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幸福課的理論基礎,學習即生活,物理即生活,格物致知窮究物理,創設臨在當下的物理情景。
關鍵詞:幸福 心流 活在當下
首先回顧一下幸福課的前世今生。
幸福心理學是在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研究治療神經症(主要是抑鬱症)時設計的一個實驗開始的。這個實驗就是有名的"習得性無助"的狗的實驗(具體實驗情況可以網上找到,這裡不再贅述。)實驗的結果令人意想不到,抑鬱症患者外在表現與狗的習得性無助的表現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從而有人就把抑鬱症與習得性無助聯繫起來。認為抑鬱症就是習得性無助(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心理學家大部分人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
但是通過這一實驗讓人們看到了抑鬱症治癒的希望。因為習得性無助是在狗遇到生存困境無論做出什麼努力都無法擺脫困境的情況下產生的,其產生機制與人罹患抑鬱症的客觀環境十分相似(人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而又無法擺脫時的困境)。為此馬丁.塞裡格曼就結合認知心理學的ABC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認知、C代表情緒。情緒由B激發與A無關)提出了習得性自助的理論。
習得性自助理論(以感恩、三件好事記錄、與負性自動化思維辯論等)與認知心理學結合進一步發展出了改變思維模式的幸福心理學方法。為此馬丁.塞裡格曼出版了巜幸福的方法》等近二十本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從上世紀的六十年代積極心理學在西方大力發展。引起轟動效應的事件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本.哈沙爾所開的課程《哈佛幸福課》。這一課程的視頻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遍及全球。
為此,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裡格曼才為外人所知。
其次,要給幸福一個定義。很多人認為快樂就是幸福,這個提法是有錯誤的。快樂原則是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提出的。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實際上這把人等同於動物。所以快樂原則已逐漸被心理學家放棄。因為哈佛大學教授所著巜忠誠的哲學》中提出人僅僅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可致快樂的生活條件後並不幸福,甚至有人還會自殺。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最著名的一句名言就是人生是一團欲望,不滿足時痛苦,滿足後無聊(這與佛教何其相似)。今天大中小學生雖然生活條件優越甚至也沒太大壓力但並不快樂。更感覺不到幸福,甚至罹患"空心病(人生無意義感無價值感即類似於抑鬱症的感受)"。
那麼什麼是幸福呢?馬丁在巜幸福的方法》一書中提到當人處在一種"心流"狀態下才能稱為幸福。用禪宗的說法就是"活在當下"。但還是有微小區別的:活在當下是體察和感覺,即佛教中的彼岸或者基督教中的天堂。心流是專注於一件事情,心無旁騖!(類似於庖丁解牛的狀態)。
那麼在物理課程中如何才能讓學生浸潤在幸福當中呢?
根據杜威的理論學習即生活!同樣,物理即生活。如果由這個理念做指導就可以讓學生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中體驗到幸福。
一、物理即生活
把物理課與生活聯繫起來,可以帶學生參觀實地考察,也可以把生活場景、物理場景製作成視頻或其他可視性如圖片、教具、實驗等甚至可以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讓學生帶上頭盔體驗虛擬場景從而進入生活狀態。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當然我們現在更常用的是PPT或者視頻及實驗。這些也具有一定的帶入感,也能接間體驗到生活場景中的感受,當然如果加上冥想和正念就更好了。
二、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熱情
任何事情要做好必須要有熱情及好奇心。好奇心是產生興趣愛好的前提,一旦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就出現厭學和怠惰。
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強化理論和條件反射理論提高學生對物理課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講直線運動一章時經常可以提到各種車輛的運動,在教學中穿插一些賽車、無人駕駛汽車,高鐵進站出站的圖片或視頻如果是新疆班可以加進火車,風力發電機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視頻及圖片通過老師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或者調動學生講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創設良好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使學生有儘量多的時間處於心流狀態(幸福狀態)而實現正強化。
當然老師在課堂上本身就是一種心流狀態。老師的狀態往往感染著學生,所以老師上課的熱情會傳染給學生。因此要讓學生有熱情,老師對所教的內容要有更大熱情。
三、打通科學與人文的聯繫,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標對物理課程的要求是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和核心素養。
其實這三個方面是有密切聯繫的,建立物理觀念就是提升科學素養。物理概念都是由漢語表達的,如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很多概念就可以望文生意。比如"物理"這個名詞解釋就是格物致知,窮究物理。
人類知識都是通過格物而來。物理實驗,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就是格物。從而發現自然規律。無論物理學、哲學及其它社會科學都是格物的結果,只是方式和對象不同而已。
從古代的巜天演論》到現代西方的量子力學都是觀察和思考的結果。
物理學和心理學中都有"理",本身具有共通性。比如講力學中的物體平衡觀念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心理平衡。平衡是大道,就像簡諧運動中的振子或單擺中的擺球一樣總是在設法回到原點以達到平衡狀態,但是不平衡是存在的常態也是振動本身,一旦平衡了運動就停了下來。這顯然是不符會自然規律的,自然規律就是萬物都在運動,所以不平衡是自然的存在形式,追求平衡才是自然的動力。
對人來講,心理不平衡是常態,一旦平衡那就是寂滅。中美貿易不平衡有順差,逆差。追求貿易平衡是兩國努力解決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客觀距離、心理距離與分子在不同狀態下距離的關係的類比,物體慣性與人類惰性之間的類比,電場中勢的觀念和社會上勢的觀念的類比等等。也許有一天科學會證明意識也是一種物質,心理是某種物質。
和平是武力對抗的平衡……
總之,物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物理研究的範圍是從無窮小的量子到無窮大的宇宙,無所不包。從對量子理論的研究很可能精神現象也是一種物質,冥冥中感覺到宇宙本身就是有意識的,用佛教理論來看自然界似乎是人心的投射。自然界的意識與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四、課堂上感當下所悟、覺當下所察
物理課重在覺悟,老師的啟發、情景的創設、語言的誘導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悟科學之理。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和覺察,在全神貫注的狀態下本身就是一種心流(幸福)的體驗。
一個人臨在當下時就是禪宗的坐忘狀態:只有感覺沒有自我,觀自己所見,覺自己所察。這種狀態就是幸福生活的狀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
當然上面所講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課堂,而真實的情況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把課堂當成道場來修行,但是我們可以力求做到讓學生心無雜念,專心治學。
總之,幸福是一種心靈層面上的感受,只有老師與學生的靈魂處在同一頻率時才能相互感知,互相影響。所以和諧的師生關係,每個人感同身受的課堂體驗才能讓同一課堂的師生同頻共振從而達到心有靈犀和惺惺相惜的感覺和體驗。
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老師借鑑瑜伽課程的教學方法,結合自身的特點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將積極心理學和幸福課的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像傳教士一樣的虔誠於自己的信仰。求真務實,達到靈魂影響靈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