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中的關鍵經驗與關鍵概念

2020-12-15 中國江蘇網

  在涉及幼兒園課程的話語系統中,「經驗」和「概念」是兩個經常會出現的詞彙,諸如「圍繞幼兒的經驗展開活動」「在幼兒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課程」「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抽象為概念」「讓幼兒掌握數概念」等等。

  幾個基本點

  在討論幼兒園課程中的「經驗」和「概念」時,需明確幾個基本點:

  「經驗」和「概念」都是難以明確定義的詞彙,存在諸多歧義,可以有多種釋義,本文所述的主要是涉及與幼兒園課程有關聯的意義部分。

  在幼兒園課程中,雖然「經驗」和「概念」難以絕然區分和隔離,但是「經驗」更多與幼兒園遊戲(玩)關聯,「概念」則更多與幼兒園教學(教)關聯。

  在幼兒園課程中,之所以經常採用「關鍵經驗」和「關鍵概念」這樣的詞彙,是因為幼兒可以接觸到的「經驗」和「概念」太多、太雜。有些「經驗」和「概念」對兒童教育具有重大價值,有些「經驗」和「概念」的教育價值有限,還有些「經驗」和「概念」甚至會阻礙兒童的發展。幼兒能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有限,有經驗的幼兒園課程的編制者和實施者只能通過精心篩選,抽提出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最值得學習的內容,讓幼兒通過學習而獲得,這些學習內容就是所謂的「關鍵經驗」和「關鍵概念」。換言之,「關鍵經驗」和「關鍵概念」都內含著幼兒園課程編制者和實施者所賦予的教育價值,即在這個年齡階段幼兒能夠學習的和應該學習的內容。在幼兒園實施以遊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把握「關鍵經驗」時的主要依據是教師自身的教育經驗,並在自身經驗基礎上所形成的默會性知識;在幼兒園實施以教學為主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把握「關鍵概念」時的主要依據則是課程標準,以及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認識和把握。

  幼兒園課程編制和實施中的「關鍵經驗」

  在哲學上,經驗是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以及主體與客體關係的認識。

  例如,經驗論者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身體器官對事物的反覆接觸和嘗試所獲得的能力,經驗具有偶然性,缺乏科學理性,是身體的、片段的、粗淺的和混亂的。

  又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於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論(概念)。

  在幼兒園課程話語系統中,經驗是指幼兒在其各種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幼兒已經獲得的經驗不僅是其遊戲活動的依據,也是其進一步獲取知識、技能的基礎。具體地說,遊戲是「同化為主的活動」,而幼兒「同化」外部世界的本源就是其已有經驗;原有的經驗也是以後獲得知識、技能的不可缺少的「臺階」,而幼兒「順應」外部世界的「墊腳石」也是其已有經驗。

  經驗是一個十分「個性化」的詞彙。換言之,每個幼兒已有的經驗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活動中,他們可能獲取的經驗也不盡相同。

  經驗是一個十分「模糊」的詞彙。換言之,教師很難知道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麼,教師也很難知道在一個活動中幼兒究竟獲得了什麼經驗以及還可以獲得什麼經驗。

  經驗的這些性質都給「圍繞幼兒的經驗展開活動」「在幼兒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課程」這類編制和實施幼兒園課程的理念帶來了「不易操作性」。

  然而,堅持「兒童本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依然會不遺餘力地堅持這種理念,他們在編制和實施幼兒園課程中運用了「轉換」的方式,將教師的主觀要求(即由成人確定的「關鍵經驗」的獲得)「轉換」成為「順應」和「追隨」兒童自己需要的活動。

  例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發展而成的「幼兒認知導向課程」提出了「認知發展的關鍵經驗」,課程設計者強調了他們的設計意圖是將結構性的目標隱藏在兒童活動的背景之中,這一做法就是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到「以兒童為主體」的轉變。在這個課程中,課程設計者確定了將49條關鍵經驗作為有效促進幼兒發展課程中的計劃制定和評價的指標。

  這裡所謂的關鍵經驗並非完全是現實中所有幼兒都已有的或者必須獲得的經驗,而是課程設計者認定的幼兒可能具有的或應該具有的經驗,這種認定是從某種理論立場演繹而來的,也是課程設計者從其自身的經驗中抽提出來的。

