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母乳庫兩年獲捐量餵不飽一名嬰兒

2020-12-23 人民網

原標題:母乳庫兩年獲捐量餵不飽一名嬰兒

  太和母乳庫工作人員正在清點捐贈的母乳

  哺乳期母親把嬰兒吃不完的母乳捐獻,給有需求的嬰兒使用,這樣的母乳庫5年前在國內首次出現。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標準和監管舉措,靠公益支撐的母乳庫處於「蹣跚哺乳」的狀態。根據此前媒體報導,網上曾出現較多「母乳交易」的情況,但因存在較大風險而被嚴查。在這期間,2016年和2017年,北京先後出現兩家公益性質的母乳庫。與此同時,線上也出現了專門的母乳供需發布平臺。又是一年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此前有較大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實體母乳庫運營情況如何?業內如何看待母乳庫?北京青年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現狀

  民營母乳庫2年捐獻量

  僅夠一個嬰兒3個多月的用奶量

  2016年1月,北京太和醫院在院內建立了一個公益母乳庫。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太和婦產醫院母乳庫看到,所謂「母乳庫」其實是由兩個房間構成,外間是採奶間,擺放著沙發、吸奶設備,可供兩位志願者同時捐獻,這裡的隔簾還可以幫助捐贈媽媽保護隱私。另一個房間作為操作間,裡面擺放著專業的母乳檢測、儲藏設備、消毒設備和操作臺。每逢進出母乳庫的人離開後,醫護人員還需要對室內進行消毒。

  太和公益母乳庫負責人武文藝介紹說:「實話說,目前長期來醫院捐母乳的媽媽並不多,大部分捐贈者都是在本院生產的新媽媽。」據統計,兩年中有300多人次參與採集,獲取到400個左右的母乳樣本,最多的一個人捐了30餘次母乳。目前母乳庫每年採集及發放母乳量7萬餘毫升,存奶量1萬毫升。除了捐給福利院的孩子們,通過這裡的母乳庫總共有100餘位嬰兒受益,其中大部分受益者,是在北京太和婦產醫院出生的新生兒。

  但是稍加測算就不難發現,兩個月嬰兒一天的用奶量通常在600毫升至700毫升左右,這家母乳庫7萬餘毫升的吞吐量實際上僅能滿足一個嬰兒3個多月的需求。以18.9升的普通桶裝水容量計算,7萬毫升的母乳連三桶都裝不滿。武文藝說,在母乳庫發展相對較好的廣州地區,僅一家母乳庫兩年前的年吞吐量至少達到30萬毫升,相比之下北京地區母乳庫的發展還顯得緩慢得多。

  線上母乳供需平臺 5個月7條捐獻信息

  北青報記者搜索母乳相關信息時發現,去年5月20日,一家自稱以「母乳分享為主」的線上平臺在北京成立。在該平臺「母乳供需發布」子欄目下記者看到,北京地區最新的一條「供給」信息是4月份發布。從去年12月到今年4月,5個月中僅有7條「供給」信息。唯一一條「需求」信息是上個月發布的。

  按照網站提供的信息,北青報記者在該平臺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這樣的介紹:「不經手母乳,不經手任何檢查,只提供連接用戶與母乳庫的平臺」。使用該平臺發布的母乳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務費。

  探因

  為什麼母乳庫火不起來

  國內第一位母乳庫捐贈志願者徐靚告訴北青報記者,母乳對於嬰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母乳庫的設立能夠幫助一些特殊情況的孩子及時服用母乳,改善健康狀況。但由於常態化的捐贈還有困難,所以母乳庫的母乳經常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公開資料顯示,母乳庫在國外已有近百年發展史,但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目前全國僅廣州的母乳庫運營相對成熟,由於運營管理和捐贈觀念等問題限制發展,無錫一家母乳庫在2017年遭遇關門窘境。

  為什麼母乳庫火不起來?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與目前國內缺乏標準、缺乏統一監管等原因有關,由於官方沒有明確表態,也少有政府投入或者社會資本的注入,靠公益支撐的母乳庫「步履蹣跚」。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與國外的有償使用不同,我國的母乳庫多以「無償捐贈,免費使用」為主,並非「交易」。有了標準才能規範化管理,才能定價,才能通過有償服務獲取運轉資金,最終才能走上良性循環。

