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鄰裡之間需要理解與寬容

2021-01-09 每日甘肅

鄰裡之間需要理解與寬容

貴富堂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個好鄰居是福氣。然而在人口密度高、生活節奏快的城市裡,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私密性和個人隱私越來越重視,從而忽視了理解與寬容。一旦鄰裡間發生小摩擦,就會成為讓人頭疼的事情。

近日,家住某小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她家小孩睡得較晚,會在地板上跑來跑去。由於樓房隔音較差,打擾到了樓下鄰居的休息。一會鄰居就找上門來,大聲敲門找她理論。由於鄰居口氣不好,兩人發生了爭吵,最終弄得都非常不痛快。至此之後,兩人見面只剩下彆扭。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來分析,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李女士和鄰居雙方都有責任。李女士少了「理解」,她沒有主動考慮鄰居的感受,約束好孩子,打擾到了鄰居休息。李女士的鄰居少了溝通時的「寬容」,選擇在情緒激動時「解決」問題,用衝動的語氣讓對方產生了不滿。寬容與理解的缺失,是雙方不快的根源。

在現實生活中像李女士和鄰居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些時候,鄰裡之間因為瑣事或多或少有些許矛盾或不快,但大多數人都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避免了一些煩惱的升級。選擇理解與寬容,才讓各自的生活少了許多煩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房子能買到一個小區是一種緣分。遠親不如近鄰,既然有緣,就應珍惜。在日常生活中,鄰裡之間難免磕碰,相互理解與寬容才是解決之道。

