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來中國的馬澤爾再也不能來了,他是世界最貴指揮家

2020-12-20 澎湃新聞

     [

7月13日半夜,84歲的指揮大師馬澤爾在美國維吉尼亞因肺炎併發症去世。馬澤爾一生指揮150多個樂團演出了超過5000場次的歌劇及音樂會,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指揮家。馬澤爾總共來中國演出了11次。

 ]

馬澤爾晚年熱愛中國,常來上海演出。高劍平 澎湃資料

       近兩年每一次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來中國,樂迷們都會對著大師揮完離場步履蹣跚的背影發出「看一次少一次」的感嘆。而7月13日,就在小克萊伯逝世十周年的當天,離世界盃決賽還有幾個小時的時候,84歲的洛林·馬澤爾在美國維吉尼亞因肺炎併發症去世,從8歲登上指揮臺的音樂神童到指揮全球150多個樂團演出5000多場音樂會和歌劇,馬澤爾在他超過80年的音樂生涯中始終是一個傳奇。

       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的這一年裡,馬澤爾曾經三度造訪上海登臺東方藝術中心。東藝總經理林宏鳴曾說,「別看馬澤爾這兩年來得次數多,不太有新鮮感,但每次他帶來的團都是好團,讓人不得不心甘情願捧他的場。」2013年4月與慕尼黑愛樂來滬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曾經問「老馬」,一年來三次,不擔心中國觀眾審美疲勞嗎?「老馬」俏皮地露出一副壞笑,說以後我還會來得更多,我已經計劃了後面再帶些激動人心的樂團來中國。

       曾經一度,樂迷的確有那麼一點「審美疲勞」,以至於今年迪圖瓦頂替馬澤爾執棒波士頓交響時,還有不少觀眾表示「比原來更期待了」。可是當老馬真的再也不會來了,他在中國灑落的樂音、人氣和記憶聚合成一股巨大的悲傷能量,正是因為聽多了他的音樂,見多了他和諸多中國音樂家的合作,洛林·馬澤爾成為了一位對於中國觀眾十分親近的大師,在整個古典樂壇,他這個水準的大師中,如此有親切感的,的確不多。「他是我心中完美的音樂偶像,我非常悲痛失去他。」馬澤爾的好朋友、作曲家譚盾對澎湃記者說。   

       今年5月原定由馬澤爾率領前來上海的波士頓交響音樂會在演出前夕傳出換人消息,由迪圖瓦救場接棒。而當時主辦方給出的理由僅僅是「腿傷」。據為馬澤爾提供醫療服務長達40年之久的慕尼黑保健醫生稱,「病情比早先預想的還要複雜。除非大師完全恢復,否則不能再有持續損傷和危險。」在全球陸續取消的音樂會中,都沒有消息透露馬澤爾究竟得了什麼病。

       慕尼黑愛樂樂團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的演出的新聞同樣佔據了西方媒體音樂版的重要位置。本來,慕尼黑愛樂樂團最喜歡的作曲家之一——理查·施特勞斯的150周年誕辰音樂會令樂團摩拳擦掌準備大放異彩,但馬澤爾卻在最後一刻宣布因身體原因無法登臺。今年6月12日,馬澤爾正式宣布提前卸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一職,他說這對自己是一次非常艱難的決定,但醫生鼓勵他做出這一決定。這樣看來,馬澤爾的身體狀況在之前不短的時間內都不算樂觀。     

指揮神童的傳奇音樂人生馬澤爾少年成名,堪稱天才。

        馬澤爾被稱為天才,因為他具有超強的背譜能力。同為指揮家的中國音樂家譚盾告訴澎湃記者,「馬澤爾是我最最崇拜的大師。他有非常驚人的記憶力,跟他相交這麼多年,我就從來沒有看他看過樂譜指揮!」據說他有對生譜一讀就能熟記的能力,小時候記了60本樂譜,成年之後也沒有忘記。直到耄耋高齡,馬澤爾都保持了每次登臺都背譜指揮的慣例,哪怕是臨時救場也同樣成竹在胸,超乎尋常的記憶力和巨大的曲目容量令人稱奇。馬澤爾的指揮動作直接乾脆,音樂處理上經常奇峰突起,有極為強烈的對比,曲目之廣泛也令人驚嘆。作為一位錄音藝術家,洛林·馬澤爾錄製了320張LP和CD。

