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他的每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2020-08-20 中國網文化


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一批前往美國留學的30名幼童在陳蘭彬和容閎的率領下,自上海啟程,三個月後抵達舊金山,從此拉開了近代國人與國際社會頻繁接觸的序幕。1881年,原計劃15年的留學計劃僅推行9年便夭折,除少數幾人大學畢業,絕大部分留學幼童不得不放棄學業歸國。即使如此,這些幼童仍像一枚枚倔強的種子,在陳腐的土壤裡煥發出希望的嫩綠。這批幼童中,後來誕生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9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雖然此次公派留學無疾而終,但它為國人打開了封閉的國門,而且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才,更為後來成績斐然的庚款留學埋下了可貴的種子。

今天,人們每每言及晚清幼童留學,必提及容閎。若無容閎鍥而不捨的努力,中國規模化的海外留學還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成行。《先行者容閎》全面梳理了容閎奔波而又忙碌的一生。

容閎,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1847年1月,容閎隨布朗夫婦前往美國求學,兩年後考入耶魯大學。作為先行者,容閎所面臨的困難後人無法想像,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均須親力親為,考慮周全,否則難以為繼。為完成學業,失去資助渠道的容閎只能自力更生,「讀書之餘,他常去打工,幫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時還到圖書館幹活;美國學生自己合夥起火做飯,他就自告奮勇去當服務員」。1854年,容閎完成學業,成為「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畢業生」。也是這年,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先進優勢的容閎立下志向,毅然回國,「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容閎家庭條件並不好,留洋歸來,他有很多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他曾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工作體面且收入不菲。他還曾從事茶葉販賣,但終因放不下曾經立志的「大事業」,轉身投入到「師夷自強的洋務運動」之中。

其實,在推動幼童留學之前,容閎還完成了一件很少被後人提及的大事——受曾國藩之託,他從國外採購100多臺機器,為第一家洋務企業——江南製造總局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精通英語的容閎,就像中西方溝通的一座橋梁,他在太平洋兩岸的朋友圈中都不乏重量級人物。中國這邊,有李鴻章、曾國藩、洪秀全、孫中山、唐才常、康有為、梁啓超等;美國那邊,則有曾兩任美國總統的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等。

雖然晚清洋務派致力於改變中國現狀,但在推動幼童留學一事上,容閎仍經歷了長時間且大量難以預料的曲折。早在1868年,容閎就向清政府提出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建議,但輾轉四年後,才實現了首批幼童赴美。

就是這首批30名幼童,其選拔過程也遠比容閎想像中困難得多。與當年容閎自告奮勇,主動報名與布朗夫婦一起赴美學習截然不同,首批幼童的選拔極不順利,晚清社會對西方國家的鄙夷文化根深蒂固,各種謠傳更是不絕於耳。加之留學時間長達15年,有著團圓傳統的國人對幼童留學一事極為牴觸。為儘早成行,容閎不得不回到老家,動員鄉親。後來共有120名幼童陸續赴美,但其中沒有一個來自八旗子弟的家庭。這也從側面折射出,深受權力護佑的晚清上層社會,對選拔幼童赴美留學一事根本不屑一顧。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曾派員赴海外留學,比晚清早不了幾年。其推動者同樣是當年帶容閎赴美的布朗夫婦。自1863年起,日本陸續向海外派遣留學生,1870年頒發《海外留學規則》,實現了留學的法制化、常態化——日本海外留學「1886年92人,1871年170人,1873年373人。到中國撤回留美幼童時,日本留學生已經達到4800多人,其中還有20多名女留學生」。在這些留學生中,有一部分還是政府官員,這對推動社會變革顯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晚清幼童赴美留學夭折一事,許多人習慣將問題歸咎於留學正監督吳子登。吳子登至多只能算是根引子,事實上,清廷包括洋務派在內,之所以同意幼童留學,其重要前提在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清政府看來,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然而,讀洋文遠勝讀中文的容閎對此顯然領悟不夠,這也給他力推的幼童留學一事的夭折埋下了伏筆。

