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山水是一種得道的精神自在

2020-12-17 清新觀

傳統文化中的意象是一種超越的形象,或是一種精神自在的得道形象。山水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種實在的超越性,以山水的眼光看世界,關注的是宇宙結構及其演化,其中暗示了演進之道。

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事物在無窮變化中道才顯現。處在山水中的人即不脫離生存勞動又是旁觀者,即可自知又能反省,是一種凡俗和超越的結合,往往在自我進化中遙遙指向終不可及。傳統文化中的意象,需要歷史的解釋而不是邏輯解釋,也就是要為意象建構出一種歷史性,歷史是由事件故事構成的過程,而歷史性則在於某種可以循環的活力結構,是能以不同方式呈現而又能回歸常新。如果一個意象的歷史與當代在語境形成重疊,那麼這種共聚就是意義相遇的地方,意味著歷史的鑰匙可以打開當代問題的這把鎖,這個歷史才有生命力,否則就是只有紀念意義的遺物。

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是意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易經卦象,還有大量意象如山水花草、龍飛鳳舞和天圓地方等等,表面上都是生活事物,但在歷史性中,意象與概念幾乎同樣重要,傳統文人的精神背景,其實蘊含在山水中。

相關焦點

  • 意象中的江南文化精神
    著名學者胡曉明認為,江南文化精神絕不僅只是一種地方認同,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意義感,是對於什麼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張。今天我們探討江南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一種極其可貴的文明理想。「江南」處處洋溢著詩意,「江南」完全可以成為文化詩學。江南文化今天正在成為各個藝術門類所重新審視、挖掘、借用的豐厚的精神資源。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當今,重新探討,重申中國畫的傳統精神是有積極意義的。  作為民族審美觀念的意象、興象  意象、興象是一種文化的思想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作品獨特的創作表現手法,意象、興象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限於中國畫的寫意畫技法範疇。我們民族的傳統造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裝飾紋樣等。
  • 寫意山水間,揮墨氣韻生---畫家林德坤山水國畫藝術漫談
    其國畫山水作品大膽豪放、用筆灑脫、墨氣淋漓、風格獨具,作品用筆大膽豪放、大氣、輕鬆灑脫、水墨淋漓。觀其繪畫,常如遊走在名山大川之中,呈移步換景之感。深受企業家、收藏家的親睞。林德坤(精品)手繪原創山水畫《春山隱禪意》人們常說,一個成功者往往要有百倍的勤奮作先行。有詩云:「誰知圖後有艱辛,肘汗淋漓兩膝塵。」
  • 意象對話技術-精神分析在中國的果實(一)
    意象對話技術是我們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發展的一種治療技術:治療者和患者用(不經解釋的)象徵性意象進行交流,以達到了解患者潛意識和解決潛意識中心理衝突的目的。 這種技術是融合精神分析治療中的釋夢技術、中國佛教的技術以及其他心理治療技術而產生的,是精神分析技術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 自然的內觀:神遊心跡,空靈思逸——常朝暉的山水之路
    畫中的青松、山石、清泉清澈明淨,不為俗世浸染,猶如詩人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一般,呈現出一種詩中有畫、畫外有音的奇幻景象。沂蒙春早 190cm×560cm 2018畫家領悟自然的方式源於一種內觀,這是一種意象的內在觀照。其意象思維的形成與道家所言的「道法自然」不無關係。
  • 自在香裡山水間 自然風光無限好
    東北網11月23日訊 「自在香裡山水田園綜合體項目建成以來,每年遊玩的客人都很多。以前平靜的林場所,現在越來越熱鬧,給我們這兒帶來了更多的人氣,也富足了我們的生活。」豐林縣平原社區居民李鳳芹欣喜地說。十一小長假,坐落於豐林縣五營鎮平原經營所的自在香裡山水田園綜合體遊客蜂擁而至。
  • 富春山館:凝蘊山水精神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體現了中國人悠遠雅正的山水審美情懷,從筆墨境界、人文境界到生命境界,它有一個傳遞過程。如果《富春山居圖》是畫家從二維平面呈現富春山水,那麼建築師調用的是三維手段,空間、時間、自然。天地之間,山水之間,可觀、可居、可遊,觀者遊目騁懷。
  • 風景、景觀、山水:一種文化的隱喻與洄遊
    曾翰歷時十數年的《酷山水》和《真山水》系列攝影創作主題就是對藝術史的當代呈現,也是他試圖用攝影去調研和書寫的當代史。古人的山水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今我們又當如何溯得「心源」呢?風景是一種媒介和文化;景觀則是加上了「社會的」「批判的」「消費的」等定語的風景,而山水更是一種理想意象的風景。
  • 無我自在 暢神自得———宋力山水畫造境探微
    觀其人其畫,貌似逸筆草草、無意於佳的山水造境中,體味出化悟山川大美、喜得江山之助、騁目遊心至境之妙,直通無我自在、寫生自為、暢神自得之境。她的畫既少學院派的森嚴冷麵,又少傳統派的筆墨窠臼,更多的是煙霞供養之氣、清澈靈動之趣、自由無待之境。這種張力與衝擊,常會令觀者先因其畫意、畫趣、畫境而感動,後因其無意巧構卻頻出佳作而費解驚嘆。
  • 「獨往」和「虛舟」:盛唐山水詩的玄趣和道境
    由於其理念本身以形象鮮明的比喻來表述,而且其含義適合在描寫隱逸生活和山水遊賞的詩歌中充分發揮,因而其意象自然化為山水詩意境的組成部分,從詩人的行跡和心境兩方面表現盛唐詩人對超然物外、遊於大道的妙悟。這就是盛唐山水詩獨具「泠然獨往」之趣的基本原因。本文原載於《文學遺產》 2009年第5期,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 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其中下卷有一句「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舍利子,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可以看得見,說得明白,聽得到的法其實都不是「法」,為何這樣說,因為每種法對應的情況都不同,沒有一種法可以解一切困難。如果說我今日傳你一種密咒,能除一切苦,那既然說是密咒,能傳的密咒還叫密咒嗎,你知道是密咒能除一切苦,但其實你知道苦還是在,又何談除一切苦呢,但如果一種密咒能夠讓你覺得能「除一切苦」,但其實它也可以成為「能除一切苦的密咒」,所以說法會於心,心溶於法,法無其法,乃為大法。
