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你曾經歷童年,但長大成人的你,可讀得懂孩子?

2020-12-22 騰訊網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但經歷過童年的成年人讀得懂孩子嗎?

由「非吼叫媽媽」俱樂部策劃、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成長1+1」原創親子共讀小說(6冊),也許能幫到你。

這是一套很特別的書,作者們筆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自己家的小孩。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焦慮,不僅是家長的難題,也是兒童教育專家的挑戰。從6名兒童文學家細膩的筆觸中,體味孩子的叛逆和成長,也感受父母的窘迫與變化,讓人不禁感嘆:教育不是說教,文學和故事的潛移默化更加有力。

體會家庭教育的親切感

■ 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它們朝向童年之「輕」

■ 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每個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上書房:這套叢書的作者既是父母,也是作家。作為叢書的主編,您能談談出版這套親子共讀小說是出於何種考慮嗎?

萍(《女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作者):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面臨巨大的壓力。毫不誇張地說,有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家長就為他「倒計時」,距離小升初、中考、高考還有多少天……教育是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難題,家長和孩子相處、溝通和交流時,都遇到了什麼?有怎樣的想法?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們既是作家,也是普通的父母,可以寫一套親子共讀的小說,將這些以文學和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它們朝向童年之「輕」。卡爾維諾曾引用保羅·瓦萊裡的詩句———「應該像鳥兒那樣輕,而不是羽毛。」只是,這樣的輕究竟有多難?或許,朝夕相處的平淡讓父母們得以穿越生命之「重」。作者和自己的孩子同時奔跑在他們創造的現實與幻境中,和孩子之間有一種身體和心靈的互動,加強彼此的認同感,讓我們更加體會家庭教育的親切感。

上書房:作者正是有了家長這一身份,賦予了這套叢書更多的現實意義。6本親子叢書都有哪些視角和特點?

蕭萍:6部作品中,《成長是多麼不容易》是成稿最早的,它寫於上世紀90年代。這次出版,在原作基礎上做了超過1/4的修訂和刪改。作者張旻的作品不僅讓家長們領會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與生活和解,更重要的在於他提供了一類比較少見的少年形象,且在塑造這一形象的敘述中,滲透著一種兒童文學少有的反諷意味,這在兒童文學中比較少見。

《六年級的時間維度》關注了當下的校園霸凌、網絡中的暴力和性等敏感話題,顯示了作者簡艾身為母親的細膩入微的社會憂思。同樣歸為學院派的是談鳳霞的寫作,《守護天使》包含了許多社會性話題———關於流浪動物、失憶症老人和自閉症兒童,關於青春期女孩的升學壓力和成長困惑。每章節以小主人公日記的短詩形式結尾,有一種別致的形式感。

謝倩霓是特別擅長用白描手法寫作的作家,將生活中尋常小事寫得活色生香。她為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寫的系列故事擁有一眾粉絲,《親愛的小姐妹》是以另一種視角延續了精彩的家庭故事。她的育兒經是心夠大,眼界夠寬,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作品《女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是整套書創意的最初來源,也是我自己的寫作過程———一個寫了快10年、還在進行中的專欄文字的精選,同步孩子的成長與生活,也寫一位母親的焦慮和困惑。

星河的作品《炸進時間漩渦》,入選了2019年中國作協的重點扶持作品。像作者以往的作品一樣,對於時間的恢宏建構與想像性描摹,充滿了星河式的人文科幻與理想主義。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每個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少一些成人的偏見

■ 他們讀不懂童年,讀不懂那些空洞下的豐茂

■ 孩子最初的成長都始於一個美好、溫馨而穩定的家庭

上書房:這套叢書寫出了千萬個家庭相似的痛點,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可。大人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十分了解孩子的世界。

蕭萍: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只存在兩種人:要麼有趣,要麼無趣。同樣的,這個世界也只有兩類事情:好玩的和不好玩的。還記得《小王子》裡有一段孩子對成人的無情拷問———「我把我的傑作給大人看,問他們怕不怕。他們回答說,『帽子有什麼好怕的?』」可實際呢,孩子畫的不是帽子,而是正在消化蟒蛇的大象。這是孩子和成人的截然不同之處,也是無數大人會被孩子們無情淘汰和屏蔽的原因。因為他們讀不懂童年,讀不懂那些空洞下的豐茂。

