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村行(331)丨走進安居:產業園讓村民成了「上班族」

2020-12-24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王若曄 遂寧觀察 高菀君 攝影報導

一線故事

完善產業鏈條,農旅融合發展

產業園讓村民成了「上班族」

12月10日,寒風料峭,遂寧市安居區橫山鎮雙油房村,檸檬現代農業園區裡一片豐收景象。「今年檸檬結得多。」村民吳翠萍背著背簍,把檸檬運到路旁的貨車上。貨車裝滿後,這些檸檬將被送到安居區經開區檸檬加工廠,部分鮮銷,部分精深加工做成乾片,部分儲藏到凍庫。

檸檬現代農業園區只是安居區著力打造的現代農業園區之一。安居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安居區正全面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產業特色、完善產業鏈條、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等特點的現代農業園區,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村民家門口工作 分享發展紅利

吳翠萍已在檸檬現代農業園區上班5年。「以前在外地打工,現在村裡產業發展得很好,家門口就能工作,除草、噴藥、修枝、套袋、摘果,經常有活兒幹,工錢一天差不多50元,每年還有土地流轉金可以拿。」吳翠萍說。

安居現代檸檬產業園,村民正在搬運檸檬

因產業基礎薄弱,雙油房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為脫貧增收,該村按「基礎先行,優化產業」思路,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流轉1300餘畝土地,發展檸檬產業,並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實現檸檬產供銷一體化。

安居現代檸檬產業園

去年,檸檬現代農業園區畝產約2000公斤,產值超700萬元。銷路也很好,吳翠萍拿起一顆檸檬說:「檸檬品質好,都賣到了俄羅斯、泰國等地。」

安居檸檬

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脫貧增收。橫山鎮黨委副書記張均介紹,檸檬現代農業園區每年用工量在4800人次以上,在園區長期務工的村民人均月收入800元。

安居區檸檬加工廠內,工人正在分揀檸檬

「接下來,我們計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園區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完善農戶與園區各類經營主體的利益共享制度,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二次分紅、股份合作、代種代養等,讓村民分享園區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安居區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業園輻射帶動 村民吃上「旅遊飯」

從雙油房村出發,沿遂寧市現代農業一體化大環線繼續行駛,20分鐘後便抵達安居區白馬鎮青峰村。這裡是安居現代紅薯產業園的核心區域,有5000餘畝紅薯。

安居現代紅薯產業園內,村民正在對紅薯進行包裝

還未進村,村口停著的5輛大巴車就映入眼帘,原來是周邊區縣餐飲店組隊前來考察紅薯品質的。「這裡土質疏鬆肥沃、排水性好,有百年的紅薯種植歷史。我們特有的品種524紅薯,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青峰村黨支部書記袁治全介紹。

安居現代紅薯產業園內,村民正在分揀紅薯

立足氣候、土壤等優勢,今年年初,安居現代紅薯產業園推進建設,6月種下第一批紅薯,產量超60萬公斤。11月末,524紅薯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做了展銷,受到消費者歡迎。「農交會結束後,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村裡考察、下單,這個月就銷售了20餘萬公斤。」

「大半年下來,在園區打工的錢加上土地流轉金,收入近萬元。」村民李茂香正將紅薯包進塑料泡沫裡,小心裝箱。不遠處,一處紅薯儲存地窖正在施工。「我們在不同位置修了5個地窖,一個大概能存5萬噸紅薯。」袁治全說,他們還計劃在旁邊的平地上修建一個深加工廠,用來加工薯片和粉條等紅薯製品。

此外,園區還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計劃建立524紅薯和薯類新品種繁育基地,專為園區提供優質紅薯脫毒苗,提升紅薯產業良種率。「好的品種售價可達每公斤12元,比傳統品種的市場價高出近4倍。」

「根據規劃,產業園將以白馬鎮為核心,輻射帶動攔江、保石、中興等鎮的多個村莊連片發展。」安居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村莊將被打造成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園區,兼具田園觀光、工廠觀光、紅薯採摘、美食品嘗等功能,讓更多村民在發展中吃上「旅遊飯」。