  • 永嘉山水與山水詩意義 ——從謝靈運到王維到我們
    中國詩歌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山水詩史。山水詩是詩歌中唱主角的。即便不是山水詩,譬如送別詩、應制詩、邊塞詩等,其中都有山水,特別是王維。非常有價值的是,自從有了山水詩後,詩歌中的山水描寫就猛增。山水也成為了山水意象,這大大地豐富了詩的表現,出現了意象與意境,而使中國詩歌走向了哲學美學的形上高度。外國人發現,中國人寫詩,其意旨不是直接道出的,而是通過意象來實現的。
  • 林依晨:有一種"得道高僧"的感覺
    林依晨表示胡歌有一種「得道高僧」的感覺,她也會稱呼胡歌為「胡教授」。林依晨還補充道:「我比較常稱呼他為胡教授,因為他總是好像參透很多人生道理,然後世俗的一切好像都羈絆他太深了,所以他常常會很生硬,我覺得他比較像得道高僧的感覺。」說到最後林依晨自己都被逗笑了。網友見此紛紛為兩人友情打call:「可以說很貼切了。依晨姐可以說很了解我歌了!」。
  • 如花似夢——李清照詩詞中「花」的意象(上)
    李清照作為一位女性詞人,有著女性獨特的審美與藝術精神,先後展示出率真多情的少女情懷、封建大家庭的淑女風範與寡居女性的晚年心態。她的詩隨著時代的變遷展示出不同的風格韻律,但在不同時期的詞中,「花」的意象反覆出現。
  • 樹的意象,屬於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
    榮格榮格一生酷愛山水、植物和自然;對樹及其原型意象也是情有獨鍾,並賦予其深遠的心理分析意義。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冰山」與潛意識比喻,對榮格來說,樹及其象徵,便是深遠無意識的存在與表達。榮格學者馮·弗蘭茲在與榮格合著《人及其象徵》一書的「自性化過程」一章時,便用莊子《山木》中所描述的大樹意象,其自在無為、至人無己的境界,來比喻榮格心理學的自性與自性化過程。於是,樹的原型意象及其意義,屬於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有關的思想與發展,則集中在其《哲學樹》的著述中。
  • 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是個無,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
    死亡沒有什麼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種變化而已。這個卦變了,本來是乾卦變成坤卦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得的是個無,得的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如果得道真的得了個一無所用、一無是處、一無所得,那麼辛苦後的竹籃打水是不是真的有所值?看看那些得道人的風採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那麼得道後的大機大用又有哪些表現?
  • 書法精神文化,意象是書法形象的基本特徵
    書法則是:非繪畫的繪畫,(有繪畫形象般的審美效果),非幾何圖形的抽象圖形,(有若抽象圖形的外觀);不是二者,二者意味兼有,無以名之,借古有之詞日「意象」。意象體現了書法造型的基本精神。唐代張懷瓏《書議》中,有「探彼意象,人此規模」之說。這是「意象」之詞被引人書論,用以認識書法形象的開始。張懷瓘在這裡指出:探究書法那看似隨心所成之象,實也有客觀必據的規模。或者說:書法就是書者將從萬象中捕捉的意象,寓於文字書寫規模中。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葉朗並不否認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對於美的產生與創造的意義, 但他認為, 審美活動在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 同時它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活動, 是人性的一項基本的價值需求」5, 所以它在本質上是不同於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  葉朗的「美在意象」的命題, 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展開的。其理論來源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中國傳統美學。
  • 精神分析,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法丨尹立
    我從1999年末開始接受霍大同教授的精神分析,做分析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解、認識自己,同時也為尋找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法。這樣,充滿人類智慧的佛法只能起到一種較為空洞、乏力的宗教慰籍、靜心作用,其本有的認識心靈、解脫煩惱、主宰人生的真正內涵卻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尋找一種既能夠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又能夠儘快自識本心的修行方法,成為人間佛教能否真實展開的關鍵。在這種背景下,帶著上面的願望,我接觸到了精神分析。
  • 紙上山水,精神表達的凝結——吳木離的筆下山水
    紙上山水,精神表達的凝結——吳木離的筆下山水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在《山園小梅·其一》中這樣描述自己眼中所見的自然山河,有關疏影、黃昏等景象的描述,給人以清疏爽朗之感。讀知名畫家吳木離筆下之山水,亦有此感,蒼茫山水,蔚然成象,觀之,使人心胸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