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但經歷過童年的成年人讀得懂孩子嗎?
由「非吼叫媽媽」俱樂部策劃、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成長1+1」原創親子共讀小說(6冊),也許能幫到你。
這是一套很特別的書,作者們筆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自己家的小孩。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焦慮,不僅是家長的難題,也是兒童教育專家的挑戰。從6名兒童文學家細膩的筆觸中,體味孩子的叛逆和成長,也感受父母的窘迫與變化,讓人不禁感嘆:教育不是說教,文學和故事的潛移默化更加有力。
體會家庭教育的親切感
■ 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它們朝向童年之「輕」
■ 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每個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上書房:這套叢書的作者既是父母,也是作家。作為叢書的主編,您能談談出版這套親子共讀小說是出於何種考慮嗎?
蕭萍(《女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作者):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面臨巨大的壓力。毫不誇張地說,有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家長就為他「倒計時」,距離小升初、中考、高考還有多少天……教育是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難題,家長和孩子相處、溝通和交流時,都遇到了什麼?有怎樣的想法?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們既是作家,也是普通的父母,可以寫一套親子共讀的小說,將這些以文學和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它們朝向童年之「輕」。卡爾維諾曾引用保羅·瓦萊裡的詩句———「應該像鳥兒那樣輕,而不是羽毛。」只是,這樣的輕究竟有多難?或許,朝夕相處的平淡讓父母們得以穿越生命之「重」。作者和自己的孩子同時奔跑在他們創造的現實與幻境中,和孩子之間有一種身體和心靈的互動,加強彼此的認同感,讓我們更加體會家庭教育的親切感。
上書房:作者正是有了家長這一身份,賦予了這套叢書更多的現實意義。6本親子叢書都有哪些視角和特點?
蕭萍:6部作品中,《成長是多麼不容易》是成稿最早的,它寫於上世紀90年代。這次出版,在原作基礎上做了超過1/4的修訂和刪改。作者張旻的作品不僅讓家長們領會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與生活和解,更重要的在於他提供了一類比較少見的少年形象,且在塑造這一形象的敘述中,滲透著一種兒童文學少有的反諷意味,這在兒童文學中比較少見。
《六年級的時間維度》關注了當下的校園霸凌、網絡中的暴力和性等敏感話題,顯示了作者簡艾身為母親的細膩入微的社會憂思。同樣歸為學院派的是談鳳霞的寫作,《守護天使》包含了許多社會性話題———關於流浪動物、失憶症老人和自閉症兒童,關於青春期女孩的升學壓力和成長困惑。每章節以小主人公日記的短詩形式結尾,有一種別致的形式感。
謝倩霓是特別擅長用白描手法寫作的作家,將生活中尋常小事寫得活色生香。她為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寫的系列故事擁有一眾粉絲,《親愛的小姐妹》是以另一種視角延續了精彩的家庭故事。她的育兒經是心夠大,眼界夠寬,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作品《女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是整套書創意的最初來源,也是我自己的寫作過程———一個寫了快10年、還在進行中的專欄文字的精選,同步孩子的成長與生活,也寫一位母親的焦慮和困惑。
星河的作品《炸進時間漩渦》,入選了2019年中國作協的重點扶持作品。像作者以往的作品一樣,對於時間的恢宏建構與想像性描摹,充滿了星河式的人文科幻與理想主義。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每個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少一些成人的偏見
■ 他們讀不懂童年,讀不懂那些空洞下的豐茂
■ 孩子最初的成長都始於一個美好、溫馨而穩定的家庭
上書房:這套叢書寫出了千萬個家庭相似的痛點,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可。大人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十分了解孩子的世界。
蕭萍: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只存在兩種人:要麼有趣,要麼無趣。同樣的,這個世界也只有兩類事情:好玩的和不好玩的。還記得《小王子》裡有一段孩子對成人的無情拷問———「我把我的傑作給大人看,問他們怕不怕。他們回答說,『帽子有什麼好怕的?』」可實際呢,孩子畫的不是帽子,而是正在消化蟒蛇的大象。這是孩子和成人的截然不同之處,也是無數大人會被孩子們無情淘汰和屏蔽的原因。因為他們讀不懂童年,讀不懂那些空洞下的豐茂。
