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記者 陳晨 實習生 魏木子
2014-07-14 22:04 來源:澎湃新聞
馬澤爾從神童到大師,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第一個在拜羅伊特執棒指揮「羅恩格林」的美國指揮家,第一個執掌維也納歌劇院的美國指揮家,先後兩次在一場音樂會中演奏貝多芬全套交響曲的指揮家,第一位將交響樂團帶入格萊美頒獎典禮的指揮家等等。他的唱片數量與質量也絕對是西方唱片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而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在他的唱片中也有所反應。洛林·馬澤爾因精準的指揮技藝和驚人的記憶力被人崇敬,最能代表他特質的是他以他的控制力使樂句更加舒展,聽他的唱片能夠發現這位指揮家擅於重新對人們熟悉的音響平衡進行分配,並獲得不尋常的效果。不過,馬澤爾屬於現場發揮「不穩定」型的指揮家,「當他表現出色時,完全處在當今偉大指揮家的行列。但令人困惑的是,很難預見到他何時、在詮釋哪些曲目時是出色的。」(《紐約時報》評語),相比之下,唱片是可靠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他指揮生涯的不同時期不同領域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張唱片,其中一些並不代表音樂上的最高水準,但代表了馬澤爾積極嘗試的多元面貌。
此外,7月17日藝術人文頻道18:00-22:00推出四小時的「緬懷馬澤爾——文化主題之夜」音樂專題,敬請留意。
1《馬勒全集》(12碟裝)馬澤爾的馬勒,早已名聲在外,似乎不太需要多言,馬澤爾與馬勒身上有著太多的共同之處,馬澤爾被稱為指揮家中的「哲學家」,而馬勒也是一位熱愛哲學的作曲家指揮家,而他們都曾執掌維也納歌劇院,馬澤爾在維也納歌劇院藝術總監與總經理的任職演說上就將馬勒與施特勞斯作為效仿的對象。可見馬澤爾對馬勒的認可與熱愛,馬澤爾也許是當代最懂得馬勒的指揮家。
2《無詞版<尼伯龍根的指環>》這是由馬澤爾親自改編的無人聲版《指環》,四幕歌劇被壓縮為了約70分鐘的管弦樂作品,馬澤爾向來擅長對作品各聲部的組合進行創新,而此次更是將歌劇改成了管弦樂作品。華格納同樣是馬澤爾最為熟悉的作曲家之一,上文已經提到他是第一個在拜羅伊特指揮「羅恩格林」的美國指揮家,可見其功力。在此之後,華格納就成為了馬澤爾的保留曲目,很多上海樂迷也許對兩年前,他加演《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偉績」記憶猶新,可見他對華格納作品的熟悉程度。
3《莫扎特:唐·喬萬尼》(歌劇電影電影)這是由約瑟夫·洛塞執導的歌劇電影,音樂來自於馬澤爾指揮巴黎歌劇院,這部作品堪稱是電影史與歌劇史上的傑作,是馬澤爾指揮生涯最為閃耀的一幕,因為這部電影,歷史永遠地記住了馬澤爾和他的唐·喬瓦尼。
4《馬澤爾:為小提琴、中提琴和長笛而作》馬澤爾的多才多藝一直是音樂圈所津津樂道的,他不僅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指揮家,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曾為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和作曲家本人創作了大提琴與管弦樂隊、小提琴與管弦樂隊和長笛與管弦樂隊等多部作品,而這些作品就收錄在這張專輯中,由演奏家本人親自演出,從這張專輯中我們對馬澤爾一定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5《普羅科菲耶夫協奏曲與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匹茲堡交響樂團雖然不及美國「五大圖」來得主流,但馬澤爾與樂團淵源頗深,從小在樂團裡拉小提琴,1985年首次訪華率領的正是這支樂團。相比於馬勒或是華格納,俄國作品並不算是馬澤爾最拿手的,而這張唱片由於馬友友的出色發揮一舉拿下當年的葛萊美獎。在這唱片裡,他把個性都交給了馬友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馬澤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