比如,我的書裡寫到孩子在馬桶蓋上轉陀螺,因為上面的曲線最適合兩個陀螺碰撞,比陀螺盤還要好。在孩子眼中,沒有乾淨和不乾淨的概念,而成人的眼光卻不一樣。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教育和看待孩子的視角問題。所以,今天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妨從關注孩子們暗語般的口語現場開始,少一些成人的偏見。

張旻(《成長是多麼不容易》作者):書的兩個版本相隔20多年,我們所面臨的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在現實中似乎變得更令人擔憂。從孩子眼中和心靈中的感觸裡,折射的才是生命成長的狀態。好比自然界植物,在含苞待放的過程中,每一秒的放大可能都顯示出某種奇觀,但大人們一般看不到這些,只在乎開花的形態。

記得我在另一本書《中國父子》裡說過這樣的話:「中國的父母恐怕是世上最奇怪的家長,他們最疼孩子卻最不知欣賞孩子。」「慈愛變成了無原則、無節制的溺愛,嚴格變成了事無巨細的嘮叨、隨心所欲的訓斥和淺薄無知的嚇唬。」在父母和社會的眼中,有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他們的表現被認為符合主流價值觀。與此對應的是,另一些孩子則被「邊緣化」了,其實他們也應該擁有生機勃勃的人生內容。這恰恰是文學需著力表現的內容。

上書房:中國的父母也很矛盾,被社會標準裹挾著,不知如何做出平衡。

張旻:《成長是多麼不容易》的父親角色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內心始終有兩種聲音,有互為對立的兩種價值觀,他始終處於調和這種矛盾的狀態,在孩子面前塑造一個永遠正確的父親形象,甚至做出奇葩的事:某一天,忽然把平時給孩子買的課外書,包括全套《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等撕毀,以懲罰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自覺;幾天後,又以孩子「認錯態度端正」為由,將那些書再買回來。父親的這種表現通過一個10歲孩子的視角講述,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有反諷的意味。

蕭萍:其實,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或對立時,孩子的行為看似一種唱反調,但這也是發自他內心的批判性、挑戰權威的思維,我們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大人總說孩子不會有煩惱,其實並非如此,大人們要學會認同孩子們的獨立性和個體性。

也許在成人看來,一些並不嚴重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是天大的事情。孩子的情緒難免起伏波動,做智慧的父母,就要善於把握孩子的情緒,發現情緒的線索,順藤摸瓜,找出原因,和孩子多溝通交流,在情緒中把握教育的良機。我相信,孩子最初的成長都始於一個美好、溫馨而穩定的家庭。

用驚奇之心「雕刻」日常

■ 驚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發現的來源

■ 有些東西會留下來,不經意間就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灑下光點和痕跡

上書房:叢書中,不少作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是一位鍥而不捨的雕刻大師。在家庭教育中,大人們該如何順勢而為?

謝倩霓(《親愛的小姐妹》作者):一個生命所有的生長軌跡,都隱藏在平凡、瑣碎、庸碌的日常生活裡,它們都會成為形成孩子性格、心理走向和成就孩子未來的關鍵。我認為,驚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發現的來源,是每個人與世界更好地關聯的紐帶和動力,它也是一個讓孩子保持快樂、陽光、健康的內心密碼。當我成為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時,我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驚奇之心,去熱情地感知和擁抱世界。

我常把孩子帶到大自然去,讓她們感受春天的明麗、夏天的火熱、秋天的蕭瑟、冬天的嚴酷,聆聽鳥兒鳴叫、蟲兒呢喃,觀看日升日落、星辰滿天,這是我找到的孕育驚奇之心的第一把鑰匙。在孩子們眼裡,哪怕一粒沙、一顆小石子,都是神奇的,也會引發好奇和歡喜之心。這些內容雖然是作品裡的文學描寫,也是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作品中的植入。

星河(《炸進時間漩渦》作者):我的作品寫了數學的世界。孩子如果不喜歡數學,家長就有一個普遍認同:學數學是強壓,很艱深,又無趣。恰恰是家長的這種認知和暗示,讓孩子對數學沒了興趣,甚至心生畏懼。