比如,我的書裡寫到孩子在馬桶蓋上轉陀螺,因為上面的曲線最適合兩個陀螺碰撞,比陀螺盤還要好。在孩子眼中,沒有乾淨和不乾淨的概念,而成人的眼光卻不一樣。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教育和看待孩子的視角問題。所以,今天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妨從關注孩子們暗語般的口語現場開始,少一些成人的偏見。
張旻(《成長是多麼不容易》作者):書的兩個版本相隔20多年,我們所面臨的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在現實中似乎變得更令人擔憂。從孩子眼中和心靈中的感觸裡,折射的才是生命成長的狀態。好比自然界植物,在含苞待放的過程中,每一秒的放大可能都顯示出某種奇觀,但大人們一般看不到這些,只在乎開花的形態。
記得我在另一本書《中國父子》裡說過這樣的話:「中國的父母恐怕是世上最奇怪的家長,他們最疼孩子卻最不知欣賞孩子。」「慈愛變成了無原則、無節制的溺愛,嚴格變成了事無巨細的嘮叨、隨心所欲的訓斥和淺薄無知的嚇唬。」在父母和社會的眼中,有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他們的表現被認為符合主流價值觀。與此對應的是,另一些孩子則被「邊緣化」了,其實他們也應該擁有生機勃勃的人生內容。這恰恰是文學需著力表現的內容。
上書房:中國的父母也很矛盾,被社會標準裹挾著,不知如何做出平衡。
張旻:《成長是多麼不容易》的父親角色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內心始終有兩種聲音,有互為對立的兩種價值觀,他始終處於調和這種矛盾的狀態,在孩子面前塑造一個永遠正確的父親形象,甚至做出奇葩的事:某一天,忽然把平時給孩子買的課外書,包括全套《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等撕毀,以懲罰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自覺;幾天後,又以孩子「認錯態度端正」為由,將那些書再買回來。父親的這種表現通過一個10歲孩子的視角講述,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有反諷的意味。
蕭萍:其實,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或對立時,孩子的行為看似一種唱反調,但這也是發自他內心的批判性、挑戰權威的思維,我們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大人總說孩子不會有煩惱,其實並非如此,大人們要學會認同孩子們的獨立性和個體性。
也許在成人看來,一些並不嚴重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是天大的事情。孩子的情緒難免起伏波動,做智慧的父母,就要善於把握孩子的情緒,發現情緒的線索,順藤摸瓜,找出原因,和孩子多溝通交流,在情緒中把握教育的良機。我相信,孩子最初的成長都始於一個美好、溫馨而穩定的家庭。
用驚奇之心「雕刻」日常
■ 驚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發現的來源
■ 有些東西會留下來,不經意間就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灑下光點和痕跡
上書房:叢書中,不少作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是一位鍥而不捨的雕刻大師。在家庭教育中,大人們該如何順勢而為?
謝倩霓(《親愛的小姐妹》作者):一個生命所有的生長軌跡,都隱藏在平凡、瑣碎、庸碌的日常生活裡,它們都會成為形成孩子性格、心理走向和成就孩子未來的關鍵。我認為,驚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發現的來源,是每個人與世界更好地關聯的紐帶和動力,它也是一個讓孩子保持快樂、陽光、健康的內心密碼。當我成為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時,我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驚奇之心,去熱情地感知和擁抱世界。
我常把孩子帶到大自然去,讓她們感受春天的明麗、夏天的火熱、秋天的蕭瑟、冬天的嚴酷,聆聽鳥兒鳴叫、蟲兒呢喃,觀看日升日落、星辰滿天,這是我找到的孕育驚奇之心的第一把鑰匙。在孩子們眼裡,哪怕一粒沙、一顆小石子,都是神奇的,也會引發好奇和歡喜之心。這些內容雖然是作品裡的文學描寫,也是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作品中的植入。
星河(《炸進時間漩渦》作者):我的作品寫了數學的世界。孩子如果不喜歡數學,家長就有一個普遍認同:學數學是強壓,很艱深,又無趣。恰恰是家長的這種認知和暗示,讓孩子對數學沒了興趣,甚至心生畏懼。
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很有意義,比如我給孩子購買大量的貼紙書,按照一定規律粘貼,需要孩子動腦筋,這對女兒後來的數學思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孩子聊天時,我會解釋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除了數量關係,還有圖形、分類等,家長要做個有心人。
上書房:讀懂孩子,激發孩子,是每個家長應該做好的功課。
