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意義

2021-03-01 發現自然DiscoverNature

*本文根據1月19日孫莉莉老師在「發現自然」直播平臺上的公益講座 幼兒園自然教育中的時間維度 」 第一部分內容整理

關於「幼兒園自然教育中的時間維度」這樣一個話題,很值得好好講一講,因為講「課程」就躲不開時間。

從自然教育的角度,更值得去講,因為它的歷時性,它跟自然節氣、跟規律的應和非常強。一般的藝術教育或者其他學科教育可以抽象出來,可能跟時間沒有那麼強的關聯。但是自然教育就有非常大的關聯。

在講課程的時間維度之前,先要來說一說什麼是課程。

從字面上來看,課程的「程」是一種規定性,有內容的規定性、順序的規定性,當然也有時間的規定性。所以,「程」是一種與時間有關的描述。

說到「程」的時候,我們通常立刻就會想到歷程、過程。教育或者教學,一定是考慮學習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內的學習經驗和結果,這才能稱之為「課程」。經常有尤其是繪本館,喜歡問我這個問題,說孫老師您給我設計一個繪本課程吧。說繪本課程,我就在想你們為什麼要上一個繪本課程,你們就好好地給孩子講講故事,做做遊戲不好嗎?後來我才明白他們要的繪本課程跟我理解的繪本課程不是一個概念。他們要的是一個一個的小活動,而這些活動之間彼此有沒有邏輯關係,彼此有沒有遞進關係、有沒有難易程度的區別,有沒有統一的教育目標或者教育目標進行分解,他們是不需要的。所以也就意味著「課程」往往在我們生活中被濫用或者被泛化,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

在這裡,我想強調的幼兒園課程,使用的這個「課程」是一個相對狹義的概念,它一定是考慮學習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內的學習經驗和結果。這裡出現了一個關鍵詞,叫「經驗」。應該說,我們現在,至少我個人所秉承的幼兒園課程觀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而經驗有三層含義:

第一,它是動詞,它是學習者經歷過、體驗過的,或者正在進行的一個過程,是動詞,即 「我經驗到了什麼」。

第二,它是名詞,就是「我獲得了什麼經驗「、」我獲得了什麼感官經驗「、「獲得了什麼認知經驗」等。

第三,它還是一個結果,不僅是過程當中正在進行的,還是一個經過理性的總結或者提升概括的一個結果。

所以,經驗是有三層含義的。我認為幼兒園的課程,我們要把握住它的一個時間的意義,還有這個經驗的本質。

講到時間,還需要講到一個詞「進度」。進度有先後、快慢和迴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教小朋友點數,隨便說一個點數,那我們應該是從12345一個一個數上去,我們不可能在還沒有教孩子123的情況下就直接說數一千一萬,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肯定是從最開始的123開始數起,這有一個先後順序。

還有快慢。比如說我們從12345讓小朋友要一個一個地數,那我們數12、13的時候就可以不用一個一個數,而是十個十個地數了,這時候速度就變快了。那等我們123學會了,12345學會了,上初中高中的時候,我們就要去學數列學微積分,我們又要重新回到這個數的關係上,這就是一個迴旋了。

所以,我們說課程不是一直往前走的,它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後、有前有後的,是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

這些是課程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當我們去設計幼兒園的藝術課程、繪本課程、自然課程等時,我們都不能脫離開這些基本概念去思考。否則,你設計出來的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動,而不是一個完整的,考慮到學習者整體經驗的課程。

還有一個相關的概念是穿插和安排。這裡更多考慮的是課程管理或者是教學管理的問題。經常有幼兒園說我要引進一個藝術課程,或者我要引進一個自然教育的課程,那這時候你首先要考慮的是我把它「塞」進哪裡。孩子在一天當中八個小時或者幾個小時的在園時間,其中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可能只有三個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這個專門學習時間就這麼點兒,我要分配給誰,這其實是一個課程管理的問題。

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主要就會圍繞著課程當中基本的時間概念,或者這種基本的規定性來展開。

