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又要來搶我們的「傳統帽子」了嗎?-虎嗅網

2020-12-22 虎嗅APP


這幾天,中韓兩國網友,為著一項關於帽子的傳統文化的歸屬,又大吵了一架。


起因是一位中國的漫畫作者在某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組自己手繪的題為「古風混搭」的漫畫,結果引來一些韓國網友吐槽,說畫中人物的服飾——主要是指帽子,其實是「韓服」而非「漢服」,希望作者能夠註明這一點。還有人頗具挑釁意味地貼出不少清代人物圖或清宮劇劇照,說那種服裝和帽子才是「漢服」該有的模樣。


這些言論,很自然地被解讀成了「韓國人又來搶中國的傳統文化」。論戰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韓國網民嘲笑中國漫畫作者抄襲韓國的傳統帽子;中國網民則稱韓國的傳統帽子其實是從中國抄襲過去的。


圖一


圖二


圖三


此番論戰的結局,是中國網友大獲全勝。因為確實有比較充足的史料可以證明,那種廣泛流行於當代韓國古裝劇中的「韓國傳統帽子」,也曾廣泛流行於古代中國,且時間上比韓國要早一些。比如,在明代的《三才圖會》裡,可以找到這樣一張叫做「大帽」的圖片:


圖四


這種「大帽」並非明朝獨創,而是對元代流行冠帽的一種繼承。明代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裡說,元代時「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大家都喜歡戴一種在帽子頂部玩出各種花樣的「大帽」。圖五是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一種鈸笠帽,直徑35釐米,以棕為胎,外裹黑紗,帽子頂部鑲有金玉。很可能就是沈德符所謂的元代「大帽」。


圖五


這種元代直簷大帽,進入明代後仍頗為流行,且樣式有了一些變化。主要是皇帝與官員等上層人士使用。明成祖去世後,他的遺物裡就有一頂黑氈直簷帽。圖六是一張佚名畫師繪製的明代人畫像,現藏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圖中的直簷大帽,與當代韓劇中的「韓國傳統帽子」,已無多少區別。


圖六


直簷大帽在明代的流行,有許多文字與圖片為證。明代小說《禪真逸史》裡說,「我們道教去嫖,任從裝飾,頭上戴一頂儒巾,就是相公;換了一個大帽,即稱員外」。《金瓶梅》裡,西門慶為了彰顯身份,戴的也是「纏棕大帽」。


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了一個明朝官場笑話,說的是王化去浙江做按察使,有一舉人頭戴大帽前來拜見。王化很不高興,覺得這舉人太過僭越,身份與帽子不配。於是問他:「舉人戴大帽,始自何年?」舉人回答道:「始於老大人乘轎之年」。圖七出自明末文人創作出版的《剿闖小說》,紅圈中的官員頭戴的,正是直簷大帽。


圖七


也就是說,直簷大帽這種樣式,大約發端於元代,流行於明代的上層社會。後因明代頻繁對李氏朝鮮「賜服」,又傳播到了朝鮮半島,並在那裡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特徵,演變成了今天韓劇裡常見的「朝鮮笠」。


圖八


這場論戰本身的是非,並不複雜。引人深思的,是論戰背後潛藏的那種「韓國人又要來搶中國傳統文化了」的危機感。這也是「帽子論戰」能從海外吵到國內,變成新聞熱點的核心原因——事實上,海外的爭吵規模並不大,不過數百條社交平臺訊息而已,也沒有什麼專家學者介入。事情傳回國內之後,卻迅速發酵,成了社交平臺的熱點事件。


這種危機感,部分來自一些沒有得到正確解讀的新聞事件。比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節申遺」與中文網際網路熱傳的「韓國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江陵端午節申遺」是韓國人不顧廉恥,在搶奪中國文化;但在韓國人看來,雖然端午祭最初是從中國引入的,但那已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這一千多年來,端午祭融入了許多韓國特有的民族元素,早已完成了韓國化,風俗已大不同於中國端午節的吃粽子與划龍舟。所以韓國人並不認為「江陵端午節申遺」是在與中國搶奪端午節。


至於「韓國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則純屬誤解。事實上,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承認活字印刷術是由中國發明的;他們所強調的是韓國人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韓國金星出版社高中《世界史》裡是這樣寫的:


「在宋代取得巨大發展的印刷術不僅大大改變了宋代文化的性質,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宋代也非常盛行……對知識的普及做出巨大貢獻。而且在宋代較之西方早400年發明了利用活字的活版印刷術。但是在此後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繼續得到發展,而活版印刷術卻未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命脈在中途被斷絕。活版印刷術傳入韓國之後得到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至於金屬活字是不是最早由韓國人發明,這是另一個學術問題——中國學者亦分為兩派,一派認同該說法;另一派則認為早在宋元時期,中國人就利用泥、木、銅、錫等進行了活字印刷的探索和實驗。


此外,該教科書還承認,韓國的歷史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且肯定中國文化對韓國的歷史發展有很大的正面作用。比如書中寫道:


「儒家成為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的學問,對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術、與漢代的造紙術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中國鐵器文化的傳播使得韓半島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以此為基礎,韓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


在這一基礎之上,該教科書也強調,韓國人學習中國文化時,融入了許多本國元素,將之改造成了韓國人自己的東西:


「高麗從中國引進了官僚制和科舉制,留下金屬活字印刷術、大藏經、青瓷等優秀的遺產,韓民族參與了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以旺盛的創造力維持並發展了文化的主體性……」


這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論述。一者,文化是在交融中不斷翻新的東西,中國文化如此,歐美文化如此,韓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二者,交融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入許多本民族的東西,教科書在講述本國歷史時,重點突出本國文化元素的「主體性」,在各國都是極常見的事情。


此外,該教科書對「中韓朝貢史」,也有相似的表述。一方面,書中肯定了中國作為「宗主國」,曾給予朝鮮半島一定的安全庇護,承認「通過朝貢關係,中國可以對周邊國家行使其影響力,周邊國家也可以謀取王權的確立和國家的穩定」,教科書還講述了中朝兩國共同抵禦日本侵略的歷史。另一方面,書中在講述歷史糾紛時,也會批評中國「以大欺小」。比如對於袁世凱,書中幾乎沒有任何好感,如此寫道:


「袁世凱來到朝鮮之後,逐漸將手伸向朝鮮王室和政府,最後事事均要幹涉,甚至對朝鮮發行的硬幣上刻有的國號也要橫加幹涉。他認為清朝是大國而朝鮮是小國,作為小國的朝鮮不能使用『大朝鮮』這種稱號,不允許朝鮮發行的硬幣使用『大朝鮮』的國號。


於是,在開國501年鑄造的五兩銀幣和五分銅錢上刻有『大朝鮮』字樣,而經袁世凱幹涉之後鑄造的開國502年以後的硬幣上都去掉了『大』字,只刻有『朝鮮』字樣。」


圖九


中文世界的「韓國人又要來搶中國傳統文化了」的危機感,還有一部分來源,可能是本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嚴重缺乏存在感。


比如,在韓國「江陵端午節申遺」事件曝出之前,端午節在許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一個例行公事式的日子。此次的「帽子風波」似乎也是如此。在絕對不能算多的一些韓國網友跑出來說中國漫畫作者抄襲了韓國傳統帽子之前,「寬簷大帽」這種流行於元、明兩朝的傳統服飾,只是靜靜地躺在史料之中,並不為多數中國人所知,影視劇裡也見不到它的蹤影,只有小部分歷史愛好者了解它的存在和樣式。


所以,「韓國人要來搶奪我們的傳統帽子」,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需要擔憂的事情。因為歷史是無法被改變的;能被改變的,是歷史與當下的連接。