星河:是的,教育的意義恐怕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我所做的很多都在激發孩子的興趣———喜歡玩泥巴的孩子也許是未來的雕塑家,喜歡瞎嚷嚷的孩子說不定是一名待開發的歌手,喜歡胡塗亂抹的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女兒喜歡數字與圖形規律,我並沒有讓她朝著數學家的方向努力,只不過希望她在今後從事任何工作時具有邏輯思維。
謝倩霓:還可以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激發和培育孩子的驚奇之心,讓他們看到單調裡的復調、平凡裡的感動。我堅持每天自己買菜,周末時帶她們去菜場,看菜場裡豐富的物產、嘈雜沸騰的人氣;我堅持帶她們運動,我們一起打籃球、羽毛球、桌球,騎自行車、玩滑板車、溜冰、扔飛碟,體會跳躍騰挪、揮汗如雨的快意;我堅持每天接送她們上下學,第一時間傾聽她們來自校園的故事和心得,我們一起驚喜、嘆息,生氣、高興;我堅持每天晚飯後跟她們一起散步,觀察和餵食小區裡的流浪貓,關注路邊哪棵樹將要開花、結果……
我不知道這些場景和過程中的哪些東西會在孩子心裡打下烙印。但我能肯定,有些東西會留下來,就像陽光雨露一樣,不經意間就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灑下光點和痕跡。所以,我試圖用文學的方式將它們呈現給其他家長和孩子們共享。
無條件的愛才會「生根」
■ 中國式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們內在空間裡對精神情感、個體發展的感悟與追求
■ 愛,永遠都是孩子拔節生長所紮根的豐沃土壤
上書房:孩子慢慢長大,了解人生,一條切近的通道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庭、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父母用什麼來打通這條通道?
簡艾(《六年級的時間維度》作者):我們感嘆,現在的孩子真聰明,懂得挺多,也非常難管。中國傳統社會中,家長潛意識裡對孩子進行思想情感的控制和幹預,同時又對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有些驕縱和溺愛,中國式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們內在空間裡對精神情感、個體發展的感悟與追求。這些都成了我小說中的敘事背景。
我寫的是常態孩子與他們的成長。當下一些常態兒童在父母、社會環境的逼壓下,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兒童文學更應重視常態兒童的成長,只有他們身心健康,在未來才能成為向善、向真、向美的主流力量,形成良性的人際環境,對世界有著更良善的探索和追求。
談鳳霞(《守護天使》作者):我認為,愛,永遠都是孩子拔節生長所紮根的豐沃土壤。小說中,安安的爺爺奶奶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守到老;父母相互體諒,給了安安亟須的力量,使她懂得責任擔當。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孩子會獲得安全感、和諧感和幸福感。小說中的「媽媽」有我的影子,對於孩子成長的困惑與焦慮,常使我深受折磨,而等待、傾聽、理解、包容和祝福,是化解的良方。
上書房:愛,是最大的守護能量。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家長往往並不知道如何去愛孩子。
談鳳霞: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優秀,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出類拔萃的優秀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其「短」,要做的就是接受其「短」、助長其「長」。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是現實中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不是理想中完美無缺的「那一個」。
我的小說中,媽媽給安安讀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走進別人的生活,就要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禮物。」這也是特別打動我的一句話。要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禮物,需要同理心和行動力。同理心不是去迎合別人的感情,而是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是家長缺乏同理心或和孩子溝通不足而帶來的誤解。有了同理心,我們可以減少挑剔、抱怨、責怪、冷漠等負面言行,取而代之的是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體貼、撫慰、鼓勵和扶持等正向舉動。
因為純粹,所以強大。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這樣孩子心中才會有一股生了根的「愛的力量」。尤其當孩子學習陷入困境時,我們更要想想「無條件的愛」。我們要用適當的方式告訴孩子:孩子,我們不是因為你優秀才愛你,而是因為「你就是獨特而美好的你」而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