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文 百家號獨家約稿
根據2001年籤署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議定書》,中國原本認為15年後會成為WTO協定下的「市場經濟」國家,美歐將從此終止在反傾銷中使用「替代國」價格的做法。可是11月30日的一些動向卻表明,美國川普政府已經首次公開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另外,據美國於2017年11月中旬向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提交的法律文件顯示,川普政府稱,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並不要求改變美國計算對華反傾銷稅的方式。也就是說,美國及世貿組織夥伴成員並沒有放棄其在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中長期享有的一系列權利,在進行反傾銷對比時,有權拒絕以並非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格或者成本來確定價格的可比性。
但是,按照WTO規則,美國使用非標準反傾銷關稅計算方式的權利已於2016年12月到期,即中國加入WTO十五周年的日子。當時,即中國2001年加入WTO之時,就被認定為政府控制匯率等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對中國徵收反傾銷稅「不在話下」。所以在該規定到期之後,中國強烈主張轉為「市場經濟國家」。
到目前為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已有80多個經濟體主動承認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例如俄羅斯、瑞士、巴西和澳大利亞等國,甚至包括北歐、德國、英國以及荷蘭在內的傳統上屬於美國陣營的夥伴國家也都支持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與此同時,仍有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堅持認為,即使所有世貿組織條款證明,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就能夠「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筆者認為,一旦美國等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他們再向中國徵收懲罰性的反傾銷稅的難度就會困難很多。反之,繼續給中國貼上「非市場經濟」標籤之後,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則可以相對更自由地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因此對他們而言,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顯得「得不償失」。另外,從系統性重要性兩個緯度來講,美國和中國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兩大經濟體,其在經貿領域的交鋒影響深遠。
整體而言,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而言具有三方面重要意義:
一是中國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中國有了市場經濟地位之後,企業所出口的商品基本上就可以參考國內價格行情,不僅能夠從大局上一舉挽回不利的局面,而且企業競爭優勢必將會很快凸顯出來,再被「歐美日」扣上「傾銷」的帽子就難上加難了。美國和歐盟等針對中國商品反傾銷這把「利劍」,也就失去了往日強大的殺傷力。否則,美國和歐盟只要認定中國企業出口的產品存在反傾銷訴訟時,只需要找一個成本很高的國家作為標杆,即可判定其存在傾銷行為。例如上個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彩電反傾銷調查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是能夠極大地緩和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經貿緊張關係,重磅利好中國製造。
由於美國和歐盟一直以來都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認為中國的「無形之手」幹預造成了市場扭曲,給美國和歐盟的製造商帶來相對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雖然中國採取不少措施維護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並積極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進行申訴,但由於帶著「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標籤,結果就導致中國製造的部分商品要繳納遠高於100%的關稅。表現在出口方面,中國製造業僅此損失就高達幾十億美元之巨。
三是未來中美經貿摩擦將會下降,中國在WTO的地位進一步增強。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遭遇來自美國等國的反傾銷將會呈現下降趨勢,例如鋼鐵、輪胎、銅版紙等以往摩擦較多的行業將會明顯受益,出口美國等國的中國商品將受到更加公平的待遇。但同時,因為WTO對市場經濟與非市場經濟的成員國反補貼標準是不同的,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中國企業將會面臨更為嚴格的反補貼標準。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中國除了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爭取各界的廣泛理解和支持之外,亟需通過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匯率、貿易等方面的各種矛盾和分歧,為最終妥善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還需要在美國和歐盟等可能「出手」的領域做足工作,準備好反擊的一些措施。例如近幾年佔中國出口增長較快、市場份額較大的鋼鐵、汽車零部件、家電等領域的產品,應摸清底細以積極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作者系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