       此外,洛林·馬澤爾出現在公眾面前,最讓人關心的是兩個截然相反的話題,出道和退休。年逾八旬的他還能在指揮臺上揮灑多久自然是人們的關注點,而他作為「音樂神童」的歷史由於太過傳奇,也始終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焦點。

       5歲學習小提琴、7歲彈奏鋼琴、8歲登上指揮臺指揮愛達荷大學樂團演出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9歲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指揮因特洛琴樂團演出了孟德爾頌的《第四交響曲》,12歲,他接連指揮了NBC交響、紐約愛樂、費城交響、舊金山交響等世界一流的音樂團體。馬澤爾驚人的指揮才能曾震驚了美國音樂界。馬澤爾並不謙虛「避諱」自己是個「天才」的事實,他回顧自己早期的音樂實踐時說,每一個對音樂有天賦的孩子,都擁有這方面的直覺。當然,並不是真的懂,而是能夠感受、猜測,掌握音樂需要表達的精神。但每個年輕的音樂家都會面臨的危機,就是到了一定階段需要轉變。「小時候可以靠直覺,但長大之後,就要依靠思考,去掌控樂隊、表達自己的思想。」

       注重思考的馬澤爾是指揮家裡的「哲學家」,16歲進入大學的他沒有學習和音樂相關的專業,而是選擇了哲學、語言學、數學。他坦言這一階段的跨領域學習對自己日後對音樂的理解幫助很大:數學的分析方法幫助他更全面理性地解析複雜的交響樂譜;哲學更是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以及從多個方面看待問題的方法,這也是日後馬澤爾的指揮風格被評價為「不僅激情四射,而且富有深刻的哲理」的重要原因。至於語言學,馬澤爾的語言天賦和他的音樂才華一樣招人嫉妒,通曉多國語言(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俄語)的他還是一位作家,閒暇時間會寫作詩歌、歌劇和戲劇劇本。

       馬澤爾真正的職業生涯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開始的,在成為正式的指揮之後,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小提琴專業,經常同時以兩種身份出現在舞臺上,邊拉琴邊指揮。「演奏小提琴和指揮樂隊,其實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很偶爾有人能同時把這兩件事都完成得很出色。」

        馬澤爾號稱世界上最貴的指揮家。2002年,當他以200萬美元年薪受聘於紐約愛樂樂團時,在業內外都引來了巨大爭議:用足以養活一個樂團的錢去聘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頭,這對於虧損嚴重的樂團和日漸不景氣的整個古典音樂圈都是一項沉重的經濟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位老指揮給紐約愛樂這支老樂團帶來了新氣象。馬澤爾上任後,指揮了7首作品的世界首演。2003年,他甚至把樂團帶到格萊美頒獎典禮上,成為第一支在這場高收視率頒獎禮上獻演的交響樂團。 

       到了馬澤爾即將卸任前夕,紐約愛樂樂團總監、指揮家祖賓·梅塔的弟弟扎林·梅塔給予他的評價,回擊了各界在馬澤爾當年上任時的質疑:「很值得。馬澤爾在任的這些年,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他對紐約愛樂的貢獻超過了這一切。」

       除指揮外,作曲家、小提琴家、電視總監、藝術家、音樂行政管理官員、作家、錄音專家等頭銜傍身。馬澤爾的多才多藝也令作曲家譚盾將其視為「偶像」,「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作曲家,他從作曲中探索出深刻的音樂道理,又從指揮中表達出特別感人的精神力量。」        

 「不服老」的大師晚年愛中國

       2009年,馬澤爾從紐約愛樂卸任,稱自己退休後希望能多花時間重拾小提琴,還希望撰寫回憶錄。但顯然他依然活躍在指揮臺上。不過看過他指揮的人都說,「馬澤爾老了。」

       2008年2月20日,剛剛從香港飛抵上海的馬澤爾,沒有進行任何彩排,甚至連行李箱裡的皮鞋都來不及拿出來換,就拿著指揮棒上了臺,在當晚貝多芬《科裡奧蘭序曲》的演出中顯露疲態。次日音樂會的下半場,據當時觀看演出的觀眾回憶,馬澤爾面對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 時,這位「背譜指揮」的78歲老人似乎有些記不大清結構和段落,第一樂章開場手勢不清,導致樂隊出現些許混亂。所幸紐約愛樂足夠成熟,在馬澤爾「清醒」過來後,第二樂章才幹淨利落地力挽狂瀾。

