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裡之間需要理解與寬容
貴富堂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個好鄰居是福氣。然而在人口密度高、生活節奏快的城市裡,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私密性和個人隱私越來越重視,從而忽視了理解與寬容。一旦鄰裡間發生小摩擦,就會成為讓人頭疼的事情。
近日,家住某小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她家小孩睡得較晚,會在地板上跑來跑去。由於樓房隔音較差,打擾到了樓下鄰居的休息。一會鄰居就找上門來,大聲敲門找她理論。由於鄰居口氣不好,兩人發生了爭吵,最終弄得都非常不痛快。至此之後,兩人見面只剩下彆扭。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來分析,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李女士和鄰居雙方都有責任。李女士少了「理解」,她沒有主動考慮鄰居的感受,約束好孩子,打擾到了鄰居休息。李女士的鄰居少了溝通時的「寬容」,選擇在情緒激動時「解決」問題,用衝動的語氣讓對方產生了不滿。寬容與理解的缺失,是雙方不快的根源。
在現實生活中像李女士和鄰居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些時候,鄰裡之間因為瑣事或多或少有些許矛盾或不快,但大多數人都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避免了一些煩惱的升級。選擇理解與寬容,才讓各自的生活少了許多煩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房子能買到一個小區是一種緣分。遠親不如近鄰,既然有緣,就應珍惜。在日常生活中,鄰裡之間難免磕碰,相互理解與寬容才是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