相關焦點

  • 罔兩問景|「默言寬容」的性向霸權
    其一是,老闆「也懂得」不提同志身分,而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理由辭退員工。這位老闆究竟「懂得」什麼?––– 他懂得的正是任何與同志相關事物的不可見與不可說,於是他以含蓄的方式,很有效地保護了他的職員以及他自己都不沾惹這塊語言與行為的禁忌之地。其次,含蓄力道運作於故事的詮釋方式。在故事的書寫中,老闆與職員,直人與同志,各從其位,各守其分。
  • 計算機能「理解」多少我們的語言了?
    然而對最強大的計算機來說,理解人類語言並非易事——這便是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領域——所謂「自然語言理解」就是人與計算機可以進行有效溝通,計算機能理解用戶的意圖,執行命令或回答問題。而作為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我們一直努力向這個目標邁進。 機器翻譯
  • 「小故事」獨立思考、獨樹一幟的人需要理解和寬容
    讀者感悟:張揚個性,特立獨行,保持每個人的人格魅力,是社會繁榮和歷史進步的標誌,文明的社會應該給能夠獨立思考、獨樹一幟的人以充分的理解和寬容。眾口一詞,千人一面,有可能會導致某種嚴重的危機。能夠永恆的只有大海從前,有兩匹拉貨車的馬。
  • 如何理解並實現「用戶第一」?
    可以說「用戶第一」這句話應該是很多產品設計人員的最高信條和價值追求。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可以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用戶第一」的行為內涵和實踐層次要想做好「用戶第一」,首先必須真正理解「用戶第一」的內涵。對於這四個字的理解,其實每家企業、每個人都會有不相同。
  • 孩子是「看書」還是「讀書」?80%的家長都不能理解
    於是我告訴她其實孩子除了認識文字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思考」、「理解」、「表達」,這才是孩子必須練習的技能。而不是只認字。卻不加以思考。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孩子和讀物之間的連結。通常有3個步驟:1.當讀完一本書,試著讓孩子練習自己消化內容後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說出來。
  • 一份有關近來課程「爭論」的獨立評論
    「根據白莎的說法,截至現今,沒有其他的任何課程老師,除了葛瑞雷納之外,能夠提供我們對課程如此明確清楚的了解。」 雖然我能了解Jon 看待這點一定感到葛瑞非常誇口,但這評論卻有部分的真實。因為,《告別娑婆》簡化並且澄清課程的許多概念,而這些概念,直到現在,原本都只是理性的剖析。
  • 疫情期間鄰裡之間如何和睦相處
    鄰居之間的關係其實相處起來並不難,主要是平時都從生活上的細微小事做起,如果發現鄰居家有困難及時協助,鄰居與鄰居之間互相關心和體諒。從年前到現在由於疫情影響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就更加重要。我個人認為為了我們的鄰裡之間和諧,建議鄰居日常居家時,萌娃玩耍輕一點,電視聲音小一點,拖鞋鞋底軟一點,可以考慮包桌角椅子角哦,哈哈。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如今大家在同抗疫情的情況下、鄰裡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得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 光明日報: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
    原標題: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 中華民族對於鄰裡文化的關注可能遠超於其他不同社會和民族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就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對於建設鄰裡關係的熱衷。大家都憧憬著把鄰裡關係處得熱情、親切並充滿信任。
  • 「新聞評論」立意與論證還不會?高校老師說這樣寫可以得高分……
    上一期,我們邀請到了來自高校講授新聞評論課程的「楚楚」老師,對「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常考的實務考點——「新聞評論」進行了講解和作業點評。今天,我們繼續在「楚楚」老師的帶領下,對「新聞評論」的撰寫進行鞏固。
  • 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三」作為「知中」系列MOOK出版物的第一本,以「山水」立意,可見其野心。未翻開這本特集前,我以為「山水」,講述的會是國內的名山大川,內容多半會與旅行相關,畢竟山川菏澤本也符合「山水」這一說法。這些看似與我們毫不相關,但卻滲透到生活細節裡的山水立意,都逐漸讓人想去理解其中的用心。而後,關於山水園林的直接追求和畫意呈現,是看似最容易體會,但實際卻不甚明了的內容。個人是曾逛過不少園林,也明白其中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但是深究背後的山水立意與其關係,大概也只能想到「已代天心」的皮毛。即便「山水」特集中大書特書,但目前理解不了的事物,強求也毫無意義。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魯迅《熱風》隨感錄 四十一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對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團隊而言,今年或許是一個頻頻「做事」兼「發聲」的季節。譬如目前比較常用的 WikiData 和 Freebase,屬於大規模通用的知識圖譜,探討的是這個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像谷歌、百度這樣的搜尋引擎是通用知識圖譜的真正應用場景所在,而從高校的科研力量來權衡,在劉知遠看來,他的「小目標」更傾向於從應用和實際的角度做一些規模不大、但非常重要的一些知識庫,例如語言知識圖譜。「其實在語言上,我們也需要考慮到這種知識和關係。
  • 結構化思維的應用:為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
    而利用結構化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很容易對這個問題進行拆解和深入分析,最後得出清晰完整的結論,過程如下:第一步:分解對於「為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這個大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提取「理解」「產品」「關係」這三個關鍵詞,將其分解成三個小問題:人為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產品是什麼?設計師與PM之間是什麼關係?
  • 原創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寫在「帝吧」出徵後
    於是去年四月,我報名了臺大為期一月的「探索臺灣」暑期課程。八月三日,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我踏上了「寶島臺灣」的土地。一個月的時間裡,我所感受到的臺灣與之前的想像重合度頗高。我沒有在現實中見到網上口出狂言的鍵盤俠,而是看到了久違的自然美景,看到了略顯破敗的城市,看到了溫暖的人民,看到濃濃的生活氣息,也感受到了臺灣同齡人的矛盾與迷。但我始終認同的是,兩岸社會之間的「同」絕對要多過「異」。
  • 如何理解「刑忌夾印」?紫微鬥數每日答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
  • 鄰裡之間的小摩擦
    在日常生活中,鄰裡之間肯定會有接觸,有交集,發生的故事會各有不同。有好事,肯定也有不好事,說一段我的故事。我和老公結婚時,這個鄰居她們家門朝北,我們家門朝東,房子連著房子。她們家有一間廚房的窗戶是朝陽的,有個窗臺。
  • BERT是否完美,語言模型又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語言」呢?
    直覺上模型至少某種程度上「理解了語言」才能如此有效 -- 如 Sebastian Ruder 在一篇文章 [1]中所稱,要解決語言建模 (Language Modeling) 這個任務,語言模型 (Language Model) 需要同時學到句法 (Syntax) 和語義 (Semantics)。以 BERT 為代表的語言模型是否真的「理解了語言」?
  • 對話IJCAI 07「卓越研究獎」得主 Alan Bundy :理解智能的本質是...
    日前,AI 科技評論有幸採訪到了 2007 年 IJCAI「卓越研究獎」得主 Alan Bundy,就他的個人研究生涯、當前對於機器學習和 AI 危機的討論以及 IJCAI「卓越研究獎」的獲獎經歷等進行了對話。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安吉拉·塞尼:「對歷史的理解警醒著我們,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
    」提供核材料。「只有專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全才才知道他為什麼要說。」溫伯格這樣寫道。這個問題在疫情開始肆虐的初期被提出,當頂尖的醫學研究人員開始猜測是否總死亡率種族差異可能與遺傳有關,儘管我們可以從幾十年的研究中得知,這中猜測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社會定義下的種族群體之間缺乏「基因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