  北京婦幼保健優生優育協會原會長、兒科主任醫師陳靖宇則更關注母乳庫的安全問題。「設立母乳庫,首先第一點,就是要保證母乳的安全性」,陳靖宇認為,如果要設立母乳庫,必須有專人管理,登記母乳情況以及提供給多大月齡的孩子服用等信息。「管理必須很嚴格,如果管不好,好心辦了壞事兒,得不償失」。

  從醫學角度,陳靖宇表示「孩子吃自己媽媽的母乳是最好的」。他說,哺乳期間每個月母乳的脂肪含量、蛋白質等都不一樣,如果寶寶剛一個月,去吃已經一歲寶寶的母乳肯定是不合適的。

  太和醫院武文藝表示,在捐獻母乳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花很長時間和產婦溝通,但往往還是會因為家屬的反對而終止。「社會的認知不足,不太重視母乳庫存母乳這樣一件事」。

  內存

  「母乳不足」多為自我誤判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母乳餵養對嬰兒好處很多,母乳中含有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有助於嬰兒發育。母乳對於嬰兒來說易消化,易吸收,還能保護嬰兒免於感染,預防腹瀉,預防呼吸道感染。

  不少產婦都特別關注「新生兒第一口母乳」,擔心不能及時給孩子餵上母乳,因而出現了奶粉代替的情況。對此,北京婦產醫院護理部主任姜梅說,這種情況往往都是產婦和家屬的誤判,從醫學角度來看,臨床中極少有母乳不足或者沒有母乳可餵養的情況,除非一些早產兒或者母親患有不適宜餵養的疾病。「母乳的產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下奶,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且與新生兒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剛出生幾天的嬰兒本身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營養成分,準備好了才出生,所以前幾天『缺奶』不必緊張。」姜梅說,「新生兒所需要的母乳量很少,吃幾口就飽了,常有家長因為孩子哭鬧而誤以為孩子沒吃飽、母乳不足,這其實都是誤判」。

  本組文/本報記者 張小妹 李佳 彭小菲

  供圖/北京太和醫院

(責編:袁勃)

