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突出者容易被人關注,一事無成的鹹魚也容易被人關注,那麼你希望自己是因為哪一種原因被關注呢?天才的普世標準是某一方面才能鶴立雞群於常人中。但天才未必有大才,如傷仲永之經歷,從少年天才到泯然眾人的變化,是後天不接受教育所至。
沒有人一生來就是天才,人們口中所謂的天才,只不過是相對於其他人來說他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後期天才要是不接受學科性的教育,沒有知識儲備他也成不了才,不接受後天教育,天才也會泯然眾人矣。
當初赫赫有名,媒體爭相報導的澳洲神童,智商超愛因斯坦,高考760分的陶哲軒。當時這個少年被譽為神童,大家都說他未來必有一番超人成就,如今數十年飛逝而過,當初翩翩少年天才,如今也已經年近30。那麼他如今生活如何了?
生活環境的不同,學習環境的不同,對於孩子的教育成長有莫大的關係。當初陶哲軒父母選擇移民澳大利亞,也許是看中了那邊比較自由的環境。他們選擇那裡成為孩子陶哲軒的成長之地。
陶哲軒的父母均是高材生,同畢業於香港大學,只不過兩人從事之職業差距懸殊。一個成為了救死扶傷的兒科醫生,一個成為了理科方面的研究員。這樣優良的父母基因,催生了智商超群的陶哲軒。
陶哲軒的過人天賦,在其三歲時就有展露。當時陶哲軒的父親震驚地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玻璃上進行數學計算的演算。在發現了孩子如此驚人的天賦後,陶哲軒的父母很震動。他們都是受過高教育的知識分子,深知後天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多麼關鍵的作用,經過考慮他們想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
天底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想自己孩子成為名動一方的人物。進入私立小學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期待,他們卻沒想到自己的孩子完全適應不了學校生活。讓陶哲軒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原因。一個是與同齡人年齡上的差距,一個是陶哲軒其他學科上表現的能力,遠沒有數學上那樣驚人的成績。
陶哲軒的父母在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後,知道如此培養模式不適合孩子的學習,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於是兩人一夜思慮後,決定將孩子按照普通的培養模式來教育。第一他們也想看看陶哲軒在普通的學習環境下是否還能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所以他們將孩子送到了幼兒園。
陶哲軒在幼兒園的學習十分順利,沒有了緊張的情緒與學習環境後,陶哲軒的學習能力大大被激發。尤其是陶哲軒父母本就是擅長教書育人,所以陶哲軒用一年半時間,把小學數學課程攻克了。
這以後陶哲軒的學習一路順暢,沒有再出現問題。天才少年的學習效率遠非一般孩子可比,陶哲軒在7歲就對微積分產生濃鬱的興趣。在八歲時,他直接跨過小學課程,進入了中學學習。他展現出了在數學方面的過人天賦,自信地參加了美國的數學高考SAT考試。
因為這場考試,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因為他在SAT的數學考試上,獲得了760的高分,距離滿分僅差40。此外他的學士,碩士學位都是很簡單就取得了,他縮小了近一半的時間取得了它們。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是世界頂尖大學之一,全世界名校進行排名,它也能名列前茅。陶哲軒在這個大學花了四年獲得了博士學位。按照一般人的人生進度,21歲才剛剛本科畢業呢。
陶哲軒目前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榮譽,是他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殊榮鼓勵著陶哲軒繼續鑽研廣袤深邃的數學世界,數學依舊有很多百年難題未曾被解決,對於陶哲軒來說,那些問題的解決就是一生的追求。
陶哲軒獲此殊榮,大家只看到媒體報導陶哲軒智商多麼多麼高,因為似乎他不需要多麼地努力就能獲得這樣的成績,其實陶哲軒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陶哲軒在數學方面之所以天賦驚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智商超乎常人,在專業靠譜的機構經過縝密的測試,發現陶哲軒的智商達到了230,連歷史名人愛因斯坦也就165,他也是稍遜一籌。
陶哲軒在十多年前回到了國內,並發表了演講。他以自己的經歷去鼓勵學子們堅持自己熱愛,並不斷向更高的目標發起衝擊。
陶哲軒,是神童的代名詞嗎?不是,他是奇蹟的代名詞。
陶哲軒之所以沒有成為傷仲永,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的父母沒有去揠苗助長,讓陶哲軒地在同齡人中學習生活,這種自由活躍的氣氛激發了陶哲軒的學習熱情。雖然陶哲軒確實是老天賞飯吃,但他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原因,是他抓住「飯碗」,並不斷貪婪地學習。
陶哲軒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神童,他是最接近普通人生活的天才。我們從他的經歷中,能夠學習到他的堅持,學習他對數學數十年的堅持。相信大家只要堅持,也能有成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