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學子「雲端」走進剪紙之鄉阜陽,助力非遺文化傳承發展

2020-08-08 大娛吃小魚

作者:張友麗 攝影:李文怡、張友麗

來源: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為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文化傳承深入人心,讓文化自信迸發力量,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定&34;的號召,引導新時代大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8月2日上午9:00——11:30,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一支暑實文化宣講小隊在騰訊會議開展了第一期剪紙文化講堂,並邀請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十大神剪葛庭友老師&34;詳細介紹阜陽剪紙。

圖片一:參會人員正在認真聽講

九點會議準時開始,大家紛紛拿起筆認真聽講,主持人高妍和方淋娜分別從歷史、派系、用途、色彩、技巧等方面向大家介紹中國剪紙,線上學習氛圍絲毫不遜線下。緊接著進入阜陽剪紙宣講部分,只見葛庭友老師的剪紙臺上堆滿了各類剪紙書籍,老師拿起一本《阜陽剪紙記憶》,高興地和大家說:&34;

圖片二:葛庭友老師展示剪紙書籍《阜陽剪紙記憶》

目前,阜陽剪紙的傳承工作有開展社區剪紙活動,舉辦各類剪紙大賽,開展剪紙進校園活動等。面向的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從兒童到大學生再到老年人,葛庭友老師在阜陽老年大學授課已有18年。老一輩剪紙藝人雖然技藝精湛,為剪紙創作出一幅又一幅優秀作品,但是卻因不善表達,無法用文字記錄而導致剪紙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葛老師為彌補損失,一直都在為阜陽剪紙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後,老師向大家介紹阜陽剪紙的特色:以單色為主,融入了北方的粗狂誇張和南方的溫柔細膩的特點,在造型上運用誇張意象的手法,多注重神、形兼備。阜陽剪紙不僅僅可以剪,還可以用刻、手撕、用香火燒三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是藝術的凝聚,每一個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老師通過現場演示剪《人牽羊》介紹阜陽剪紙的裝飾技法:邊線、剪影、折剪、渦紋、透視等,在老師的流暢嫻熟的技藝下,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牽羊》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圖片三:葛庭友老師剪紙工作室的一角

最後,老師帶領大家&34;參觀剪紙工作室,無論是剪紙作品,還是剪紙銷售設計,都傳達出葛老師對剪紙的熱愛之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34;。自2020年初以來,疫情始終緊緊圍繞百姓生活,剪紙藝術為抗疫提供了精神支持的力量,阜陽民間剪紙藝人紛紛通過手中的剪刀,剪出一幅幅作品,堅定人民抗擊疫情的決勝之心。

一張紙,一把剪刀,一份情懷,變的是剪紙花樣,不變的是滿腔熱情。在這個特別的年份,剪紙藝術家默默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祖國。

在第一期剪紙文化講堂中,小隊成員及參會的大學生對阜陽剪紙文化更加了解,也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相關焦點