我先帶著大家來回顧一下中國幼稚教育的萌發期或者是基礎期,看看陳鶴琴、張雪門那個時代,他們所描述的一日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我先引述一段陳鶴琴先生在《幼稚園的課程》一書裡的記載,「日課表的名詞或者太舊了,但是我認為兒童的活動斷乎不是如機械的可以定表的。我們既然有了表,不免有幾分機械性,所以不如稱它為日課表。」 所謂日課表,是要確定下來每天提醒要做什麼的框架,但並不拘泥如此。

這裡選取了一個「日課表」給大家看。陳鶴琴強調,這個表是我們定下來提醒大家每天什麼時間段大概要做什麼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要拘泥於這個時間。不是像小學生上課、下課一樣一定要準時,而是給我們一個提醒。一定要注意它既有一個預定的提醒的作用、框架的作用,同時又不能拘泥於此。畢竟,我們是在養人不是在養機械,是這樣一個提醒的作用。

那我們看看這個時刻表是怎樣的,下面是某個幼稚園冬季的日課表。

8:50分以前,孩子們陸續來園;9:00點到09:15開一個朝會,類似於我們的問候環節或者叫晨圈時間;09:15到10:30,大概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做設計活動,對民國時期教育略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這裡叫做設計課程。

設計課程可以跟自選活動、自由活動做一個區分,就是由老師主導的活動。10:30-11:00進點心,吃點心的時候可以唱歌、講故事或者給孩子演奏樂器都可以;11:00-11:30是兒童的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是戶外,有時還可以繼續做設計活動,11:30放學。

這個幼兒園是半日制,上午半天、下午半天。下午半天是年齡較大的孩子,也就是四歲半以上的孩子來。中午他們回去休息,下午再來。下午來了後,2點-2點半自由活動;2點半到3點讀書或者遊戲;3點到3點半唱歌或者做繼續做設計活動;然後3點半到4點談話或者讀書或者出遊(讀法相當於像咱們的認字、書寫、寫字這樣的活動);4點半放學,也唱歌,唱放學歌,做放學再會等活動。但他也強調說,因為有入學準備的功能,所以下午就偏一些讀寫的活動。

你看,這就是陳鶴琴的日課表,這就是孩子的一日生活。我想讓大家看一下,然後感受一下他跟我們現在有些幼兒園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它的特點是什麼,一會兒我們來總結。

張雪門的這個日課表分為朝會、談話,手工和恩物活動,休息、靜坐,進點心、唱歌、午會、午膳和自由活動,然後隨意活動隨意課、遊戲、體操、晚會。這個日課表,分為夏令時和秋冬季。

這兩個課表都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我的感受是:靈活、寬鬆,動靜結合、集散結合,集體活動和個體的、小組的活動相結合,而且非常注意而兒童的整個學習

「整個學習」這個概念也稱為「統整學習「,是由陳鶴琴先生在早期提出的,張雪門也非常同意。「整個學習」,指的是孩子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不能被學科所切分。

你不能說現在我們來進行一個健康領域的活動,然後下一個我們進行一個語言領域的活動,再下一個我們進行一個藝術領域的活動。

很多人願意把自然教育歸類到科學領域或者健康領域當中去,按照領域去進行設計。說這一周每周三是科學活動,所以我們就周三來進行。那周一到周五,花就不開了嗎?草都不長了嗎?果子就不結了嗎?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首先一定不要把自然教育活動歸列為某一領域的活動,怎麼在某一時刻去進行,這是不合適的。

其實,進行什麼領域的活動,是你自己心裡有數就可以了,但是在孩子看起來沒有什麼領域不領域,我進行的就是我當下喜歡的活動。如果你跟著領域課表去走,就像小學生上課一樣,語文課、數學課地進行,孩子經驗就被打散打亂了。

所以,孩子所感受到的活動是:早晨起來到了幼兒園,老師唱歌、跳舞,說你好,然後就開始玩兒。這個玩兒可能是老師設計的活動的玩兒;玩了一會兒之後,這個經驗就自然地帶到區域活動或者自由遊戲當中,然後再回到班級裡吃東西、洗手、洗漱,睡覺。然後再唱歌、再玩。一天當中,有他自己完整的學習,有他自己學習的主題,有他自己強烈的學習和遊戲的意圖,這是孩子所看到的一日生活。

2. 自然教育是什麼性質的活動?是設計活動還是自由活動?是生成活動還是預成活動?

