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成立一周年。近年來,教育集團在廣州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截至2019年底,廣州已經組建56個教育集團,覆蓋282所學校逾37萬名學生。自2016年起,廣州根據二孩政策的人口增量和城市發展布局推進全市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通過集團化辦學的方式把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向外圍城區輻射;又或者是鄰近的幾所學校組團,通過以「龍頭校」帶動「成員校」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均衡的目的;又或者是十二年制教育集團,構建不同學段的課程銜接。
市屬教育集團各區開花
2018年以來,廣州集團化辦學進入深水區:每區至少1個市屬教育集團。名校集團在廣州各區「開枝散葉」,形成「一校多區」的局面。目前廣州集團化辦學主要有五種形式:
直接建校,即龍頭學校根據布局規劃,直接建設新校區並管理,性質含民辦和公辦兩種。不少家長認為,「名校辦名校」的直接建校形式最受家長、學生關注,因為新學校自辦學就由龍頭學校直接管理,辦學質量更高。目前,廣州多個市屬教育集團都有直接建校的新成員,如執信中學天河校區、廣雅中學花都校區、廣州市第二中學(南沙)實驗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南沙)實驗學校、鐵一中學白雲校區、廣州市第六中學(從化校區)。
委託管理,將成員學校委託給龍頭學校管理。例如,省實全權託管「廣州市白雲實驗學校」;與荔灣區政府籤訂協議合作,共建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對廣州市21中以及越秀外國語學校進行合併託管,成立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
合作幫扶,龍頭學校與成員學校建立深度合作幫扶關係。華陽小學與天河區僑樂小學、石牌小學、珠村小學、奧體東小學組成了廣州華陽教育集團,集團設立協同發展中心、課程研發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集團行政服務中心五大中心。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各成員校保留底色突出特色,培育優質新學校。
教育集團與高校聯手管理,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是海珠區成立的第5個基礎教育集團,其承擔的「實驗」意味特別濃厚:引進華東師範大學知名教授劉良華擔任集團總校長,試水教育集團與高校知名教育專家聯手管理教育集團的運作新模式。
十二年制教育集團。日前,天河區成立廣州中學教育集團和天河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這兩教育集團的特點均是一所知名中學作為龍頭學校,附近的中學和小學作為成員校。集團校有共同的育人目標,例如廣州中學教育集團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含人工智慧)為目標,天河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以培養外語、外交類創新人才為目標。在共同的目標下,構建小、初、高不同學段銜接課程。
專家:集團化不要盲目追求教師流動
事實上,對於教育集團,許多家長在關注的同時,更希望的是能夠通過各種資源共享,師資流動,來達到真正的均衡。然而在專家看來,師資的大規模流動,無論對於龍頭校,還是對於成員校來說,都不見得是100%的好事。華東師範大學知名教授、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良華認為,成立教育集團,首先對於相對薄弱的學校來說,名聲好聽了。
「如果家門口是相對薄弱校,家長可能會不甘心。一旦納入了名校的教育集團,各種資源可以共享了,對於家長來說肯定是利好消息。」劉良華說,解決了名聲的問題,下一步就得考慮如何有實效,讓相對薄弱的學校辦學水平真正提升,真正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在他看來,相比對教師流動寄予厚望,更有效的是管理改革和課程改革。
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理水平。以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為例,第一次集團行政會議,就討論確定了集團成員校的管理制度,並讓這些制度變成每一所學校的常規。管理團隊每月開一次行政會議,一方面進行管理制度、辦學理念的思考,另一方面以共同討論一本書、一部電影、一位教育教育家等方式,來探討教育理念、管理文化等課題。
第二個是課程的改革,教師們以學科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集體研課、集體討論,從而推進各個學科教育的進步。」一個學校就好比一棵樹,可以嫁接但不能無限嫁接,不能改變其生態。教育集團更多的應該是考慮資源的共享,以不傷筋動骨的方式實現教師流動。」劉良華說。他還表示,當集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資源共享足夠充分,足夠多的時候,教師流動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為了流動而流動,硬性規定教師流動的比例,效果反而不一定好。
知信小學同學在集團的藝術節上表演
華陽教育集團年會學術沙龍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曉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劉曉星 通訊員 高芸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