  這裡所謂的關鍵經驗並非教師必須通過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並非教學的日程或特定活動的「菜單」,而是教師了解幼兒活動中的知識內容和智力過程的提示物,它們只是給教師實施課程提供一種方式,把教師從對工作手冊和工作程序表的遵從中解脫出來。換言之,關鍵經驗可被教師用作安排和解釋課程與教育活動的一種組織化的工具,是教師指導兒童活動、擴展兒童活動以及評價兒童發展的框架。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活動得以實現,這些活動既可由教師來組織,也可以由兒童自發開展。

  由於經驗的「不可把握性」,由於幼兒對「關鍵經驗」的獲得只是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解讀和解釋。因此,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這類教育活動的有效性高度依賴於教師的專業水平,實施課程的教師必須經由嚴格的專業培訓,否則就可能陷於「雲裡霧裡」、不知所措的境地。

  幼兒園課程編制和實施中的「關鍵概念」

  在哲學上,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和觀念,或是充當指明事物及其關係的範疇或類別的實體。

  例如,唯理論者認為,與經驗相對立的是理智,即在概念水平上認識事物及其關係,概念是普遍的、精神的和深刻的,「經驗世界只有服從理性的規律,才能使它得到控制、穩定和有序」。

  在幼兒園課程話語系統中,概念可以由幼兒自己經由經驗的抽象形成,也可以通過傳授性的教學而習得。概念具有系統性、普遍性和客觀性,幼兒一旦對某些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上升為概念,他們原有的、零星的、瑣碎的、片段的經驗就會被條理化和系統化,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

  幼兒期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之一。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並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概念思維)過渡。儘管有些哲學流派認定兒童的概念是經由經驗積累和反省而形成的,但在事實上難以否定系統地、客觀地向兒童傳遞現實事物和現象的知識,引導兒童理解知識的簡單聯繫及其規律性對於幼兒思維發展的重要性。事實上,幼兒需要獲得一個知識和技能體系,而這個體系與各學科(領域)有關聯,主要不是通過幼兒自發的活動而獲得的,而是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學給予的。

  於是,強調教師的教學在兒童發展中作用的人就會關注兒童「關鍵概念」的獲得。例如,前蘇聯幼兒教育家烏索娃曾提出,在幼兒園教學大綱中應該包含兩種知識:一種是比較簡單的知識和技能,幼兒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就會掌握;另一種是比較複雜的知識和技能,它們構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幼兒只有通過教學的過程才能掌握。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則提出,把握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兒童的發展。

  在編制和實施幼兒園課程時關注「關鍵概念」,不僅應該關注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能夠學習的內容,而且還要關注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應該學習的內容。因為,在判斷什麼是幼兒園課程內容,什麼是涉及課程目標和內容的關鍵概念時,不應只是依據兒童發展水平這一維度,還要依據政治、文化、道德要求等維度。

  必須指出的是,在幼兒園課程中既然存在教學,課程編制者和實施者就必須要弄清楚「教什麼」的問題,「一個不知道要『教什麼』的教師不會是一個好教師」,而「關鍵概念」就是解決教師究竟教什麼的問題。

  談到「關鍵概念」的問題,必然涉及課程標準。例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教育是圍繞著國家課程標準化這個主流展開的,這種國家層面上的改革運動,是與美國傳統早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其導向不是兒童的自我發展,而是社會目標。課程標準化的改革運動產生了一系列教育標準,針對的是5~12歲的兒童,近年來還擴展到了5歲以下的兒童,旨在明確什麼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掌握的關鍵,突出的是增加兒童的學業成果這一核心問題。

  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在課程發展中,有三種課程觀。知識理性主義課程觀注重知識,強調知識對發展兒童的理性作用,將知識看作是永恆的真理,主張教育就是要將這些真理傳遞給兒童,為其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自我實現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真實生活,強調課程是促進兒童自我實現的手段,活動應是學習的主要方式,要以兒童的天性為中心組織課程,主張教育就是要讓兒童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獲取經驗;批判主義課程觀則強調兒童經驗的獨特性,認為課程是兒童生活經驗與其個體履歷經驗的重構,主張教育就是要培養兒童的批判意識和獨立創新精神。