按照剛才我們所舉例的,陳鶴琴、張雪門劃分的是設計活動還是自由活動,或者我們現在說叫生成活動還是叫育成活動呢?一會兒我們下面可以看到,其實它都可以。

它既可以是教師主導的、有設計的活動,一系列的如認識種子、採摘瓜果;也可能是孩子發起的,在閒散時間看到的一些小的東西,然後把它延展成系列的活動,都有可能。

這個就是為什麼剛才讓大家自己畫一個小表格,把一日活動象張雪門、陳鶴琴上面那些描述的那樣,寫下來之後,你在裡面用綠色的筆(我想用綠色可能比較好),標誌出來在哪裡是可以閃現出自然教育的相應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塞進去」。

你怎麼把自然教育「塞進」你的一日生活當中去呢?這就要求我們的一日活動安排要有足夠的彈性,就是前面陳鶴琴所講的,既有一定的規定性又有一定的彈性。只有這樣的課程安排,才能夠容得下需要慢慢進行的自然教育。

為什麼一定是慢慢進行的自然教育?

因為花兒不是今天種下來,明天就能長出來的。就算你泡蒜都得泡個七天,泡豆芽都得泡個四五天,所以它是慢慢的。有大量的活動是零散於每日的日常生活的邊邊角角的,而不是盯著象做一個化學實驗,放個這個、放個那個,「噗」一下這樣子就進行了。自然教育不是這樣進行的,它是需要慢慢進行的教育,因此,就有幾個時間的概念呈現給我們。

第一,是自然本身的時間和速度;

第二,是我們的課程的一日安排容得下它;

第三,是我們去尋找那些自然教育可以出現的,邊邊角角的、零散的時間或者完整的時間;

這是我們說的自然教育的時間維度中的三個要點:自然本身的時間進度我們怎麼去把握它,課程要求的一日活動或者周月安排當中,我們怎麼把自然教育體現在其中。

第四,我們如何利用這種邊邊角角零散或者完整的時間去排列自然教育?這裡面既有課程觀念的問題,也有教學方法的問題,還有課程管理的問題。

課程管理其實是一門功課,就是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課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業1:

1. 重新設計幼兒園的日課表,或者重新羅列一下,儘可能地顯現出日課表的彈性,而不是像我們在有的幼兒園看到的非常嚴謹的、硬邦邦的日課表的樣子。

2. 然後,請你在日課表中標註出自然教育的時間,包括可見時間、可感時間和可操作時間。

這三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後面會講。不光是自然教育,我們各種學習的主題,其實都可以分為可見、可感和可操作,那我們後面再再詳細的去講,這是第一個作業。

剛才我們講的是陳鶴琴、張雪門在他的著作當中的一日生活就是日課表,那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年課表,就是一年當中的安排。

陳鶴琴也好,張雪門也好,他們是如何設計課程的,他們的依據是什麼,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時間,因為課程的「程」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時間概念。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時間概念,都與時間密不可分。

所以,在我們進行課程設計時自然脫不開時間的聯繫。隨便看看幾本手頭的教案教材,捋著目錄,就會發現無論是哪一個出版社編的書,所依據的基本上都是節氣、節令,幼兒的入園、相應的經驗這樣的一個時間順序,這是必然的。

我們來看陳鶴琴寫的題目,「幼稚生生活歷」,也就是說,課程編制的基礎是幼稚生的生活,生活歷就是我們選取課程內容的根本依據。

在認真研究之後,你就會發現在我們民國時期,張雪門,陳鶴琴還有張宗麟這些前輩,他們所創造的或者他們所研究的這些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一月份,元旦時氣候怎麼樣,冰、雪、西北風,動物可以觀察什麼,金魚呀,鴿子呀;植物可以看什麼,發芽的東西,臘梅呀;然後農事,現在可以種什麼,種蔥、韭菜、胡蘿蔔。兒童玩耍可以玩什麼,這時候的風俗主要是新年禮,兒童因為這個季節而容易產生的症狀,有凍瘡,有傷風。然後,二月份有什麼、三月份有什麼。這裡面提到了水仙,我也特別喜歡帶小朋友種水仙,但一定是水仙、蔥、大蒜一起種,因為這樣種起來才有可觀察的東西,才能夠分辨。