相關焦點

  • 【關注】廣東多地母乳庫捐奶量不足,兩年仍無人捐獻!
    母乳是嬰兒最安全的天然食物上周是第26個「世界母乳餵養周」記者走訪東莞、珠海、深圳等地的母乳庫發現捐獻者相比需求遠遠不夠東莞母乳庫甚至成立兩年尚無捐獻者。「願意捐的不多,需要的人又覺得不安全」是母乳庫遇冷最大的原因。
  • 民營母乳庫現狀:2年捐獻量僅夠一個嬰兒喝3個多月
    現狀  民營母乳庫2年捐獻量  僅夠一個嬰兒3個多月的用奶量  2016年1月,北京太和醫院在院內建立了一個公益母乳庫。  太和公益母乳庫負責人武文藝介紹說:「實話說,目前長期來醫院捐母乳的媽媽並不多,大部分捐贈者都是在本院生產的新媽媽。」據統計,兩年中有300多人次參與採集,獲取到400個左右的母乳樣本,最多的一個人捐了30餘次母乳。目前母乳庫每年採集及發放母乳量7萬餘毫升,存奶量1萬毫升。
  • 母乳庫「捐奶冠軍」:兩年捐321次共13.6萬毫升
    設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內地首個母乳庫公布了運行兩年來的數據。廣州有487位女性在兩年間成為這個母乳庫的捐獻者,最多的一位捐獻了321次,捐獻量達13.6萬毫升。總共55.2萬毫升的母乳救助了121位該院的患兒。但母乳庫運行至今,也現出隱憂:捐獻人數、捐獻次數和奶量皆比第一年出現下滑,需要尋找促進母乳捐獻的長效機制;而1毫升母乳接近兩元的成本,也讓母乳庫負責人開始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 獲贈奶量破120萬毫升 深圳公益母乳庫躋身全國前三名
    自2015年12月25日深圳第一家公益母乳庫在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創立以來,截至2017年6月30日,該母乳庫獲贈奶量突破120萬毫升,捐贈量躋身全國前三名。&nbsp&nbsp&nbsp&nbsp「想到自己富餘的乳汁可以多幫助到幾個幼小的生命,這種感覺很美好。
  • 南京一母乳庫捐奶量杯水車薪 海外母乳庫如何管理
    央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母乳,對於健康的嬰兒來說,是生命食糧,來自媽媽的人間美味。而對於早產兒、病患嬰兒而言,母乳不僅僅是食物和美味,更像是一種治療甚至救命的藥物。每年的5月20號是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宣傳日,母乳庫的話題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 揭秘「中國母乳庫」
    在某種程度上,母乳對早產兒、病患嬰兒來講,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治療的藥物。  廣州母乳庫的用奶量甚至低於捐奶量。  南方醫科大學陳超是一名兒科醫生,在他看來,母乳庫在醫院遇冷也是情有可原,「母乳庫屬於營養科,對病患兒的生命質量可能會有影響,但是並不會決定生死,因此,它屬於較為邊緣的科室。」  母乳庫的冷還反映在數字上。兩年來,廣州母乳庫總共有448上門捐奶,其中以該院職工家屬為主。
  • 南京成立母乳庫 媽媽們奶水過多可考慮「捐奶」
    專家指出,母乳是最適合人類嬰兒的食物,當媽媽因為某些因素或是疾病導致無法提供給寶寶母乳時,使用捐贈的母乳是第二個最好的選擇。南京母乳庫將會是一項純公益性項目,受捐對象,是該院住院的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等需要治療的新生兒,受捐對象的家長可免費申請使用母乳給寶寶進行餵養。
  • 成本高昂、缺乏統一標準 多家母乳庫運營艱難
    核心提示  中國每年約有150萬早產兒,然而全國母乳庫不足20家;  捐奶量少、標準不統一、資金短缺等問題困擾多家母乳庫;  專家指出,應進一步普及母乳捐贈觀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哺乳期媽媽一瓶多餘的母乳,對一個早產嬰兒來說,也許就是一粒救命的藥丸。
  • 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成立 媽媽們踴躍「捐奶」
    秘魯婦女排隊等待捐贈母乳 東方IC  很多早產兒、手術後的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嬰兒、化療後的患兒、重症患兒沒有母乳就無法維持基本的營養  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成立,廣州媽媽踴躍「捐奶」  近日,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低調」成立。
  • 上海首個母乳庫 這些媽媽在捐乳
    如今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多餘的母乳存起來捐到上海兒童醫院母乳庫,挽救那些有需要的早產兒和病兒。玲玲說:「如果早一年有這樣的母乳庫,我的孩子或許就有救了。」  為了讓一些患病的特殊寶寶吃上第一口母乳,上海兒童醫院於去年「六一」兒童節建立了上海第一個母乳庫。一年來,母乳庫運作情況如何?哪些愛心媽媽在捐乳?
  • 公益母乳庫:存儲一份特殊的愛