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很有意義,比如我給孩子購買大量的貼紙書,按照一定規律粘貼,需要孩子動腦筋,這對女兒後來的數學思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孩子聊天時,我會解釋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除了數量關係,還有圖形、分類等,家長要做個有心人。

上書房:讀懂孩子,激發孩子,是每個家長應該做好的功課。

星河:是的,教育的意義恐怕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我所做的很多都在激發孩子的興趣———喜歡玩泥巴的孩子也許是未來的雕塑家,喜歡瞎嚷嚷的孩子說不定是一名待開發的歌手,喜歡胡塗亂抹的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女兒喜歡數字與圖形規律,我並沒有讓她朝著數學家的方向努力,只不過希望她在今後從事任何工作時具有邏輯思維。

謝倩霓:還可以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激發和培育孩子的驚奇之心,讓他們看到單調裡的復調、平凡裡的感動。我堅持每天自己買菜,周末時帶她們去菜場,看菜場裡豐富的物產、嘈雜沸騰的人氣;我堅持帶她們運動,我們一起打籃球、羽毛球、桌球,騎自行車、玩滑板車、溜冰、扔飛碟,體會跳躍騰挪、揮汗如雨的快意;我堅持每天接送她們上下學,第一時間傾聽她們來自校園的故事和心得,我們一起驚喜、嘆息,生氣、高興;我堅持每天晚飯後跟她們一起散步,觀察和餵食小區裡的流浪貓,關注路邊哪棵樹將要開花、結果……

我不知道這些場景和過程中的哪些東西會在孩子心裡打下烙印。但我能肯定,有些東西會留下來,就像陽光雨露一樣,不經意間就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灑下光點和痕跡。所以,我試圖用文學的方式將它們呈現給其他家長和孩子們共享。

無條件的愛才會「生根」

■ 中國式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們內在空間裡對精神情感、個體發展的感悟與追求

■ 愛,永遠都是孩子拔節生長所紮根的豐沃土壤

上書房:孩子慢慢長大,了解人生,一條切近的通道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庭、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父母用什麼來打通這條通道?

簡艾(《六年級的時間維度》作者):我們感嘆,現在的孩子真聰明,懂得挺多,也非常難管。中國傳統社會中,家長潛意識裡對孩子進行思想情感的控制和幹預,同時又對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有些驕縱和溺愛,中國式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們內在空間裡對精神情感、個體發展的感悟與追求。這些都成了我小說中的敘事背景。

我寫的是常態孩子與他們的成長。當下一些常態兒童在父母、社會環境的逼壓下,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兒童文學更應重視常態兒童的成長,只有他們身心健康,在未來才能成為向善、向真、向美的主流力量,形成良性的人際環境,對世界有著更良善的探索和追求。

談鳳霞(《守護天使》作者):我認為,愛,永遠都是孩子拔節生長所紮根的豐沃土壤。小說中,安安的爺爺奶奶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守到老;父母相互體諒,給了安安亟須的力量,使她懂得責任擔當。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孩子會獲得安全感、和諧感和幸福感。小說中的「媽媽」有我的影子,對於孩子成長的困惑與焦慮,常使我深受折磨,而等待、傾聽、理解、包容和祝福,是化解的良方。

上書房:愛,是最大的守護能量。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家長往往並不知道如何去愛孩子。

談鳳霞: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優秀,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出類拔萃的優秀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其「短」,要做的就是接受其「短」、助長其「長」。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是現實中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不是理想中完美無缺的「那一個」。

我的小說中,媽媽給安安讀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走進別人的生活,就要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禮物。」這也是特別打動我的一句話。要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禮物,需要同理心和行動力。同理心不是去迎合別人的感情,而是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是家長缺乏同理心或和孩子溝通不足而帶來的誤解。有了同理心,我們可以減少挑剔、抱怨、責怪、冷漠等負面言行,取而代之的是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體貼、撫慰、鼓勵和扶持等正向舉動。

因為純粹,所以強大。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這樣孩子心中才會有一股生了根的「愛的力量」。尤其當孩子學習陷入困境時,我們更要想想「無條件的愛」。我們要用適當的方式告訴孩子:孩子,我們不是因為你優秀才愛你,而是因為「你就是獨特而美好的你」而愛你。