  三種不同的課程觀各有長處和弊端,取其長處,避其短處,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在幼兒園課程的編制和實施中,著眼點就在於如何處理好遊戲(玩)與教學(教)的關係,關鍵處則在於把握住「關鍵經驗」和/或「關鍵概念」,因為它們體現了課程目標以及隱藏其後的教育價值,因為只有通過它們才能準確地去選擇課程和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該看到,幼兒園課程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關鍵經驗」和「關鍵概念」內涵上的認定,就在於對兩者的強調程度以及兩者之間關係的處理。

相關焦點

  • 【專題】章勤瓊、郭盼:指向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
    只有從這兩條線索思考清楚了,真正基於學生需求並指向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體系才能得以建構。對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探討是各國數學課程中都非常注重的內容。德國在數學課程中提出了六大數學能力,即數學論證、數學地解決問題、數學建模、數學表徵的應用、數學符號公式以及技巧的熟練掌握與數學交流。新加坡的數學課程搭建了以發展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為中心的五邊形框架,並在過程維度中提出了思維技能、數學推理」與「交流與聯繫等數學過程性能力。除了各國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之外,不同研究者也對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有不同的表述。
  • 時間,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意義
    *本文根據1月19日孫莉莉老師在「發現自然」直播平臺上的公益講座 「 幼兒園自然教育中的時間維度 」 第一部分內容整理關於「幼兒園自然教育中的時間維度」這樣一個話題,很值得好好講一講,因為講「課程」就躲不開時間。
  • 曹中平:尋找遊戲的課程「生長點」 ——兼談民間遊戲中學習經驗的表現性評價
    自從福祿貝爾創辦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幼兒園起,遊戲在幼兒園課程中就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遊戲與課程的關係往往有著實質性的差異。福祿貝爾認為,遊戲能培養兒童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遊戲是組成兒童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前兒童教育中一個主要教育手段。為此,他給幼兒園制定了一個完整的遊戲課程體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園藝活動、藝術活動、遊戲活動、作業活動等。
  • 西方概念幼兒園遍地開花 專家熱議構建本土課程體系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馬海燕)「你的幼兒園圖書區裡是不是有70%以上的圖畫書是引進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霍力巖如此詢問參加中國幼教年會西部峰會的幼兒園園長老師們。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是:近些年來,蒙臺梭利、雙語國際各種西方概念的幼兒園在中國遍地開花,又有多少真正發揮了作用?
  • 2017年4月自考幼兒園課程考試真題完整版
    1、在西方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1859年發衣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義中,該文作者是A.洛克 B.誇美紐斯 C.杜威 D.斯賓塞2、在幼兒發展的諸方面中,幼兒園課程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幼兒的A.認知發展 B.身體發展 C.品德發展 D.技能發展3、以學習經驗的性質或對學生心理發展的指向為標準
  • 【專研專語】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故事的內涵、問題與對策
    然而,在課程故事盛行的同時,幼兒園教師對「什麼是課程故事」存在很大的困惑,在概念認識不清的情況下,所分享的課程故事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對以往研究的梳理,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入園實踐,對幼兒園課程故事的內涵、問題與對策進行審思,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同仁對幼兒園課程故事的關注與探討。
  • 地理學的11個關鍵概念
    地理學的「空間」概念包括:經驗空間(empirical space,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的幾何位置)、流空間(flow space,指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資金流等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和地方空間(place,指具體的地域)。
  • 師說課改丨姜大源:課程開發的關鍵——結構問題
    「師說課改」公益雲講壇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理事長、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應邀作《課程開發的關鍵——結構問題》專題報告,吸引來自各高校、研究機構的近萬人在線參與交流。
  • 經驗分享,探索前行 ——新塘一幼承辦蕭山區幼兒園課程改革推進會...
    幼兒園課程是學前教育的靈魂,也是教育質量關鍵所在。2019年5月22日上午,在新塘第一幼兒園多功能廳裡,蕭山區幼兒園課程改革推進會如約而至。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幼教教研員虞莉莉、蕭山區教育局學前教育科科長駱靜、蕭山區教師進修學校何彩虹老師、蕭山區教育局學前科應晶晶老師及全區省一、省二幼兒園園長們(或業務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活動。活動共分為經驗分享和專家點評兩個流程。  跟隨課程改革的腳步,蕭山區幼兒園湧現出了許多優質的園本化課程。那麼,如何選擇適合的園本課程?又如何實施落實呢?
  • 周淑惠教授丨STEM教育自幼開始——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中的經驗