    自首家母乳庫於2013年5月在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成立,最近兩三年來,西安、南京、北京、上海的公益母乳庫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通過這一媒介,愛心媽媽可捐出自己多餘的母乳,供有需要的嬰兒免費領取使用。在這樣一個發展「破冰」階段,公益母乳庫目前進展狀況如何?是否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要使其順利成長,還需要哪些制度安排?請隨本報記者一起探究問題的答案。
  • 困境中的母乳庫:6年僅建25座,受捐者比捐獻者還少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下稱「南京婦幼」)兒科主任、母乳庫負責人韓樹萍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受捐者是否要為母乳付費。在美國,母乳庫的母乳本身不收費,但因為有檢查、運輸、人員等支出,受捐者需要為每盎司母乳付費3-5美元。但在中國,醫院是事業單位,沒有物價部門的許可不能收費。「現在對大醫院,啟動資金50萬不算什麼大問題,關鍵是後期運營成本,每年還要50萬。」
  • 上海首家母乳庫運行一年捐奶量超百萬毫升,運營成本面臨困境
    成立於2016年6月6日的上海市兒童醫院母乳庫是上海市首家母乳庫,也是中國14家母乳庫中規模較大的,至今運行已經有一年多時間。澎湃新聞記者8月5日從上海市兒童醫院獲悉,截至目前共有400多位愛心媽媽參加了志願母乳捐獻,愛心媽媽到母乳庫現場捐奶量累計超過14萬毫升。
  • 尷尬的母乳庫:用的比捐的還少,別人的奶不能給自己孩子吃?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下稱「南京婦幼」)兒科主任、母乳庫負責人韓樹萍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受捐者是否要為母乳付費。在美國,母乳庫的母乳本身不收費,但因為有檢查、運輸、人員等支出,受捐者需要為每盎司母乳付費3-5美元。但在中國,醫院是事業單位,沒有物價部門的許可不能收費。「現在對大醫院,啟動資金50萬不算什麼大問題,關鍵是後期運營成本,每年還要50萬。」
  • 正能量 37度的愛 河北首家公益母乳庫成立
    母乳庫在國外已有近百年發展史,但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在某種程度上,母乳對早產兒、病患嬰兒來講,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治療的藥物。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副主任協和醫院母乳庫負責人李正紅:兩瓶礦泉水1000毫升,這個孩子的體重還沒有兩瓶礦泉水重,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講,母乳對於他起到的作用,不但是營養方面的。
  • 一個無資金政策支持的早產兒中國母乳庫:活在零下20度
    廣州母乳庫的用奶量甚至低於捐奶量。 「母乳能不能得到徹底消毒,這也是很多人顧慮的一個問題」。 28歲的陳玉吉(化名)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母乳庫(以下簡稱廣州母乳庫)最新的一位母乳捐贈者,編號448。這意味著已有448位母親,成為了這家醫院住院患兒們的「奶媽」。
  • 臺灣婦產科專家在北京呼籲建立「母乳庫」
    原標題:臺灣婦產科專家在北京呼籲建立「母乳庫」  中新社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鄭巧)「除了捐建50個公共哺乳室外,還希望能引進臺灣經驗,在北京建立一個母乳庫,讓更多嬰兒喝上營養豐富的母乳」。臺灣知名婦產科專家、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副院長姜禮盟8月1日在北京表示。
  • 1-6個月母乳寶寶餵多少奶才能飽?專家:5個標準幫助掌握吃奶量!
    「自從有了娃之後,給他餵奶的時候是最糾結的,怕他吃不飽,又怕他吃多了」,這是很多新手媽媽的心裡話。的確剛成為新手媽媽時,在進行母乳餵養的時候,時常把握不住寶寶吃奶的量。寶寶如果吃不飽,會長得慢長不高,相反如果寶寶吃得過多,可能會變成「小胖墩」,同樣有健康的隱患。「寶寶吃多少奶才能吃飽呢?」當你向身邊一些媽媽這樣發問的時候,她們給你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那麼,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判斷母乳寶寶是否吃飽呢?
  • 廣州建全國首個母乳庫 一年救助75名患兒
    一名從未捐過母乳的志願者媽媽來到這裡,先要填寫必要的資料,和護士傾談,確認其生活規律,沒有吸菸、喝酒、喝茶、吸毒等習慣,沒有長期的藥物治療史及近半年內無血製品輸注史。此外,每位捐獻者還要接受免費體檢和驗血。  採集前,護士先幫媽媽進行清潔,使用電動吸奶器進行採集。然後,母乳要放進水浴箱內進行巴氏消毒,再放入冰箱保存,等待進一步分發。
  • 青島「母乳銀行」運行近3年 已為近百名寶寶供母乳
    「目前我們獲得的母乳大部分是在和睦家醫院分娩或者做產後調理的產婦捐獻的,公益母乳庫項目啟動3年來,已經有92名新生兒因此受益,但捐獻的母乳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中國母乳庫推廣項目專家團成員,青島和睦家醫院副院長,兒童保健專家傅平介紹。3年獲捐母乳73907毫升  「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