。仙女海螺的衣服上布滿了花紋,裙子上採用一層一層線性鏤空的拼接,表現出女子紗裙的輕盈飄逸。用密集的規整的紋路代替了一片式的服飾使得整個角色更加通透靈動有著中國古代女子的柔美與細緻。

剪紙的主要載體是紙張,表現的的是平面二維空間,多採用平視構圖,所以不好表現前後關係和光影效果。《金色的海螺》中複雜的仙宮場景,是用多個紙模前後交叉相疊組成的,配上雲霧的特效,營造出了一個光彩奪目仙氣繚繞的仙境。在當時艱苦的創作條件下,老一輩的藝術家靠著對動畫的滿腔熱血,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部經典作品。

五、剪紙動畫的文化內涵

我國早期剪紙動畫大多改編自名著或寓言故事,內容積極向上,風格詼諧幽默,宣揚了我國傳統美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豬八戒吃西瓜》取材於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講述了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偷吃西瓜之後被孫悟空設法懲罰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的故事,告誡我們要勇於承認錯誤。短片《金色的海螺》自始至終都在宣揚忠誠和勤勞的美德,青年果斷拒絕了海神娘娘賞賜的豪宅和金銀,用一顆真誠的心贏得了海神娘娘的信任,最終和海螺一同勞動一同唱歌永遠的生活在一起。《漁童》根據民間故事改編,宣揚了中華民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家喻戶曉的動畫片《葫蘆兄弟》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懸壺濟世」的典故,七兄弟齊心協力向惡勢力鬥爭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六、結 語

從窗欞到銀幕,剪紙動畫承載著傳統藝術與老一輩動畫人的辛勞成果,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鬱的中國特色都為我國當今原創動畫樹立了榜樣。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動畫創作的不竭之泉。正如特偉先生說的,中國動畫應該「探索民族風格之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向「中國學派」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原創道路,將剪紙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動畫相結合,創新中國動畫,傳承經典藝術。

參考文獻:

[1] 呂學武.動畫的「中國學派」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 盧斌.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 馮文.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4] 郭華.剪紙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陝北民間故事《蘭花花》為例[D].西安理工大學,2007.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文化——剪紙
    為傳承民族文化,培養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8月16日上午,安寧堡街道桃林社區組織轄區青少年在社區活動室開展了「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剪紙藝術」活動。安寧堡街道桃林社區特地邀請了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國香來擔任授課老師,活動開始,李國香老師首先給大家講解了剪紙工序:摺紙、剪紙、翻紙,並邊講邊做示範。
  • 刀尖圖騰: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裡女性的柔美與堅韌折射的情感美學
    剪紙文化,在中國已經傳承了千年,凝聚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結晶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民間剪紙文化,成為了老百姓對於美的另一種追求和展現。像一個窗口,折射著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認知,更是從古至今,對於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的精神圖騰。中國剪紙,是一種藝術。完美不是沒有任何東西可加,而是沒有任何東西可減。 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萬事皆有度,惟度是藝術。
  • 四川學子三下鄉:傳承非遺文化,走進儀隴剪紙
    服務傳統,展望藝術;傳播非遺文化,保護歷史文脈。為繼續深入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巴蜀拾藝人」實踐團隊來到了南充市儀隴縣。7月21日下午, 「巴蜀拾藝人」實踐團隊抵達剪紙博物館(何作霖剪紙工作室),展開了一系列實踐活動,並採訪了儀隴剪紙第三代傳人毛小玲。在毛小玲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了解了儀隴剪紙的悠久歷史,並對獨具特色的儀隴剪紙有了全新認識。儀隴剪紙源遠流長,蘊藏著古老的文化內涵,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且與儀隴皮影、藍印、民歌緊密結合著,互生互長,並行發展。
  • 中國動畫人是時候再次向皮影、剪紙等非遺技藝學習了
    「這幾年動畫、動漫發展是很不錯的。但是從文化的特性和特點來講,我不敢下結論,但可能還比不上上世紀80年代、60年代那兩個高峰期。那時動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老百姓也愛看。」9月7日,「剪紙、皮影、年畫傳承人對話動漫界」活動在上海市大隱精舍舉行。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在致辭中感慨。
  • 國漫中熟悉又陌生的剪紙動畫,淺析剪紙和動畫的結合之作剪紙動畫
    在諸多國漫分類中,剪紙動畫是最神秘的一類,那麼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國漫中熟悉又陌生的剪紙動畫,淺析剪紙和動畫的結合之作剪紙動畫。這認知就造成了雖然我們都看過剪紙動畫,但一直覺得剪紙動畫很神秘,這種看過卻又覺得很神秘的感覺又形成了熟悉又陌生的印象。也正是這種熟悉又陌生的印象,給如今的剪紙動畫帶來了困境。
  • 巧手舞動,傳承剪紙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鍾林強,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鍾林強,男,陝西城固人,現為縣民間藝術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會員。一張張鮮紅的紙張,用一把銳利的剪刀,在他的手中輕盈舞動,或剪、或裁,只一會兒,一張張精美絕倫的剪紙藝術品便誕生了。
  • 「哈尼卡」「潮陽剪紙」:美的創造 美的傳承
    今年52歲的蘇梅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剪紙能人,從小學習製作哈尼卡紙偶。1998年,畢業於黑龍江教育學院美術系的蘇梅回到家鄉,全身心投入哈尼卡剪紙藝術的傳承中。  「達斡爾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哈尼卡等精美剪紙圖像,成了傳承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良好載體。」蘇梅說。
  • 安大學子「雲端」走進剪紙之鄉阜陽,助力非遺文化傳承發展
    作者:張友麗 攝影:李文怡、張友麗來源: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文化傳承深入人心,讓文化自信迸發力量,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定&34;的號召,引導新時代大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8月2日上午9:00——11:30,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一支暑實文化宣講小隊在騰訊會議開展了第一期剪紙文化講堂
  • 巴蜀有位剪紙手藝人,傳承不朽工匠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李懷玉,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李懷玉,女,四川省通江縣人,中共黨員,現供職諾江鎮文化站。現為中國剪紙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剪紙優秀傳承人。
  • 把潮汕文化印在旅遊商品上 為剪紙找到傳承載體
    這句詩是對廣東潮陽民間剪紙的生動描述。但現今潮陽地區健在的剪紙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作為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汕剪紙面臨著傳給誰、怎麼傳的問題。在汕頭,有這樣一位並不年長的手藝人,他把剪紙「印」在了商品上,做成了成套旅遊紀念品。他說這是能夠把潮陽剪紙傳承下去的最好方式之一。他的名字是陳傳生。
  • 文化遺產守護之潮陽剪紙
    潮陽剪紙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與潮陽英歌舞、潮陽笛套音樂並稱"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同時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先後有許多作品獲得省級、國家級和國際剪紙藝術展獎勵。潮陽剪紙既是個體行為,又是群體藝術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沉浮,曾幾度興盛又幾度靜寂,然其傳承的生態鏈條卻從未斷裂。鍾愛剪紙的藝人也從未擱置剪刀,還把自己和祖傳的剪紙作品視為生命般加以保護。如果說潮陽曆代勞動婦女的智慧都在剪紙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的話,那麼我們的繼承者也正逐漸將這種智慧放大、開發與利用。
  • 剪尖上的文化記憶 張永忠師徒剪紙展亮相紫竹院
    「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作品展」日前在北京紫竹院行宮開展。此次展覽是紫竹院行宮展區精心為廣大遊客觀眾準備的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也是剪紙藝術家張永忠先生首次師徒一起,協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的傳承展。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造型藝術中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態。
  • 非遺+遊戲:傳統文化傳承有了新玩法
    而中國遊戲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積極承接這一任務,將非遺與遊戲結合起來,給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玩法。 現代社會非遺傳承新方法:遊戲作為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日益受到重視,社會各界都紛紛投入到這項事業當中,但非遺傳承依舊處在困境當中:社會上年輕一代與這些傳統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很多非遺項目的傳承都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狀態。
  • 【文明實踐快報】聊城市東昌府區鬥虎屯鎮:剪紙傳習所 線下和線上課堂不斷檔 傳承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王偉 魏璇璇為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剪紙,聊城市東昌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鬥虎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社科普及志願服務隊隊長梁穎一直致力於剪紙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每周組織舉辦一節剪紙文化小課堂,向鬥虎屯鎮廣大剪紙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傳授剪紙技藝。
  • 「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在黃花小學掛牌
    2020年11月30日,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在孝南區臥龍鄉黃花小學舉辦了「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授牌儀式。授牌儀式上孝感雕花剪紙所和黃花路小學負責人共同表示:授牌儀式只是一個起點,雙方將攜手共建孝感雕花剪紙特色課堂,通過校內非遺教育常態化,課外延伸教學傳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非遺教學,讓孩子們愛上孝感雕花剪紙,讓傳統文化更好的走進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得以傳承。
  • 從皮影到剪紙動畫
    這是中國幾年前的文化傳承,也是最早的剪紙動畫片。 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 剪紙動畫又稱剪紙片,是在借鑑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
  • 梅山剪紙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梅山剪紙  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在益陽安化地區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其代表是以生長在安化縣仙溪鎮光明村的剪紙藝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紙資料為佐證,反映了益陽市近代剪紙活動狀況,益陽市政府2009年通過相關專家論證,確定該生存狀態的剪紙藝術為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命名為「梅山剪紙」。
  • 傳承非遺文化: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5-6期
    2020年6月6日剪紙——第五課 星期六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賈生鑫老師給學生們細心講解普及了非遺知識,讓孩子們在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非遺保護意識。——第六課 星期日經典國學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
  • 晉江竹園社區:居民免費學剪紙 傳統文化得傳承
    曾燕麗正在講解剪紙技巧核心提示>每逢周四晚上,晉江市剪紙協會的成員曾燕麗都會到晉江梅嶺街道竹園社區居民活動室免費教授剪紙技藝,聽課的人有退休老人、小區居民以及孩子,大家聚在一起享受「紙上描圖,剪下生花」的樂趣。
  • 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花落臥龍
    11月30日上午,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為臥龍鄉黃花小學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雕花剪紙是我市傳統地方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黃花小學是目前孝感市唯一一家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