    又照字面之意,它涉及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可以在幼兒園階段實施嗎?若可,要如何具體實施,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探討以上相關問題,並舉幼兒園《探究取向主題課程》實例,說明在幼兒園階段的課程亦可以充滿豐富的 STEM 經驗,為培養 STEM 素養奠下良好根基。
  • 高瞻課程中幼兒教師角色定位及啟示
    該課程開展了一系列以關鍵經驗為主要學習內容,以計劃、行動和反思(plan-do-review)為基本教學方式的教育活動。到目前為止,高瞻課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不斷建構,已經成為國內外學前教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幼兒園課程模式。高瞻課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託,主張幼兒是在主動操作及與成人的積極互動中主動建構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的[1]4。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是高瞻課程的核心價值理念。
  • 虞永平:幼兒園課程在哪裡?
    構建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並努力落實,是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指南》的重要途徑。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只有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去,才能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提升教育質量,關鍵在於改革和完善課程,真正以兒童立場、科學態度和專業精神建設幼兒園課程。
  • 張斌丨資源:造就更具活力的幼兒園課程
    〔2〕 雖然這一行動研究尚未提出「課程資源」的概念,但其中有意識地選擇幼兒生活中的元素作為課程內容以及利用家庭和社區條件達成教育目標等做法,已經突破了單純依靠教材的原有教育模式,課程資源意識與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初見端倪。1989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並於1990年施行。
  • 抓好「關鍵課程」踐行育人使命
    日前,《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政課教師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理直氣壯地抓好思政教育,為黨和國家培養明日之棟梁,民族之脊梁。
  • 伊頓教育白瑪琳博士談蒙臺梭利教育的三大關鍵
    Marlene Barron(白瑪琳博士)曾在推行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演講中談及到蒙臺梭利的三大關鍵課程、教師、教具,也提醒廣大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應著重注意這三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操作蒙臺梭利教具,能夠幫助他們從中獲取大量的感官經驗,並且掌握不容易被理解的數理知識。在蒙臺梭利幼兒園中,孩子會非常自律的在各自進行自己的工作,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操作教具。
  • 課程領導|學校課程設計的兩個關鍵原理
    學校課程設計的兩個關鍵原理 總體上看,學校課程設計有兩個關鍵原理:體現課程科學化的「聚焦目標」原理、立足教育內在價值的「紮根過程」原理【聚焦目標】將目標貫穿課程開發之始終何謂「聚焦目標」?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實施、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目前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課程,但在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規範建設和制度支撐相對薄弱,導致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本文通過分析「課程思政」面臨的關鍵問題,介紹成功經驗和做法,探尋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和解決路徑,對於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現實意義。
  • 虞永平教授:幼兒園課程在哪裡?
    構建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並努力落實,是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指南》的重要途徑。 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只有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去,才能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提升教育質量,關鍵在於改革和完善課程,真正以兒童立場、科學態度和專業精神建設幼兒園課程。
  • 容器雲概念持續升溫 人才成為競爭的關鍵
    容器雲概念持續升溫,人才成為競爭的關鍵,「2020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的推出正是為了培養容器雲人才、鍛鍊團隊協作能力,助力容器雲進一步落地。順應容器雲趨勢,培養開源人才隊伍本次大賽由108位來自銀行、保險、證券、電信、製造等行業的企業IT管理精英倡導發起,由中國企業級IT社區twt與開源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紅帽聯合主辦。
  • 實現幼兒園盈利的關鍵 選擇品牌加盟
    幼教行業想要走捷徑那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品牌幼兒園加盟,但是做好加盟只是第一步有許許多多的關鍵點都需要自己努力做好,才可以最終實現幼兒園創收。幼兒園園長應該從哪些方面才能實現園所盈利呢?高端幼兒園加盟品牌--金色搖籃為大家介紹:1、考察市場選擇合適店址在幼兒園連鎖加盟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市場調查考察當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與價值觀。了解當地競爭對手的幼兒園類型,以及他們的環境收費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