       四年後的2012年,82歲的馬澤爾再度來到上海,澎湃記者向他重提當年的「不在狀態」的往事,並詢問他是否感覺到年齡給指揮這門「體力活」帶來負擔。「老馬」卻不服氣地笑稱「2008年的我還太年輕」,而現在「成熟得剛剛好」。馬澤爾說「我從來不覺得我現在面臨什麼體力上的問題,而且我覺得我是越活越有活力了」。甚至他向身邊的英國愛樂樂團的經理打趣說,「我甚至覺得對於樂團的樂手很抱歉呢。我覺得我在排練的時候太有活力了以至於總是要求他們也演奏得很用力,每次都把他們逼到極致,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

       不過事實上每一次馬澤爾的亮相都令人揪心,雖然在指揮時他還能在每每激揚出做出「雙腳離地」跳起的「老兒不宜」的動作,手勢上的力度也有千鈞之勢,但在音樂的速度上,馬澤爾近年來對音樂的演繹,都明顯地慢了下來。而每次音樂會數次的返場謝幕,他蹣跚的步履和連連的大喘氣都昭示著他說自己的體力沒問題分明是「嘴硬」。

       但無論體力如何,大師顯然毫無退休之意。他曾多次表示,他近年來的工作重心將會放在中國。「中國古典音樂的聽眾近幾年來成長得很快,古典音樂的市場也很繁榮,古典音樂未來在中國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

       從1986年馬澤爾首次率領匹茲堡交響樂團來華,「老馬」總共來了11趟中國。而自從2002年馬澤爾指揮郎朗與紐約愛樂合作音樂會後,他對中國的青年音樂家便讚賞有佳。2008年,他代表紐約愛樂委約譚盾為郎朗寫作鋼琴協奏曲《火》,之後2012年攜英國愛樂來滬時則與上海本土青年新秀小提琴家陳佳峰合作演繹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2013年他與慕尼黑愛樂的全球巡演,他選擇的搭檔是「90後」鋼琴家張昊辰。