你會看到所設計的這個課程的依據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那自然地就跟自然密切相關。

再看6到12月,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然狀況,這時候的物候是怎樣的、動物是怎樣的、植物是怎麼樣,花草是怎樣的,農耕的植物是怎樣的。因此,人類的行為是怎樣的,兒童的遊戲是怎樣的,習俗是怎樣的,有可能產生的疾病是怎樣的等等,非常詳細。而這些恰好是設計課程的依據。

在日課表之後有一個課程實驗報告,是張宗麟整理的南京鼓樓幼稚園的。我們幼兒園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周邊有什麼自然環境,有什麼植物,這些植物在不同的季節發生了什麼變化,而這些植物和他的變化可以引發孩子怎樣的興趣,是怎樣的行為,由此我可以設計怎樣的課程。

注意,這裡講的不是什麼植物怎麼做,而是一種思路。


這個思路就是我們所有的課程來自於什麼。來自於環境和孩子對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來自於這種關係。當環境在那裡出現了,孩子看到了,他感受到了,他產生了興趣,產生了意願或者叫動機,我因循著這種動機去產生相應的支持性的課程和活動,這就是我們課程設計的根源。

張雪門在他的論述當中也非常強調,他說,所謂課程的設計啊,無非就是人事界和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根本。因為有了這樣的變化,秋天的昆蟲,秋天的鳥類啊,秋天的穀物的收成才有了人事界相應的中秋節、收穫節,過重陽節呀等等。

你看,上面寫的自然界有什麼,相應的人事界有什麼,因此設計活動就挑選這些來進行設計,又分成若干個分設計,然後怎麼做。我們生活於自然當中,自然當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源泉。

但在這些自然的事物當中,是不是每樣都要進入我們的課程呢?當然不是,太多了。怎麼甄選呢?就是選取那些跟孩子密切相關的、可以感知到的、可以與他產生反應的,那就是我們課程的主要的來源。再根據我們現有的條件,哪些容易做到哪些可以做得更好、更豐富,我們就選擇哪些。

所以這個課程設計的三段論:有自然條件、有孩子的反應、我們的條件能達到,就成為了我們課程篩選的一個過程。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暗線,就是我們的價值觀,這個是我們後面再說的。

包括對自然的感受,對社會現象、人造物的感受以及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感受。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對自然的感受。

我們有一些幼兒園比較強調對於社會現象、人造物的感受。比如說我們過春節了,我們就過春節啊;過重陽節了,我們就過重陽節。好像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人造,就是天然在那裡的。其實不是,他們都是有來源的。他們的來源恰好是自然界的物候變化,我們要把這個來源搞清楚。

所以,先感受自然,然後知道自然在對人類造成了文化的、科技的影響,產生了人造物的東西,然後有相應的文學藝術作品。當然,我們的起點可以是這三個中的任何一個,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們的脈絡是怎樣的。

因此,我們討論自然教育必先審視自己幼兒園的課程。我們的課程是來自於幼兒的生活和經驗,那自然就是前面我們說的有這種跟自然的關係了,還是來自於外部的文本。

比如,我看有幼兒園搞創意美術活動,我們先學梵谷,然後我們學的誰誰誰。不是說不好, 你可以欣賞這些西方的或者中國或者怎麼樣的這種藝術的這個作品,可以,沒有問題。

但是,我覺得真正的美術是從自然來的,自然的色彩,自然的造型,自然的節奏帶給所有的藝術家藝術的靈感。而我們把這些本源的東西去掉,直接去看,結果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很快就能看到效果,因為大家會看到的幼兒園那個創意美術教室,每個不得了的畫的那些東西,但是我覺得這種模仿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我倒不是很認同,我更傾向於讓孩子們接觸一些本源的東西,或者是更傾向於出於他們自身的經驗。

