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 何浩源 李天銳 徐莉莎 視頻 郝飛 吳迪(實習)
每天,84歲的李有珍都喜歡在家門口坐坐。每當遊客湧進白牆灰瓦的蕭家大院,她的臉上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了微笑。鼎沸人聲中,她常常聽到人們對這川東北民居的讚嘆、對華鎣山起義先烈們的欽佩……如果有人問起,她便溫和地講述起70多年前的故事:「我只有10多歲,每天去崖下給遊擊隊員送飯,扯火閃(閃電)的時候怕得很……」
84歲的李有珍回憶給遊擊隊員送飯的歲月。
這裡,是廣安市前鋒區光輝鄉高嶺村五組。蕭家大院,是李有珍自小長大的地方,也曾是華鎣山遊擊隊的一個聯絡點。
如今,蕭家大院已經成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大院,吸引來八方來客。高嶺村的好茶、水果與鄉間美食,也因為這些遊客,銷往更廣闊的遠方,產業發展日益壯大,從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保護性修繕 紅色大院新生機
蕭家大院始建於1689年,分為兩個大院12間房屋。2016年,高嶺村請來文化專家重新規劃設計院落,按原貌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高水平打造蕭家大院。李有珍依然守候在這裡,成為了華鎣山起義的「活歷史」。
昔年,高嶺村對現存的觀察哨孔、逃生道、地窖等武裝革命遺址進行保護。同時,打造秘密聯絡點、會議室、作戰室、瞭望室等,規劃建設了武裝隊秘密據點、作戰部署室、幹部培訓班、群眾聯絡點、後勤保障處等,在院內布置入黨誓詞、黨旗隊旗、武裝起義組織圖、武裝起義活動圖等,反映了華鎣山武裝起義發動、開展、結束的全過程。
室內,牆面上懸掛著繪著華鎣山遊擊隊起義的畫面,還有一位位革命先烈的畫像。你甚至可以走進小說《紅巖》中「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的劉隆華曾居住過的地方,重溫那段艱難歲月;也可以照著畫面中的聯絡方式,按照「袍哥」的方式,練習一下各種接頭暗號。
喧嚷人聲漸行漸遠,李有珍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她知道,遊客們並沒有遠去。他們,還在這個村子裡。或者,在大院一側的「高嶺記憶」餐廳用餐;或者,去了不遠處的廣安千佛茶葉有限公司買松針茶葉;又或者,在偌大的村子裡,尋覓想買的土雞土鴨……
李有珍站起來,轉身準備回屋做飯,又一次看到了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先烈們的照片。數十年之後,她慶幸自己還活著。活著,不僅為自己,也替那些先烈們看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紅色教育先行 盤活集體經濟
蕭家大院吸引了大批遊客吸引了大批遊客來重溫華鎣山起義的歷史,以及各大單位來進行紅色教育。遊客來了,給高嶺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依託蕭家大院,高嶺村集體經濟也越來越紅火。
56歲的村支書蘭後毅是廣安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副總經理,2016年回到高嶺村,他用經營企業的方式來運營高嶺村紅色文化以及廣安松針茶葉。同年,高嶺村摘掉了貧困帽。2017年,高齡村創辦了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該公司旗下,囊括廣安千佛茶葉有限公司、廣安市前鋒區富強建築勞務公司、廣安蕭家大院紅色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高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4個實體企業。
蕭家院子一側的「高嶺記憶」飯店,方便遊客參觀完蕭家院子後用餐。每年,「高嶺記憶」能夠有20多萬元的利潤,由村集體經濟方式分配給村民。
離開「高嶺記憶」,車行數分鐘,便到達廣安千佛茶葉有限公司:「很多人都是通過來蕭家大院旅遊知道了廣安松針茶葉,成為了茶葉的長期顧客。」蘭後毅介紹道。現在,高嶺村有2000多畝茶葉基地,2020年預計可以實現集體收入50萬元,採茶旺季時可以解決300多人的就業。同時,高嶺村還充分利用地理優勢,栽種獼猴桃、油桃、車釐子等,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家的家禽生活在綠水青山中。
高嶺村的村民,從蕭家大院的發展受益良多。61歲的毛青芬,日常和丈夫一起到茶葉基地務工,每天有超過100元的收入。家裡養的60多隻雞,時常被遊客買走。她笑著說起這一切時,仿佛覺得貧困不堪的日子已淹沒在記憶中,養活有殘疾的兒子早已不成問題。
70多年前的遊擊隊員們,似乎也將當年的堅韌與不屈不撓留在了高嶺人的骨血裡。56歲的村民郭成龍,早前因施工事故導致左腿殘疾,安裝了假肢導致勞動力下降。但一度貧困的老郭不服輸,如今,他養了5頭牛、4頭豬和20多隻雞。他說,以前就算養了也賣不出去,現在「高嶺記憶」可以直接收購他的牛和豬,遊客搶著買土雞,一年除去成本,還有一萬多元收入:「我們高嶺人以前覺得蕭家大院很平常,沒想到卻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大的變化。」
光輝鄉高嶺村,這個遊擊隊走過的地方,已是一路瓜果茶香,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閃動著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