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玲有個3歲的兒子,最近不知怎麼了,變得越來越挑食。每次一到吃飯的時候,兒子總是沒吃幾口就飽了,兩口子真是既焦慮又擔心。
奶奶就聽到了孫子的變化,親自上門監督吃飯。一開始,孩子和之前一樣沒吃幾口就說吃飽了。奶奶走過去和他說了句悄悄話,就見他拿起碗狼吞虎咽,一會兒就把飯吃完了。
他們就問奶奶用的什麼辦法,奶奶神秘一笑說:「孩子都愛吃零食,我就說吃了飯才能吃零食。「一開始,奶奶的辦法確實有效,不過好景不長,兒子又開始挑食了,並且比上次更嚴重了。
研究發現,有超過半數的父母都會遇到孩子挑食、厭食的問題。每次到了吃飯時間,本來不想破壞融洽的氣氛,但又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影響發育,又不得不逼孩子吃飯。
和吃飯相比,孩子們更喜歡吃零食。很多家長常常說:「不吃飯,就不讓吃零食」,借零食來誘惑或要挾孩子乖乖吃飯。這種做法短時間內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只會增加孩子對零食的好奇心和依賴感。孩子吃飯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滿腦子都在想著零食,漸漸養成了挑食的習慣,變得越來越不愛吃飯。
孩子有下面這8個行為,就說明孩子已經挑食、厭食了
1、孩子飯量很小,但遇到自己喜歡的飯菜,飯量會突然增加。
2、只愛吃甜食和油炸食物,不愛吃蔬菜和水果。
3、孩子不願嘗試新的食物,且愛吃的食物種類很少。
4、吃飯的時候,點心和飲料吃很多,正餐不愛吃。
孩子為什麼會挑食、厭食呢?
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出生後就不愛動,喝奶速度也很慢的寶寶,到了8歲之後出現偏食和厭食的概率會比較高。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有偏食和厭食的問題,但這絕不是天生的,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2012年,研究發現「強迫」和「限制」是導致孩子偏食、厭食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常見的父母「強迫」行為
1、不管給孩子盛了多少飯,父母都要求孩子把它們吃完。
2、父母人為給寶寶設置飯量,且必須達標。
3、孩子吃飽了,父母非要再多餵一口。
4、讓孩子自己吃飯,孩子就會吃很少,所以父母更喜歡餵飯。
生活中,常見的父母「限制」行為
1、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太多的甜食、油炸食物等。
2、父母要求孩子不能吃某些食物。
3、為了孩子表現好,父母常用一些食物做獎勵。
4、用孩子愛吃的食物做交換條件。
如何才能改善孩子挑食、厭食的壞毛病呢?
想要孩子改掉偏食、厭食的壞毛病,父母應該從自己的餵養習慣進行調整。
1、從娘胎裡就要開始
懷孕期間,媽媽應該攝取多種食物,保證營養均衡,這樣不僅有利於胎兒發育,還可以讓寶寶通過羊水嘗到更多的味道。
2、不要給孩子壓力
孩子在2到5歲的時候,身體的生長速度下降,對於食物的需求也就沒有那麼高了,自然飯量減少也是正常的,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進食,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3、多陪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親子關係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偏食、厭食的問題,這是因為孩子在用不吃飯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親子關係融洽,孩子自然不會在餐桌上搞怪、用不吃飯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4、輔食添加的技巧
寶寶到了6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要減少母乳餵養,嘗試給寶寶吃一些輔食了,這些刺激有助於口腔肌肉的動作協調能力,為發音說話做準備。
研究發現,在這段時期寶寶口腔接觸的食物刺激越多,長大後挑食的概率越低。反之,如果接觸的食物越單一,對口腔的刺激就越小,長大後挑食的概率也就越高。
5、輔食添加的技巧
很多媽媽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為了寶寶能獲取更多的營養,常常會把幾種食材混在一起。這樣一來,雖說食材也有所調整,但寶寶吃到嘴裡基本都是一個味兒,自然會排斥。建議輔食最好採用單一食材,這樣寶寶就可以每天吃到不同味道的食物啦。
6、給寶寶提供適齡的食物
父母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口腔咀嚼能力進行調整。比如:一歲的寶寶即使牙齒沒有完全長出,也開始有較強的咀嚼欲望, 這時候就別再只喝粥了。孩子兩歲的時候,嚼肉的時候比較費力,建議父母把肉切小煮爛,否則孩子就會牴觸。
7、刺激食慾
孩子消耗的多,對食物的需求就大,所以應該多帶孩子做一些運動和大肢體運動的遊戲。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玩的太累也會降低食慾,建議就餐前一小時停止運動,讓孩子安靜下來,準備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