然後其他那些美好的東西不是不允許的,是它作為一種背景音樂的存在,讓孩子有欣賞那些美好的東西的機會,而不是僅僅模仿這些東西。

所以,我更樂於我所接觸的幼兒園,他的課程是來源於幼兒當下的生活和當下的經驗,對這些經驗進行充分的感受,然後進行概括和總結,而不是一些外來的,一些現成的經驗。

因此,我們引入自然教育的概念,不是增加一門新的學科,而是回歸到幼兒園課程的本初,回到課程設計的本初去進行思考。

相關焦點

  • 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開發的研究
    本文選取常州地區幼兒園為調查對象,綜合運用文獻法和問卷法來了解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中的開發現狀與對幼兒、幼兒家長以及幼兒教師的意義,分析問題,並對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中的開發提出合理化建議。3(三)幼兒園關於地方飲食文化課程開發意義的研究 3(四)地方飲食文化在當下幼兒園課程中開發的現狀 5四、研究過程 5(一)研究對象 6(二)研究方法 6五、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常州市幼兒園中開發的現狀 6(一)常州市飲食文化資源開發較多的幼兒園分布情況 6(二)常州市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開發中的組織形式
  • 鶴琴幼兒園開展特色課程,讓孩子們有意義地度過疫情特殊時期
    自新學期開學以來,鶴琴幼兒園為讓孩子們有意義地度過這段疫情特殊時期,開展了別樣入園、別樣宅家、「疫」「洋」結合等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以「愛在一米」的教育,提升孩子們保護自己的意識。「戴上口罩」猜猜我是誰,同樣是一堂意趣橫生,妙不可言的課。
  • 幼兒園課程中的關鍵經驗與關鍵概念
    幾個基本點  在討論幼兒園課程中的「經驗」和「概念」時,需明確幾個基本點:  「經驗」和「概念」都是難以明確定義的詞彙,存在諸多歧義,可以有多種釋義,本文所述的主要是涉及與幼兒園課程有關聯的意義部分
  •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成都出臺意見:規範幼兒園課程內容
    人民網成都9月5日電 (袁菡苓)據成都市教育局消息,近日,成都市教育局發布實施《成都市幼兒園課程建設與管理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就《意見》中相關問題解答如下:《意見》出臺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
  • 成都:幼兒園實施課程管理 杜絕個別幼兒園超前教學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4日訊(記者 文驥)近日,成都市教育局發布實施《成都市幼兒園課程建設與管理指導意見》。9月4日,成都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就網友關心的《意見》中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中仍然存在區域性差異和園所間差異,大多區(市)縣對幼兒園教材選用、課程建設的規範、指導和管理沒有成型的制度設計;幼兒園缺乏對課程的頂層設計;園長對於課程建設和課程體系的認識和思考不足;課程方案參差不齊、質量不高、課程資源開發不足、一日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科學,課程實施隨意性大,課程評價相對缺失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學前教育課程質量,成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 幼兒園網絡課程建構的原則
    信息技術的出現與發展,使得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構網絡課程,從而加強家園溝通,增強教育效果。然而,針對學前兒童這樣特殊的對象,幼兒園網絡課程真的能代替平常的教學活動嗎?我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家庭的環境和幼兒園的環境畢竟有著太大的區別,家庭裡缺少同伴的交流,家長的教育方式也無法和專業教師相比。
  • 幼兒園食育課程怎麼做?
    幼兒園食育課堂蘋果兔兒童食育課程體系,是自然科學啟蒙,它不是單一的自然科學課本身,而是融合自然環境、語言表達、身體活動、藝術感受、科學探索等的活動整合。讓小朋友們除了能夠透過實作課程,親自體驗到中式點心及烹飪,西點烘焙和廚藝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教導小朋友對每一項食材的認識與尊重,使他們更加珍惜食物,也能從親自烹飪和烘焙出的成品中,獲得特具意義的成就感!
  •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課程管理來保障
    >01★ 《意見》出臺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中仍然存在區域性差異和園所間差異,大多區(市)縣對幼兒園教材選用、課程建設的規範、指導和管理沒有成型的制度設計;幼兒園缺乏對課程的頂層設計;園長對於課程建設和課程體系的認識和思考不足;課程方案參差不齊、質量不高、課程資源開發不足、一日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科學,課程實施隨意性大,課程評價相對缺失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學前教育課程質量,成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 課程管理來保障
    現就《意見》中相關問題解答如下:01 ★ 《意見》出臺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中仍然存在區域性差異和園所間差異,大多區(市)縣對幼兒園教材選用、課程建設的規範、指導和管理沒有成型的制度設計;幼兒園缺乏對課程的頂層設計;園長對於課程建設和課程體系的認識和思考不足;課程方案參差不齊、質量不高、課程資源開發不足、一日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科學,課程實施隨意性大,課程評價相對缺失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學前教育課程質量,成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 課程管理來保障~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發布實施《成都市幼兒園課程建設與管理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就《意見》中相關問題解答如下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中仍然存在區域性差異和園所間差異,大多區(市)縣對幼兒園教材選用、課程建設的規範、指導和管理沒有成型的制度設計;幼兒園缺乏對課程的頂層設計;園長對於課程建設和課程體系的認識和思考不足;課程方案參差不齊、質量不高、課程資源開發不足、一日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科學,課程實施隨意性大,課程評價相對缺失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學前教育課程質量,成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 呂明凱:幼兒園課程建設是核心