相關焦點

  • 產業園讓村民成了「上班族」
    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脫貧增收。橫山鎮黨委副書記張均介紹,檸檬現代農業園區每年用工量在4800人次以上,在園區長期務工的村民人均月收入800元。 「接下來,我們計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園區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全面推行『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模式,建立完善農戶與園區各類經營主體的利益共享制度,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二次分紅、股份合作、代種代養等,讓村民分享園區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安居區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百縣千村行·甘洛縣:四川日報今天最顯眼的是孩子的笑臉
    微信號:scrbpx 聯繫我們:0834-3866868■川報觀察特別報導四川日報重點策劃的「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繼續進行,今天記者們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深處,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邊……去尋訪各地脫貧攻堅的經驗
  • 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2020-09-26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縣千村行(287) | 煤老闆改行做農旅融合 小藍莓成了山溝裡的「嗨...
    日前,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組進入大竹縣烏木鎮栢島湖藍莓園,被園內五彩繽紛的遊樂設施吸引。這還是農業園區嗎?定睛細看,記者才注意到漫山遍野的藍莓植株。這裡是基地業主李連君的家鄉,也是他的「藍莓王國」。「租地」5年竟有兩年撂荒投資家鄉出於情結。
  • 東海網丨「百縣千碗」走進文博會
    洞頭的百島十二鮮、蒼南的蒼山玉海宴、樂清的十大碗……在11月26日開始舉行的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來自鹿城、龍灣、洞頭、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等地的風味美食都將集中在1號館亮相,供市民觀摩打卡。據悉,這是「百縣千碗·甌味」首次走進文博會。
  • 百縣千村行|提升鄉村面貌 布局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百縣千村行|提升鄉村面貌 布局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新聞來源:四川日報
  • 百縣千村行|苦黃連如何種出「甜」日子
    一縣一策「6萬多元,還不多?!」聽到張中瓊吞吞吐吐報出的年收入數字,圍坐在火盆旁的一圈人哄堂大笑起來,這讓她頓時不好意思起來,雙手放在兩膝間,來回搓動。這一幕,發生在2020年12月28日下午,綿陽市北川縣擂鼓鎮南華村村委會。當天下午,百縣千村行採訪組來到這裡,正巧碰到張中瓊。
  • 百縣千村行(180)|平昌縣:發展「大交通、大產業、大旅遊」 富了...
    「現在,這裡成了平昌縣城的『後花園』,再也不是原來那個交通不便、缺乏產業的偏遠山村了。」華山村第一書記王濤說。在平昌縣,這樣的變化還有不少。近年來,該縣圍繞「大交通、大產業、大旅遊」思路,整合資源要素,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園區向景區集中,大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觀光農業、休閒體驗農業、康養度假產業。
  • 百縣千村行(367)丨北川苦黃連如何種出「甜」日子
    當天下午,「百縣千村」大型採訪活動來到這裡,正巧碰到張中瓊。今年58歲的張中瓊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原本靠種玉米餵豬勉強度日,2015年,丈夫因病去世後,讓本身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南華村地處龍門山脈深處,海拔在700-2300米之間,是一個典型的高山村落。在此之前,全村曾有22戶6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幾年奮鬥,目前已經全部脫貧。
  • 視頻丨百縣千村行:道孚縣墨石公園 歡迎到「異域星球」打卡
    這裡是道孚縣墨石公園,國家4A級景區——在海拔3400米的八美鎮,這一條長達數公裡、總面積達4.7平方公裡的「墨石」,聳立在高原的藍天白雲下,橫亙在河谷間,隱藏在鮮花開滿、沙棘林密布的雪山草原中,聳立挺拔、直插藍天。科技感十足,遊客稱這裡為「異域星球」。
  • 百縣千村行丨沐川縣太和村:從「哭臉」到「笑臉」,他的故事傳為佳話