幼童留學未必能改寫歷史,但是,如果「留學工程」能按容閎的預想,持之以恆地推動下去,中日差距未必會越拉越大。在後來的中日幾次戰爭中,中國或許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告別幼童留學事業的容閎,仍然頻繁奔波於太平洋兩岸,期望以一已之力為國家興旺做出更多貢獻。正是他不辭辛勞的奔波,點燃了許多國人對國際社會的求知慾。

1912年4月12日,容閎逝於美國。有美國人評價容閎:「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愛國,有的人習慣慷慨激昂的言說,容閎則是數十年地身體力行。(《先行者容閎》,鄭安興 徐惠萍編著,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他一生愛國,最終卻壯志未酬
    他死後,《紐約時報》評價說:「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容閎出生於1828年,出身並不富裕的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在澳門謀生活,這樣的生活不能說不苦,容閎也體會到了知識對於一個人是多麼重要。
  • 他是中國留學生之父,曾獲得中美雙重國籍,一生愛國差點成總統
    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位留學生,他也是在留學期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他並沒有受到國人異樣的目光,反而頗受尊敬,就連孫中山都稱讚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局、外交家,他不僅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更被人們尊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 珠海不朽的文化名片: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
    成為唯一全程參與近代中國各主流事件的愛國者,從工業、遠航、教育、政治、軍事、金融、鐵路等方面,全方位推動晚清中國的近代化轉型。在容閎一生的事業中,最引入注目的就是推動晚清幼童留美。耶魯求學的容閎立志「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饒之境」。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中國分布與「容閎」有關的國際學校,其中包括以容閎之名進行命名的容閎學校,如珠海容閎,以及容閎與德威合作的德閎學校。作為「留美讀大學第一人」,容閎為中國的留學事務、引進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諸多貢獻,被後世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戶姓容的人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光熙,後改名為容閎,族譜上名為達萌,號純甫。
  •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為洋務運動購買母機,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
    4年之後,他考入了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並同時獲得獎學金的贊助,在大學的時候,讀書又十分努力,幾個科目的成績排在全班第一,同學們都十分佩服他。18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了。容閎畢業之後,他的老師勃朗一直想要他留在美國教書,但是他就跟老師說:我現在自己的生活通過了自己努力得到了改變,但是我身後千瘡百孔的國家還需要我去拯救啊,於是就這樣回到了中國。
  • 容閎:從改革者到革命者
    作為具體的個人,容閎的經歷純屬偶然;但作為「符號」出現的「容閎」,卻是全球化中國進程中的必然。從孟松學校畢業後,容閎於1848年考入耶魯大學。雖然他在美國的大學生活如魚得水,但他仍時時想起祖國,他說:「予當修業期內,中國之腐敗情形,時觸予懷,適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輒為之怏怏不樂,轉願不受此良教育之為愈。」「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
  • 飲水思源說容閎—新聞—科學網
    ■金濤 【這是近代中國政府派遣留學生的肇始。容閎功不可沒,他畢竟是篳路藍縷的第一人。】
  • 美國歷史系列123: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
    容閎剛進入大學時,對校園生活充滿好感,他在入學不久的1850年聖誕節寫信給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表示:「大學生活對我來說是新鮮的……除了學習,來不及思考及分析。學生們都很興奮……精神振奮。老耶魯被進取心籠罩著……我從來沒有受過如此激勵。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感染力。」
  • 他是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加入美國籍,一生卻只做一件事:強大祖國
    如果將時光倒回至近200年前,在那個尚不知「大學」為何物的時代,有一個年輕人,勇敢地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走出國門赴美留學。這個不經意的決定,帶給他的不僅是全新的生活體驗與廣闊天地,還有沉甸甸的責任,他將要破除重重阻礙,將中國領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去。這個人便是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
  • 容閎:耶魯人,中國人
    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史學家如此評說:容閎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以一批影響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國的留學教育,為封閉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百年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梁之才。
  •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容閎,一個參與中國完整近代史所有重要事件的先驅