相關焦點

  • 李子柒做泡菜被韓國人舉報,網友怒了:又來搶中國文化了?!
    「泡菜本來就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 韓國人又開始喊了,這次是因為李子柒的一段視頻。 1月9日,李子柒在Youtube個人帳號發布了一段視頻,介紹「蘿蔔的一生」。
  • 「粽情粽意」話端午——傳統節日,韓國人當年為何比我們更早申遺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討論韓國為何比我們更早把「端午」節申遺前,簡單介紹端午節的來由和風俗習慣。
  • 韓國人吃飯不能端碗,日本人吃飯要端碗,我們中國人吃飯端碗嗎?
    吃飯 韓國人吃飯是不能端碗的。在韓國人看來,吃飯端碗是一件非常沒有禮貌而自私的事情,沒有人和你搶飯,為什麼要把飯碗端起來吃呢?韓國人的菜餚 日本人吃飯是要端碗的。在日本人看來,吃飯端碗是一種禮節,吃米飯的時候要一隻手拿碗,另一隻手拿筷子,將碗舉到嘴邊吃。
  • 韓國人搶了中國的端午節?古今的端午究竟有哪些不同
    (手動百度)即陰曆五月初五,最初只是個節氣而已但作為傳統節日千年來中國各地的人賦予了這個節氣不同的意義賽龍舟、掛菖蒲、浴蘭香、祭屈原、解粽皮、躲惡月……古早的習俗,在後世的人們的生活習慣中不斷成熟上溯華夏原始圖騰,膺祀莫測星宿天象更巧的是,端午並不像其他佳節那樣,被畫框定義
  • 韓國人推特狂罵漢服:這些明明是韓服!中國一直抄襲韓國
    我們畫了自己明代的帽子,你說這個帽子是韓國傳統帽子,所以我們給出了證據,證明我們明代的帽子就是這樣的。 畢竟當時兩國保持著往來聘使的關係,互相友好往來很多,服飾彼此影響很正常。 就像中國有茶道,日本有茶道,英國也有茶道。
  • 韓國人:這是我們最為驕傲的小吃,你們吃過嗎?
    今天小拾就來為大家分享那些讓韓國人都為之驕傲的小吃,不知道你們都有吃過嗎?炒年糕炒年糕其實是我國的傳統年節食品,在大街上也有很多的小攤兒在賣炒年糕,只不過如今很多的國人都不是特別的喜歡吃炒年糕了。可是炒年糕到了韓國之後就瞬速走紅了。
  • 戳穿那些「韓國人搶中國文化」事件的謠言
    而我們的端午節也在2009年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以韓國人搶註我們的端午節這個謠言不攻自破。這個是一個叫做《新快報》的媒體報導出來,說首爾大學的樸正秀教授提出來要申遺漢字,但在後來的採訪中,首爾大學澄清該校根本沒有一位叫做樸正秀的教授,也根本沒有漢字申請這一說法,韓國只申遺了諺文,諺文就是朝鮮文,和漢字完全兩碼事。韓國是否申遺了風水和中醫?
  • 韓國人又在搞什麼韓服挑戰
    和服飾是韓國的有些韓國網友甚至認為我們的傳統造型應該是——留辮子頭並且po了諸多清宮劇裡王爺、阿哥的形象來佐證他們的觀點五阿哥聽了朝你眨眼睛爾康聽了氣的直甩辮子好嗎?眼看著這群韓國人宇宙屬於韓國的傳統手藝要出來了中國人帶走朝鮮文化???上次端午節的事兒還沒跟你們算帳呢!
  • 他們終於來搶我們的漢字了!難道韓國人又在創造平行世界了?
    但是,使用權不等於所有權;不過有的韓國學者認為,漢字可能是韓國人發明,漢字也應稱為「古諺文」。有這樣一個鄰居也確實非常無奈。也就是說,不但漢字,甚至甲骨文更往前的文字,都是從東夷族起源,而起源的正根——不在我們家,而在他們家!為此還提出了一些漢字的演化證據。比如「家」是「在有屋頂的地方養豬」的象形字。而古代韓國人為了避蛇,習慣在自己的家養豬,因此養豬的屋才是「家」。
  • 除了中國的節日和習俗是韓國的,連弓箭都要搶,郭德綱的話漂亮
    韓國人除了說中國的節日和習俗是韓國的,現在連弓箭都要搶?剛開始的時候韓國還沒這麼過分,他們只是說孔子不是中國人而是他們韓國的,到了後來啥都想要搶過去,很多人估計要被氣笑了,孔子都被氣活了,小孩子都知道孔子是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山東就算和韓國離再近,但是全世界都知道這可是中國的呀,他們當初算是中國的一個小小的附屬國,從中國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可是卻把這種佔為己有,說是他們國家的,也真是無恥到了一個境界。
  • 韓國人又要變「漢服」為「韓服」?中韓網友大戰
    看來不止韓國人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了解,國人對我國傳統服飾的了解也有待增強。 之後old先老師又專門發了一條推特來闡明服飾出處。其中"炸賤"和"賀頂紅"穿的都是明朝的傳統服飾,借鑑了2020年"華裳九州"中國華服文化的活動圖及中國影視作品《繡春刀》和《龍門飛甲》。
  • 【旅遊】 連韓國人去濟州島都搶著買的9種手信!
