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本來就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
韓國人又開始喊了,這次是因為李子柒的一段視頻。
1月9日,李子柒在Youtube個人帳號發布了一段視頻,介紹「蘿蔔的一生」。
李子柒幹練的將蘿蔔切碎,用鹽析出水分;
經過脫水等程序,製成蘿蔔泡菜;
然後李子柒展現了兩種醃製方法:一種是僅用鹽浸泡白菜,另一種是給白菜上塗抹了辣椒;
兩種方式處理過後都要進行密閉封存;
製作完泡菜後,李子柒開始做飯,視頻全程她基本沒有說過話;
從9號開始視頻播放量穩居美食榜單第一,播放量達到300萬。
然而,「眼尖」的韓國網友看到這條視頻卻急了,因為「泡菜」,因為視頻中出現了「我們韓國的泡菜」。
「 請注意,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 」;「 中國這麼喜歡韓國文化嗎?」
甚至還有傻缺韓國網友提問:你們中國有專門的泡菜冰箱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滑稽了)反正大衛君去看視頻的時候,底下的評論全是韓國人。
清一色的評論都是,泡菜發源韓國,是韓國的文化等等等。
韓國人看來是真的急了。
01
泡菜的祖師爺都在中國
早在去年,四川眉山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意味著,以後中國可以制定泡菜行業國際標準。
眉山才是「中國泡菜之鄉」。
眉山有文字記載的泡菜製作歷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
李子柒,出生在四川綿陽,你說她會不會做泡菜。
若要再往大了說,中國泡菜的歷史,就更久遠了。
據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有製作泡菜的敘述,可見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就有製作泡菜的歷史。泡菜的製作工藝,是我國悠久而精湛的烹飪技術遺產之一。
再有秦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提出,菹者,酸菜也。
也就是第一個可追溯的——泡菜名字/ 性質
發展到現在,中國泡菜發展的越來越好,而韓國所謂「泡菜宗主國」的身份卻早已名存實亡。
近些年,韓國本土泡菜產業遭受打擊,韓國人自以為傲的泡菜產品需要從中國進口。
也難怪韓國人這麼玻璃心,僅有幾個特色美食,還被中國擠壓。
大衛君想說的是:你在餐廳吃的韓國泡菜,十有八九應該是國內掛牌的。
02
世界都是韓國產宇宙發源地
依稀記得07年,韓國人興起的漢字韓國論。
無獨有偶,最近鬧的最歡的就是「漢服起源韓國 」
前段時間韓國人跟我們爭漢服起源,居然說我國的漢服其實是起源於韓服?
中國歷史研究院看了都覺得是「笑話」,他們甚至搬出了不知從哪裡來的所謂演變過程,試圖洗腦韓服「自古有之」。
我們的漢服才是「不正統」的。
搶,真就硬搶??
連於正都忍不住開炮回懟,態度很剛:
早在韓服改漢服還沒有被國人注意到的時候,於正老師就已經在呼籲警惕這種現象,不過現在才有人想起。
只要不是中國的,就是東亞各國通用的,也就可以是他們自己的。
甚至篡改歷史,盲目自信:
聲稱韓國有5000年歷史 (?????)
光是泡菜就有3000年。(????)
還在節目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1300年前發明的。
實際上:我國的活字印刷術歷史距今也不到1000年。
四大名著也能搶啊?
下一步是不是大熊貓都是韓國的物種?整個韓國網民都沉陷一種深深的自嗨當中,舉國之力一步步蠶食別國文化,取而代之。細思極恐。
03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從未落後於世界
經歷過種種韓國剽竊風波以後,暴露出相比其他國家,大衛君發現
我們最缺的一點就是「文化自信」。
而《國家寶藏》以通俗易懂的人物故事,講述博物館真實古物的歷史背景,人證、物證俱在,這款節目側面就打了韓國偷竊者的臉。
第三季第一期就能看出節目組的用心良苦——通過清朝女科學家王貞儀的故事,駁斥長久以來外國對我們5000年歷史的質疑。故事裡,洋人們自詡科學先進,瞧不起清朝的科學發展,覺得我們落後他們幾百年。
轉眼就被王貞儀反駁:你們那些理論,哪一項不是我們早就發現了的?
中國人的科學技術在理論實踐上從未落後過...
在兵馬俑坑工作了23年的趙振在國家寶藏上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
提起自己的工作,他幾次眼含熱淚,動情地描述,透過鏡頭看著兵馬俑的眼睛,他能感覺到兵馬俑的呼吸。
「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夕陽的餘暉打在兵馬俑的身上,他看見的不僅是陶俑的臉,更是那個大秦帝國落日的餘暉。
我中華民族五千年,祖先留下的文化寶藏何其豐富,又何其精彩。
正是這些瑰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引領者著今人的前行。
在一次工作中一抬頭,趙振看見面前一個兵馬俑的嘴唇上有半個指紋。
他顫抖著忍住淚水說:」那是兩千兩百年前,工匠留下的指紋。」
」這一刻我再踩在和兩千年工匠同樣的土地,面對這同一份兵馬桶」
留下這個指紋的工匠,當年也和他一樣,駐足這個兵馬俑的面前,埋頭工作。
此刻他和那位工匠,通過一具陶俑,緊密相連。
他對清理過程的理解也很動人:我們剝離的是泥土嗎?不是。那是時間和歷史。兩千年前的秦人早已消失,他們變成了泥土,卻成為支撐我們站立的大地。
04
我們對自己的現代文化,是否過於自卑了?
只會剽竊和搶奪的民族是可恥的。
猶記得當年的「端午節」申遺之痛,韓國人率先註冊了端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文化的自卑更是一個民族的痛,那時的我們似乎對自己的文化缺少一種底蘊的自信。
中國文化自信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地吃中餐還是西餐、穿西服還是漢服的問題,而是需要首先解決我們自身一系列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
怎麼樣在精神文化層面把我們過去的歷史說清楚,建立起邏輯自洽,把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合法性與古代中國的精神價值統一而不是對立起來。
這是擺在中國文化自信這個千秋功業面前最大的難題。
網文、短視頻、抖音現象等現代文化產物擔當起了我國文化輸出的主力軍。這些內容與全世界人民產生共鳴,又通過這種共鳴,借力輸出了傳統文化的內核。
隨著越來越多的視頻博主出現,大衛君由衷的希望,我們下一代,我們的孩子能夠昂首挺胸的介紹中國文化,並為之自傲,讓中華文化走出去,走出世界。
而不是搖唇鼓舌在網上和韓國爭論泡菜。
|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尊重原創,侵刪。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