       在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獲獎後,陳佳峰得到東方藝術中心的推薦,視頻寄到了馬澤爾手裡。雖然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但馬澤爾在觀看視頻後欣然同意給這位年輕人機會。「在與馬澤爾大師合作過程中,基本沒有用言語對我提任何要求,更多的是通過眼神和肢體的傳達。他是一位大前輩,一舉一動都流露著對音樂的深刻理解,這對我非常有啟發。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都讓我有極大的安全感,同時也讓我去挑戰。每一次對音樂的詮釋都不是非常雷同。他自己也是小提琴家出身,在潛移默化中讓我放開去詮釋音樂。」陳佳峰向澎湃記者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而在上交尚未公布的新廳樂季中,赫然記著一筆「10月12日洛林·馬澤爾與慕尼黑愛樂樂團與王健」的音樂會,王健在去年巴赫「大無」的音樂會中就表達了對這場音樂會的期待——與全球眾多指揮大師有過合作的他還從未與馬澤爾正面「交手」,而這,已經成為了永遠的遺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洛林·馬澤爾:世界上身價最高的指揮家(圖)
    接著是樂團執行總監扎林•梅塔(Zarin Mehta,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的兄弟)的遊說,以及董事會的全票通過。然而在宣布任命的當天早晨,《紐約時報》的首席評論員卻在文章中祈禱:「選誰都不要選馬澤爾。」  這對於接手一個大樂團來說並不吉利,甚至有人故意露出口風說馬澤爾只是「過渡人選」。
  • 馬澤爾散記
    此後,馬澤爾與大劇院管弦樂團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他多次來指揮音樂會與歌劇,還擔任了去年大劇院新年音樂會的指揮,眾所周知的是馬澤爾曾經十多次擔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不僅如此,當紐約愛樂樂團、英國愛樂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來中國演出時,他們也紛紛選中了對中國觀眾知根知底的馬澤爾先生,以至於他時常被樂迷們戲稱為「國外樂團訪華總指揮」。然而可惜的是,馬澤爾只是一個特例。
  • 送別馬澤爾
    如果說二十世紀是屬於指揮家的世紀,那麼這個世紀正在以加速度離開我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即便筆者早就知道要在今年去世的指揮家名單上增添第四位,也絕難以將洛林·馬澤爾的名字列入其中。這位84歲的老「超人」在2003年度瘋狂地演出了111場音樂會與歌劇,平均每三個晚上就有一個是在舞臺上度過,這些舞臺從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到中國的北上廣深,再到德國的慕尼黑與美國的卡索爾頓莊園,幾乎點亮了整個世界的版圖。他甚至為比自己年輕十多歲的裡卡爾多·穆蒂救場,代替其與芝加哥愛樂樂團舉行亞洲巡演,其精神之矍鑠令人驚訝不已。人們紛紛以「常青樹」「不老的傳奇」稱呼大師。
  • 指揮大師馬澤爾去世 生前被贊是「最好的耳朵」
    洛林·馬澤爾(1930年3月6日- 2014年7月13日),法裔美籍指揮家,人稱「音樂神童」,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大師之一。馬澤爾為中國廣大樂迷所知主要是由於其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從音樂神童到指揮大師,美國人洛林·馬澤爾走完了自己84歲的人生,於美國時間7月13日上午在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卡斯爾頓家中因肺炎併發症去世。  中國觀眾對洛林·馬澤爾的熟知,還是他多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其中,1996年用十幾種語言向觀眾問好,包括中文。  馬澤爾多次來中國演出。
  • 指揮大師馬澤爾去世 曾五次執棒世界名團訪上海
    馬澤爾原定於今年5月4日在滬執棒波士頓交響樂團,後由於腿部受傷,被迫取消在上海、慕尼黑、紐約卡耐基音樂廳一系列演出。當時醫生表示,「病情比預想的複雜。除非馬澤爾完全恢復,否則不能再有損傷和危險。」沒想到這次錯過竟成永訣。  馬澤爾生於法國,在美國成長,少年時在小提琴演奏和作曲中顯露頭角。
  • 從五張唱片聽到全面發展的馬澤爾
    馬澤爾從神童到大師,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第一個在拜羅伊特執棒指揮「羅恩格林」的美國指揮家,第一個執掌維也納歌劇院的美國指揮家,先後兩次在一場音樂會中演奏貝多芬全套交響曲的指揮家,第一位將交響樂團帶入格萊美頒獎典禮的指揮家等等。
  • 上海螢屏明推馬澤爾紀念節目
    本報訊 (實習生陳琳)為紀念剛剛離世的84歲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藝術人文頻道將於本周四18:00至22:00推出4小時特別策劃《緬懷馬澤爾—文化主題之夜》。
  • 世界50大指揮家,這次來了仨
    今年11月,世界三位頂尖級指揮家將先後登陸國家大劇院。阿根廷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將與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一起演奏勃拉姆斯、舒伯特、貝多芬的交響曲;義大利指揮家安東尼奧·帕帕諾率義大利聖切契利亞交響樂團帶來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作品;委內瑞拉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執棒柏林愛樂樂團上演馬勒、伯恩斯坦、莫扎特、蕭士塔高維奇的曲目。
  • 西蒙·拉特爾是怎樣的一個指揮家,他能稱得上「天下第一棒」嗎?