    8月14日,記者走進樂山市沐川縣富新鎮太和村,被這張笑臉感染。「他叫張金文,以前卻老是張『哭臉』,家裡一窮二白不說,運氣還特別差。他的故事,在村裡傳為一段佳話。」村支書趙碧銀的介紹,進一步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這個人是怎麼從「哭臉」變「笑臉」的呢?
  • 百縣千村行(236)丨廣安光輝鄉高嶺村:遊擊隊走過的地方 一路瓜果茶香
    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 何浩源 李天銳 徐莉莎 視頻 郝飛 吳迪(實習)每天,84歲的李有珍都喜歡在家門口坐坐。鼎沸人聲中,她常常聽到人們對這川東北民居的讚嘆、對華鎣山起義先烈們的欽佩……如果有人問起,她便溫和地講述起70多年前的故事:「我只有10多歲,每天去崖下給遊擊隊員送飯,扯火閃(閃電)的時候怕得很……」
  • 百縣千村行(321)丨一日遊三省 邁出鄉村振興大步伐
    12月13日,適逢周末,石渠縣洛須鎮鄧瑪盛宴餐廳又迎來一批外地遊客就餐,洛須鎮黨委書記阿松介紹,得益於周邊來往遊客增多,作為村集體經濟的鄧瑪盛宴餐廳生意越來越好,自2018年開業以來,已給村上所有村民和全鎮貧困戶分紅30餘萬元。
  • 雲霄生活百村行第十站—莆美鎮陽霞村(全程視頻+圖文)
    新村部科技文化大樓、教學園區、村民文化活動中心、農民街改造提升、新農貿市場、沿溪護岸工程及綠化漫道等多個關乎民生的工程已陸續竣工並投入使用。 傳統民俗節慶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村裡還延續著諸多傳統節慶活動,如:聖王巡安(古稱烑神)、「辦大碗」、元宵燈花、花朝節(成人禮)、端午龍舟會、盂蘭盆會(中元節)等。為紀念開漳先賢,弘揚開漳文化,去年還成功舉辦了為期6天的「弘揚開漳文化秋祀民俗節」。
  • 百縣千村行|升級改造牧場 打造溫泉山莊 牧旅融合 貧困村成了明星村
    四川在線記者 衡昌輝 攝一縣一策「這是遊客最喜歡的土司火鍋,一定要備齊餐具。」「幫遊客把照片拍好看點。」近日,甘孜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霍曲吉祥牧場湧進了一大批慕名而來的遊客。這讓負責人索朗卓瑪忙得不可開交。「早飯過後一直忙到現在,來了千餘名遊客,單單微信收款就超過400筆。」霍曲吉祥牧場的這一幕,是卡灰村發力特色文旅項目的寫照。
  • 百縣千村行|曾經佔坑守水喝,現在養魚種水稻 九龍村不再「靠天吃飯」
    一縣一策「九龍是個半高山,四面河水不見產,想要用水來灌溉,要把河水搬上山……」在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九龍村,有一段流傳已久的順口溜。「十種九不收」「靠天吃飯」「佔『坑』守水」曾困擾著九龍村3485位村民。九龍村平均海拔450米、最高處海拔800米,山高坡陡,房屋沿山道而建。雖然赤水河和鹽井河穿境而過,山上卻沒有一處水源地。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讓貧困群眾居有其屋!看吉安如何推進農村...
    吉州區養老服務中心是一所公建民營的養老服務中心,位於樟山康養小鎮,項目佔地面積110畝,設計床位1200張,是目前全省縣(市、區)一級規模最大的養老服務中心,更好地滿足了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今年,我市在原有的基礎上,出臺了《吉安市2020年度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推進工作,首先要摸清「家底」。2013年以來,我市先後組織各縣(市、區)政府及住建部門多次開展全市範圍的農村危舊土坯房調查摸底工作。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稻香香、民樂樂、團結一家親,內蒙古...
    據張軍介紹,巴彥敖包建嘎查時原本漢族居多,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嘎查一半人口成了蒙古族,再後來又有了更多的民族。嘎查裡最熱鬧的當屬近千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四胡、馬頭琴的悠揚,載歌載舞的喜悅,各種賽事的激烈與精彩時常出現在這裡。「我們村活動特別多,文化廣場建著從來就不是一副花架子。」張軍說,當初修建文化廣場的資金也是所有村民一起掏的。
  • 芬香「百城千縣」推廣大使火熱招募中!
    近日,芬香重磅發布【百城千縣計劃】,現面向全國招募百位推廣大使,共同走進百城千縣,一方面幫助地方特色產品上行銷售,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另一方面幫助芬香團隊長在各地整合資源,進一步拓展下沉市場。
  • 百縣千村行·美姑丨73歲的彝族阿媽學會了用電飯煲洗衣機
    11月13日,在涼山州美姑縣樂美社區,41歲的恩扎馬洛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新居時無比激動的心情——雖然新的生活場景之前從未經歷,卻又如此方便、愜意:生活遇難事,能隨時獲得社區幫助;身體不舒服,有醫生上門看病問診;想在家門口就業,5公裡內就有扶貧工廠,坐公交車就能去……在這個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無數像恩扎馬洛一樣的人從「村民」變身「居民」,適應並享受起了「從前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