    01.濟州島的燒酒非常珍貴,因此韓國人來韓國濟州島絕對會帶走,也有很多人大量空運回去呢!這可是來自濟州的漢拿山한라산釀製成,比起一般的燒酒濃度更加的濃(21度酒精濃度),但飲起來的感覺卻比一般的燒酒口感更純粹順口!就算不會喝酒,帶回去當紀念品也很好!迷你的小瓶包裝絕對是大家一盒盒採購回去的超棒紀念品,送禮自用兩相宜!尤其爸爸一定很喜歡!
  • 真沒想到,韓國人比我們更重視中秋節
    可是你知道嗎?對於這個本是源於中國的節日,韓國人竟然比我們中國人更加重視!別不信,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比較比較就知道了。四、活動:賞月吃月餅-VS-祭祖掃墓出遊我們城市裡的年輕人,對於中秋節的認識似乎就只剩賞月和吃月餅了。沒有家人的團聚,也缺乏儀式感,可不是只能「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嗎?像閩南那樣有」博餅「等傳統活動的真是太少了。
  • 韓國人聚集的中國景區,還想打包景區,網友:醒醒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張家界。張家界的景觀是非常迷人的,不僅咱們自己人喜歡去這裡遊玩,還有很多外國人也是經常去這裡遊玩,感受不一樣的景色,到張家界的外國人主要是韓國人居多,甚至可以說這裡是韓國人旅行聚會的地方,他們十分鐘情在張家界旅行。
  • 迷惑行為又來了!韓國人稱中國人偷走韓服飾文化,網友:我笑了
    韓國人稱這組圖片上男子穿的是韓國的傳統服飾,中國人是在偷取韓國的文化,面對如此抨擊以及赤裸裸的搶劫行為,old先也不甘示弱,拿出了證據回擊說這是我們中國明代的服飾。
  • 壹讀:韓國人要將「火炕」申遺是咋回事
    韓國人搶到中國的炕頭上了,他們問過趙四、劉能和謝廣坤麼? 不光如此,剛結束不久的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人還展示了活字印刷,並宣稱他們才是活字印刷的老祖宗。 今天壹讀君就來聊一聊,韓國人要申遺的「火炕」是怎麼回事,以及韓國人到底要幹什麼?
  • 身份證上面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名字?韓國人:我們也很無奈啊
    相信看過韓國人身份證的人都知道,韓國人都會在自己的韓國名字後用括號加一個中文名字。 難道韓國人真的這麼熱愛漢語嗎?還是在這背後有其他的隱情? 一、韓劇中讀漢字寫成的書是一種雷人情節嗎? 若是看過韓劇的人都會發現,韓國的一些歷史題材的劇集裡經常有大臣會在閱讀一些由漢字書寫的書籍。
  • 韓國人喜歡喝冰水?來~讓我們幹了寒冬裡的這碗冰水
    難道韓國人不怕冷的嗎?按照大部分中國人的想法,夏天還可以理解,冬天喝熱水不是更舒服嗎?那麼為什麼韓國人喜歡喝冰水呢?為了驅寒,韓國人從小會食用一些進補的食物,比如參;而對於一些體質不好的孩子,家裡長輩還會給配適當的補藥來克服營養不夠的問題。而進補之後的韓國人,有一道天然驅寒的胃保護層,可以中和掉「涼」性的部分。
  • 朝鮮和韓國人的名字是可以用中文來代替,我們是他們的源頭嗎?
    首先大家都知道,朝鮮和韓國在以前是一個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等。眾所周知漢文化的久遠,一直可以追溯到周朝,中國古代的繁榮昌盛和影響不僅是留在中國本土,對整個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周邊的國家。如果你去周邊的國家旅遊的話,不少歷史建築物上面都會有漢字的保留。
  •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嗎?有什麼歷史依據?韓國人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
    (韓國人認為活字印刷術是韓國人發明的,證據就是這部《直指心體要節》的佛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這部佛教也確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可能有更古老的,但目前還未發現。)某些韓國學者經常把韓國以外的一些偉大人物和偉大發明,與韓民族自身聯繫在一起,這種現象在韓國國內是有的,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指出,中國網友在轉載韓國人的這些言論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了訛誤。為什麼會出現訛誤?這裡面有一個翻譯的問題,從韓文到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現象。也就是說韓國人確實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