    每當我去拜訪美國的大學及高中,常聽中國留學生對未來出路的迷茫表達:「與幾十年前到美國來的留學生相比,我們這代人在現今競爭激烈,經濟不穩定的的美國與中國社會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不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很難想像,留學生的未來能走向哪裡。」是的,在自我探索及發展中他們正經歷著失敗與困難。
  • 「留學生」變為貶義詞?
    容閎185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意識到國家文化的落後,懷著」予之一身,即受此文明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文明富強之境「的志向,勸說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聯名上奏」選派幼童赴美辦理章程「,留學的是120名12至15歲的孩童。容閎的這個政策是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容閎也被稱為歷史上的」留學生之父「。
  • 容閎教育 || 溫暖的明日之屋
    容閎教育,就是這樣的一座明日之屋,為著每一個容閎孩子的美好未來,許下認真的承諾。擷南洋物美人傑之靈秀,傳故宮名匠營造之精巧,集中西文化交融之精華,這是容閎教育看得見的文化符號。教育之美在於教育無痕,那些看不見的,才是教育設計者們的真情所至,方顯化育之功。孩童到容閎,你的蒙學時光將從撇捺之間開始,在詩書之中起步,在容閎教育的生命呵護下茁壯成長,於啟智之門接續中華血脈。
  • 中國留學生交往史簡述
    近代中國的「留學」概念是從19世紀晚期才形成的,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留學海外的標誌性符號,後來的「留美幼童」回國後更是改寫了中國近現代史。然而向前追溯,「留學」這個詞早在隋唐時期就出現了,只不過那時的留學生都是來中國留學。
  • 詹天佑被許了媳婦才得以出國留學——也說大清朝首次公派留學生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王朝的赴美留學生。一、容閎首倡出國留學事。同治年間,大清朝興起了出國留學之風,這與一個叫容閎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容閎,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他的父介紹了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為詹天佑報名。但他的父想讓詹天佑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送他出國留學。這位鄰居再三向詹天佑的父親說明,去美國留學,比參加科舉中進士更有出息。同時明確,如果詹天佑能去美國留學,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
  • 留學生「不愛國」?其實每一個人都很想家
    難道不愛國嗎? 對於「出國留學=不愛國」這個說法該怎麼去看待呢? 從1978年到2019年底,400萬人在海外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如果真的不愛國,他們為什麼都選擇了回國?為什麼選擇回到祖國的人數逐年增多?
  • 中國第一個大學生是誰
    中國的近代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國家,所以在教育方面較西方國家,甚至東方的日本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不光學生少,教育水平也較落後,因此我們中國外出留學的人非常多。所以咱們中國第一個大學生實際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走出中國的大學留學生;另一種是本土培養的大學生。一、第一種,即中國第一位留學生。
  •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並不是官派,而是單打獨鬥去美國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第一批留洋學生也與此人的推動關係巨大。時下去歐美發達國家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隨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情況越來越好,許多人選擇了把孩子送出去進行深造,去海外鍍金,回來好找工作。其實留學之事在一百幾十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為人所知的即清朝派出去的幾批官派留學生。實際上中國的第一位留學生並不是當時這幾批官派留學生,而是另有其人。此人正是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外交家和教育家容閎先生。容閎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出生於距離澳門不遠的廣東香山縣的一個小鎮中。他的家庭是當地十分貧寒的農民家庭,所以上普通的學堂沒有機會。
  • 茅海建:張之洞為何對容閎評價一般
    中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當中,突然有一個人是最初走出去的,而且回來還留下了記錄,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由於這本回憶錄被歷史學家全部採信,容閎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完全正面的,幾乎沒有缺點。包括後來我在中國臺灣、美國接觸到一些留學生,提到容閎,他們也都知道,因為他是最早的留學生嘛。後來我講了他的故事,他們聽了都跳起來了,完全不能相信。
  • 保守的教會學校更適合中國留學生?
    在19世紀初,教會學校伴隨著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在中國誕生,並對中國當今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學生管理方式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赴美留學生之父容閎在自傳裡提到過,第一次上洋人學校就是進了英國傳教士郭實臘夫人辦的教會學校,後來學校解散,他的求學之路以及輾轉中美的辦學之路也少不了教會的資助,再後來進得耶魯也是沒少接受耶穌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