  • 安大學子:「雲端」開展剪紙課堂,再現非遺文化精彩魅力
    8月2日和8月3日上午9:00——11:30,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一支暑實隊伍邀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十大神剪葛庭友老師一起開展 「非遺文化登上『雲端』」主題實踐活動——通過騰訊會議直播形式進行線上課堂。此次活動旨在宣傳保護非遺文化,學習民間藝人的家國情懷,鍛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 四川學子三下鄉:傳承非遺文化,走進儀隴剪紙
    服務傳統,展望藝術;傳播非遺文化,保護歷史文脈。為繼續深入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巴蜀拾藝人」實踐團隊來到了南充市儀隴縣。7月21日下午, 「巴蜀拾藝人」實踐團隊抵達剪紙博物館(何作霖剪紙工作室),展開了一系列實踐活動,並採訪了儀隴剪紙第三代傳人毛小玲。在毛小玲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了解了儀隴剪紙的悠久歷史,並對獨具特色的儀隴剪紙有了全新認識。儀隴剪紙源遠流長,蘊藏著古老的文化內涵,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且與儀隴皮影、藍印、民歌緊密結合著,互生互長,並行發展。
  • 一剪一情,砥礪前行——非遺文化登上"雲端"第二期
    隨著政府對非遺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阜陽剪紙逐漸走進校園課堂。8月3日上午9:00——11:00,化學化工學院學生邀請阜陽民間剪紙藝人葛庭友老師一起開展了一次特別的剪紙課堂——通過騰訊會議直播形式&34;授課。
  • 「 弘揚傳統文化,提振文化自信 」——走進邱縣非遺之「剪紙篇」
    玉芳剪紙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文化藝術的結晶,通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大眾共同享受,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悠遠的歷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邱縣先民不僅蘊育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造就了大量具有邱縣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走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邱縣非遺之「玉芳剪紙」。剪紙作品剪紙藝術起源於民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
  • 傳承非遺文化: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5-6期
    2020年6月6日剪紙——第五課 星期六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賈生鑫老師給學生們細心講解普及了非遺知識,讓孩子們在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非遺保護意識。——第六課 星期日經典國學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
  • 2020合肥君悅酒店雲端私宴行預見阜陽精彩都會生活
    核心提示:2020年1月19日,華潤置地阜陽中心「換個高度瞰城市——2020合肥君悅酒店雲端私宴行」於合肥華潤大廈君悅酒店圓滿結束,30餘位都會精英人士雲端相會,共度愉悅時光。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寒假裡的「非遺課堂」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部主任劉媛之告訴筆者,2017年寒假,南京市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三大主題,其中之一為「傳統文化在身邊 幸福新春喜盈門」,此主題與博物館的「非遺周周學·南京非遺在我身邊」正好契合,於是南京各校小學生自發組織起雛鷹假日小隊,紛紛來到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跟隨非遺大師學非遺。
  • 傳承非遺文化——剪紙
    為傳承民族文化,培養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8月16日上午,安寧堡街道桃林社區組織轄區青少年在社區活動室開展了「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剪紙藝術」活動。安寧堡街道桃林社區特地邀請了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國香來擔任授課老師,活動開始,李國香老師首先給大家講解了剪紙工序:摺紙、剪紙、翻紙,並邊講邊做示範。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磽磧民歌走進央視  多種方式擴大「非遺」影響力  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上九節」、磽磧鍋莊……近年來,寶興的「非遺」項目向世人展示出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精湛的民間技藝所謂的『非遺』項目,長期以原生態的形式散落在民間,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遺』,只能深入田野鄉間。」周彭錦告訴記者,2006年,寶興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開始開展寶興「非遺」普查、挖掘和申報工作。  近年來,寶興縣將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保護知識、組織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方面有了進展。
  • 魯東大學非遺項目考察團走進寧津縣劉營伍鄉
    為進一步做好文化惠民文章,發揮文化扶智作用,助力省派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近日,魯東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業兵帶領專家團隊到寧津縣劉營伍鄉省級非遺項目——「劉記丫頭」蟋蟀罐調研考察,並與該縣融媒體中心對接文化惠民工作。
  • 紅色傳承非遺剪紙
    7月30日,江蘇省如皋市迎新社區邀請南通市級項目如皋剪紙技藝的傳承人王竹軍和轄區內孩子們一起進行「紅色傳承非遺剪紙」主題活動。通過紅色剪紙作品創作,傳承紅色基因,迎接八一建軍節。圖為小朋友在活動現場學習紅色剪紙作品創作。徐慧攝/光明圖片《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1日03版)
  • 大師小匠喜獲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兩項大獎
    12月11日,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商報社、中國收藏雜誌社、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主辦,華夏文化促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會、中國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北京建築大學現代剪紙藝術研究院、北京啟功藝術研究會共同協辦。來自文化界老領導、老藝術家、資深研究者和全國各地各類別的非遺傳承人等400餘人參與討論。
  • 「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在黃花小學掛牌
    2020年11月30日,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在孝南區臥龍鄉黃花小學舉辦了「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授牌儀式。授牌儀式上孝感雕花剪紙所和黃花路小學負責人共同表示:授牌儀式只是一個起點,雙方將攜手共建孝感雕花剪紙特色課堂,通過校內非遺教育常態化,課外延伸教學傳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非遺教學,讓孩子們愛上孝感雕花剪紙,讓傳統文化更好的走進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得以傳承。
  • 非遺文化進高校 剪紙漆藝「雲」上教
    剪紙雲課堂 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7日16時20分訊(記者 秦思思)大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聽說過嗎?雲課堂線上教授你見過嗎?近日,通過線上平臺,四川外國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基地(以下簡稱「非遺基地」)開展第一次剪紙漆藝課堂。四川外國語大學非遺基地成立於2013年。2016年開設《文化遺產保護》專業限選課程,聘請金錢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丁長福任課程教師。推動傳承方式由傳統師徒口口相授向課堂化課程化傳授轉型,2017年還被重慶市文旅委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
  • 非遺進校園,共築傳承夢!增城這個案例上榜省「非遺進校園」 優秀案例!
    、走進家庭走進同學們的生活中使之成為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人中華文明進步的拓新者」,2020年掛牌增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9—2021年度)。「披紅掛綠,美麗童年」剪紙實踐案例掛綠小學剪紙工作坊堅持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目標,在傳統剪紙中汲取養分,用剪紙的手法詮釋增城本土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民間剪紙大師程建禮和他創作的安徽阜陽剪紙作品
    安徽阜陽剪紙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阜陽地區地處中原,剪紙藝術融南北方剪紙之長,渾厚中見灑脫,淳樸中透著秀美,剛強中蘊含柔和,作品總能根根據內容和製作的特點,得到盡情發揮。安徽阜陽很早就有了剪紙的出現,從現存資料看,阜陽博物館收藏的「蘭橋會」、「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陽剪紙,作鞋花、襪底花之用。作品構圖簡潔、形象生動,剪口清晰,想像豐富。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體驗非遺活動,讓「保護非遺」意識滲透入心在佳木蔥蘢、曲橋臥波、層臺疊翠、古色古香的荔園裡,小主人們在非遺傳承老師的指導下,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廣繡、廣彩項目,以體驗和滲透的方式,讓保護非遺的意識深入心裡。
  • 一把剪刀訴心意,一張剪紙傳非遺!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崔博雲,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崔博雲,原名崔秀臣,祖籍山東登州,20世紀60年代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現任全球華人聯合會民間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盟民間藝術委員會會長,上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城管委會副主任,中國佛教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陳潔榮,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灶城市剪紙」傳承人。在習得傳統剪紙手藝的數十載中,他利用剪紙作品記錄城市生活的變化,並不斷在手法技藝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形成別具一格的「三灶城市剪紙」流派。2019年,「三灶城市剪紙」被正式列入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納入金灣中小學特色課程名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