    西蒙·拉特爾被稱為「天下第一棒」是有原因的,第一,他率領的柏林愛樂樂團貴為西方古典音樂「第一團」,第二,他在指揮界出道很早,技藝精湛,聲譽隆重,備受業界和廣大樂迷尊敬和推崇。在這裡他呆了19年,不但重振了因為他的前任過於青睞法國樂派作品而一蹶不振的樂團,還化緣到一筆巨資新建了一座音樂廳。他的不懈努力與遠見卓識引導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躋身世界頂級管弦樂團之列。在這裡,他奠定了國際樂壇一流指揮家的聲譽和地位,世界各大樂團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一時間他炙手可熱,成為頂尖樂壇頂尖音樂會的常客。他被稱為「21世紀的希望」。
  • 他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指揮家,為什麼卻偏愛用一根牙籤來指揮?
    他是諸多世界頂尖樂團、音樂節的音樂總監或藝術指導;他以無可爭議的權威性與高要求而被稱為「指揮沙皇」;他被倫敦《金融時報》評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指揮家」,捷傑耶夫身上的俄羅斯烙印是如此鮮明,但其對音樂的領悟,其人生的展開,卻是世界的。音樂會海報及演奏曲目單在音樂會之前,走近捷傑耶夫,聽他侃天侃地侃大山。
  • 著名作曲家陳其鋼、指揮家餘隆:用世界音樂語言講述中國哲學
    指揮家:這點我很羨慕你。我必須和幾百個人一起工作,不可能一個人對著鏡子劃拉。你是受到上帝眷顧的。作曲家:再過30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在世界上能不能留下來。指揮家:你想多了。陳其鋼:「五行」屬於中國古典哲學的通識。用音樂來表達時,並不是說我要告訴你這是土,這是水,而是表達水、木、火、土、金之間互相關聯的關係和狀態。你必須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考慮到整體線條和結構,有軟有硬,有高亢有柔弱。我從最柔弱的水開始,最後結束於最強的金,讓這個曲子達到自然的效果,這是一種綜合考慮。
  • 中國女指揮張弦將執棒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中國女指揮張弦將執棒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03:10) 中國女指揮家張弦將於2月16 - 18日連續三天指揮美國克利夫蘭樂團在塞弗倫斯音樂廳演出。這將是中國指揮家首次與該團合作的演出。音樂會原定由謝米揚·比奇科夫指揮,但他因病取消了演出。
  • 萊布雷希特專欄:馬澤爾——相信無限可能性的指揮大師
    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於2014年7月13日去世,享年84歲。這位功成名就的指揮大師登上過音樂世界幾乎所有巔峰。       他是指揮界的神童,九歲時就得到託斯卡尼尼的讚賞;他擁有一切能調動樂團最佳狀態的指揮技能。
  • 8小時車上歌單:最好聽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93曲
    統計下來,居然是選擇莫裡斯·揚松斯的最多,共入選15首,可能是因為他曲目選擇特別多樣;其次是馬澤爾、梅塔各有10首,因為他們指揮場次多;我不是太喜歡他們兩位,但是不能否認其作品精彩;(但是1988年和1993年的音樂會,QQ音樂中沒有)2、 曲目不重樣,一些經典曲目,只選擇我認為最好的一次演繹;3、 儘可能照顧到多種風格,凡是施特勞斯家族曲目之外的
  • 「您的名字,已化成世界能夠接受的音樂符號」
    面對這個享譽世界的「貴客」,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自然不以為意,笑言,「梅塔先生已經不需要名片了,因為您對於音樂的理解和追求,把您的名字化成了一個世界能夠接受的音樂符號。」
  • 紀念|指揮家馬裡斯·楊頌斯:他的音樂一直很真,從來不做作
    在這兩個世界聞名的交響樂團,楊頌斯曾經同時擔任音樂總監。「沒想到我來上海當明星了!」第一次來上海,應樂迷的盛情邀請,楊頌斯曾經親臨「對話大師」樂迷見面會,不停地為樂迷籤名留念,他笑說,「在上海為樂迷籤名,是我籤得最多的一次。」
  • 俞潞:最接近小澤徵爾的寧波指揮家
    視線穿過林立的大提琴、小提琴、銅管等各色樂器,青年指揮家俞潞端坐大廳中央,揮舞著指揮棒。他的手臂或舒緩或迅疾,目光在每一位樂手間遊移,側耳細聽著每一粒音符。突然,他似乎發現了一處不和諧音,指揮棒用力一指,一個喊停的動作,全場音樂戛然而止……    在音樂世界裡指點江山,俞潞的神情有著統帥般的自信;透過玻璃鏡片,他的目光甚至帶有幾分犀利。
  • 紅遍世界的「天才指揮家」舟舟的中年
    「從一開始我心裡就非常清楚,舟舟不是天才指揮家,但你不得不承認他的樂感很好,他的表演很有感染力。舟舟到哪兒演出都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我不想破壞這個氣氛。」舟舟父親如是說。老胡給兒子取名「胡一舟」,名字輕薄而簡單,大概是想讓他快樂度一生。可兒子的童年並不快樂。因為先天智障,院子裡的小孩都拿他取樂,逗他、耍他、揍他,甚至將其手裡玩具一搶而光。胡厚培很心疼,卻不能說什麼。
  • 《我們》:世界知名指揮家鄭小瑛
    作為中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的廈門,四季如春,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港口旅遊城市。有人說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是浮躁的。而這個東南沿海的小島,海是她的眼睛,山是她的眉峰,而文化則是她的唇。在這塊承襲了深厚的閩南文化的土地上,廈門人不僅以流傳百年的歌仔戲、南曲、高甲戲為驕傲,更以被視為這座城市燙金的名片的廈門愛樂樂團為自豪。
  • 從中央樂團到中國交響樂團60年風雨走過
    韓中傑、餘隆、邵恩、胡詠言、湯沐海、譚利華和李心草等指揮家將聯袂執棒,展現中國交響樂人的精神傳承。這臺音樂會也將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網絡平臺直播。60年前,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樂團中央樂團誕生.幾十年來,以李德倫、嚴良堃、韓中傑等為代表的指揮家帶領著中央樂團交響樂團、合唱團、室內樂團、獨唱獨奏小組和創作組的藝術家們,創造了中國交響樂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