    該如何提高保教質量,這就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幼兒園課程。關於幼兒園課程,學前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家都非常認同:「幼兒的一切活動都是課程」。這和中小學不一樣,當然,中小學的課程也可以這樣理解,但對於幼兒園來說,「一日生活皆課程」更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 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閩南本文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徵和傳統的民俗感,所以將閩南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兒園園本課程體系中,能夠很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主要是從閩南本土文化的精髓上,從環境創設、主題活動和遊戲的架構與實施方面,對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分析。
  • 為什麼幼兒園要有課程?
    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遊戲,自立、互助、創造、責任感,以及基本的生存能力無聲地形成著。教師僅作為觀察者、陪伴者和支持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適時的幫助。為什麼幼兒園的課程可以如此不同?幼兒園為什麼要有課程?要有什麼樣的課程?課程給孩子們帶來的究竟是什麼?
  • 【專研專語】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故事的內涵、問題與對策
    因此,筆者認為幼兒園課程故事是幼兒園教師通過回憶、整理、歸納、篩選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真實發生的有意義的課程事件,通過敘述表達一定的主題及反思而形成的故事。 (一)課程故事概念混淆,表達主題不清晰 課程故事的主題即敘述者表達的核心思想觀念,是課程故事的焦點和意義,清晰的主題能夠照亮整個課程故事。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幼兒園課程故事往往出現表達主題不清晰的現象。
  • 浙江省教育廳解讀《幼兒園課程改革指導意見》
    問:《意見》出臺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答:這些年來,我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把發展學前教育、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列入重要的民生工程。經過不懈努力,浙江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突出表現在學前教育資源快速增長,幼兒園辦園條件明顯改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持續增加,師資隊伍不斷加強,保教質量逐步提升。
  • 關於幼兒園的課程
    (二)課程的要素1.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化,它指明了學習者通過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成就。它是課程其他要素的依據和基礎,並對整個教育過程起導向作用。因此,課程目標在整體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 成都規範幼兒園課程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
    新華社成都9月8日電(記者袁秋嶽)「不得與小學各學科機械對應」「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少於2小時」「注重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出臺指導意見,規範幼兒園課程建設與管理,豐富課程資源,改進課程實施,改革課程評價,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
  • 虞永平: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內涵與實施策略
    曾出版專著《學前教育學》《學前課程價值論》《多學科視野中的學前課程》《幼兒園課程評價》等。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往往處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過著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應該是別人強加的,而應該是幼兒樂意的、沉醉其中的,這樣的幼兒園才能真正符合「兒童的花園、樂園」之意。幼兒的生活應該惠及幼兒身心兩個方面,因此,幼兒教育不只是生活照料,幼兒園課程不只是數學和科學,更不是拼音和經文。
  •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類型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針對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組成要素,通過收集、分析比較全面的有關資料,科學地判斷課程的實施價值和效益的過程。幼兒園課程評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既是課程運作的「終點」,又是課程繼續發展的起點,並且伴隨著課程運作的全過程。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幼兒園課程評價劃分為以下五種不同的類型。
  • 首屆幼兒園綜合課程流派研討會上「綜合課程」引熱議
    2017年4月23-25日,首屆幼兒園綜合課程流派研討會於南京召開。首期主題為:「綜合課程」實踐經驗總結暨園本課程建構與實施,由南京市實驗幼兒園主辦,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承辦。本次研討會通過學術會議的形式,使與會人員聚集到一起共同學習、交流幼兒教育經驗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