相關焦點

  • 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有多大?等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知道了!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能吃飽穿暖了,知道享受生活了,知道考慮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了,才對教育,對親子教育,更加重視起來。以前生個孩子,是為了傳宗借代,有個男丁就好,活著就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並不重視,屬於「廣撒網多斂魚」的思路,反正生的孩子多,總有個別會成才,只有有一個半個能成才,對父母來說,也就足夠了。
  • 六一童年讀的哪本書,讓你至今念念不忘?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我們在童年時期經歷的事、接觸的人和讀過的書,往往會給以後的人生打上深深的烙印。
  • 人云亦云,是可恥的&童年是誰的童年
    》難啃,但我們都曾擁有過童年。所以,面對這個學生,我很期待他的小腦袋裡還裝著什麼不同尋常的想法,我想保護他「敢於發聲」的個性,畢竟敢想敢做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擁有的勇氣。童年時期的孩童因為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性,讓他們並不具有更多地發言權,可我們往往會忽略,發言權被剝奪將直接導致了其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我們總是聽到家長會這樣抱怨:「我們家孩子沒什麼理想,什麼也不感興趣。」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 再加上父母苛刻犀利的話語,讓小雅一直很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童年的經歷讓她的內心缺乏安全感,才會明明內心是希望獲得愛的,但是行為表達上卻因為害怕求而不得而表現出拒絕。 雖然童年的經歷已經過去了許久,但是小雅無法釋懷,也無法和自己和解,可以肯定的是,父母是疼愛小雅的,但是錯就錯在他們用錯了方式。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家庭氛圍融洽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獲得那些美好的性格特質,比如說自信、樂觀、善良、有愛等等。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
  • 鍾南山自曝撒謊經歷:讀不懂孩子的謊言,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他的耐心一點點被磨滅,詢問的語氣不斷加重,表情也越來越嚴肅,可得到的回覆依然是「吃早飯」。忍無可忍的陳小春瞬間爆發,一旁的Jasper直接被嚇哭了。陳小春說:「你5歲就已經撒謊了,那10歲怎麼辦?」朋友表示很崩潰,孩子怎麼就不聽教呢?李松蔚老師說:「每一句謊言的背後,都有他的訴求,謊言是假的,但訴求是真的。」「你的教育,她聽見了,她想表達的聲音,你聽見了嗎?你了解過她為什麼撒謊嗎?」回家後,朋友敞開心扉,心平氣和地問女兒,「你明明沒刷牙,為什麼要撒謊」?
  • 從自身經歷看,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的?
    孩子的童年過得怎樣,或被父母或身邊的人怎麼對待,可能會決定一生的命運。孩子的童年今天和先生討論了下童年的經歷當婆婆說我家先生很大還在餵飯,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帶我孩子的時候,那麼大了還餵飯。他還告訴我他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一件事,具體什麼事他忘記了,還說要問問媽媽再做決定。他旁邊一個大哥就說,這個事還要問你媽呀?自己決定就可以了。現在的先生,跟父母沒什麼親密感。
  •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
    尤其難忘父親開創的「小狗追車狂跑式鍛鍊法」,我們姐弟三個都在父親任職的中學讀書,父親通常騎車需要半個小時的路程,剛讀初中時父親就在前面騎車讓我在後面跟著跑,擱現在大街上能看到的只有小狗跟著主人的自行車狂跑。最初我跑的時候也覺得又累又不自在,可因為父親嚴格,慢慢跑著跑著也就習慣了。再後來我讀附中初期學校獲得的體育獎盃上都刻有我的名字,這無不歸功於父親和家人的愛護。」
  • 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你給孩子讀什麼童話,孩子童年的底色就什麼樣
    就這樣一口氣讀了好幾本童話,真是大喜過望。接下來的幾天,每天都要纏著媽媽給他讀幾本童話,有時候也會自己主動翻閱,尤其喜歡《虎姑婆》的故事,看得出他有多麼喜愛。陪著二寶讀童話,看著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故事,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讀著讀著也發現了孩子之所以會喜歡的秘密。
  • 面對負面的童年經驗 你可以做個自我治癒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保護每個孩子健康安全長大,即是保障國家的繁榮前景,沒有人會否定這樣的理念。但無法享有充分保護的孩子,童年經歷對日後有何影響?生命早期的苦難,到底是磨練心智的歷程?還是一生不幸的開端?國家若坐視兒童不幸處境,未來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 童年的不良經歷,足以毀掉一個人
    看到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而童年經歷對於人的一生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童年所經歷的照顧、愛、教育、突發事件等等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只是有些是直白的,有些是隱藏著的。
  • 【人格心理學】童年經歷對你的人生有影響嗎?
    在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經常強調一個詞,叫做童年早期經驗。就是在人很小的時候的經歷。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童年的時候的一些經歷,雖然你可能記得不清甚至忘記了,但是它們仍然在你的潛意識裡發揮作用,影響甚至決定你的一生
  • 鍾南山:一位童年沒被打罵過的孩子
    最近就看了一段關於鍾南山先生的童年經歷:鍾南山院士,曾在接受《大家》欄目採訪時說到一件事情後來,這件事被父母發現,他以為大難臨頭,非常害怕,但是沒想到,父親並沒有打罵鍾他,而是問他:「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你做得對不對?」然而這種深刻而嚴肅的談話,讓他如芒在背,並且認真的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從此把說實話、辦實事銘記在心。當年非典時期,也是鍾南山院士說實話、做實事,第一個提出了非典還沒有得到控制,最多算是遏制。
  • 家長們,您真的認為愛孩子就是懂孩子嗎?
    你是否曾經靜下心來仔細思索過一個問題:愛孩子的前提是什麼?愛孩子的前提是懂孩子,那你真的懂孩子們嗎?孩子會向你敞開他的心扉嗎?孩子會向你訴說他的內心漣漪嗎?如果你不曾有過和孩子暢談的經歷,那何不靜下心來讀讀書,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懂孩子呢?而這個需要成人來懂的階段你是否把握住或者又錯過了呢?
  • 如果你的孩子在7歲前,有過這些經歷,那麼將來會活得很體面
    導讀:如果你的孩子在7歲前,有過這些經歷,那麼將來會活得很體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你的孩子在7歲前,有過這些經歷,那麼將來會活得很體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人生常常是童年經歷的翻版
    曾有心理學家調查了幾十年,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一個人成年後他所經歷的生活,常常都是自己童年生活的翻版。
  • 四川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名師薦書,與你共讀 | 楊鑫:讀無為而為之書...
    但事實並非如此,那些經歷時間考驗的好書永遠存在。培根曾說過:「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當伊能靜曾經的歌聲飄入耳際,可曾勾起你的青春記憶
    ,是否可以選擇一次無悔的夢十九歲的最後一天,陽光似乎也被帶走…」當熟悉的旋律、甜美的歌聲再次響起,你可曾還記得這首伊能靜演唱的《十九歲的最後一天》?卡帶《十九歲的最後一天》當這首歌再次飄入你的耳際,你是否能依稀看到一個青春的美少女唱著甜美的歌聲,蹦蹦跳跳向你走來,走向你青春記憶或童年回憶…
  • 心理測試:你的童年經歷給現在的自己造成怎樣影響?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童年的時光都是非常珍貴的,不過也有讓自己煩惱的地方,這些不好的回憶肯定給你之後的生活帶來或多或少的煩惱。那麼你的童年有多幸福,在後來影響了你多少呢?看看這個心理測試吧。你的父母認為在未來你需要自力更生,所以你是在充滿了許多規則之中成長起來的,你能夠獲得的需求父母只能夠滿足一半,甚至一半都沒有。他們更希望你能夠有著自控能力和同情心。所以童年裡你的玩具數量很少但是你很喜歡,而且到現在還有所珍藏。從童年開始你就學會克制,不隨便向外表達感情想法,對待事物嚴肅認真。
  • 12歲大學畢業,父母請你還給孩子被加速的童年
    不知道提起童年作為父母想到的是什麼,但是提到如今孩子的童年一定有手機、平板、網際網路以及...補習班。現今的父母都知道教育在孩子人生意義中的重要性,對教育的熱情以及投資看課外補習班的火爆程度可窺見一斑。這些也可以還出父母對教育的焦慮,還有家長之間的互相攀比,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