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2020-12-22 歷史研習社

作者:營三千

有哪個帝王不想當個革除弊政的改革家?就算明朝貪玩沒個正經的正德皇帝也想過正兒八經搞搞改革。

正德七年十一月,對於大明帝國而言,歲月並不靜好,因為蒙古鐵騎依然在威脅著京師。

為了打理父皇留下來的爛攤子,現任皇帝朱厚照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派太監去問問內閣的意見。沒想到,一向溫文爾雅的和事佬內閣首輔李東陽這回反應卻異常激烈,死活不肯奉詔,直接把正德皇帝的命令頂了回去,並且告訴傳話的太監:「我今日如果曲意逢迎皇上,日後即有後患,百死何贖!」

李東陽深知,一根筷子一折就斷,一把筷子卻是很難折斷的。於是他發動六部、科道官等文官集體反對,一時之間,搞得正德皇帝很下不來臺。

這條激起強大反對聲浪的旨意,就是「京邊官軍兌調操習」。這八個字解釋起來很簡單:把京軍的官軍調到邊關,再把邊軍調到京城。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京軍下基層鍛鍊,基層軍隊上調京城充實隊伍。

皇帝老人家的這個想法好不好?

一、戰五渣的京軍

顧名思義,京軍就是京城的軍隊,邊軍就是邊關如宣府、大同等地的軍隊,二者向來各安其位。上一次讓邊軍進京,已經是近一百年前的事了;而讓邊軍和京軍定期換防,在明朝更是前所未有。

後世的文人評價說:「祖宗時,未有調邊兵入內地者」。

換言之,正德皇帝這麼幹,完全是不把祖宗的規矩放在眼裡。

朱厚照為啥要大費周章地推動這一舉措?主要還是因為正德朝京營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了。

曾經的京營,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最精銳、最驍勇的部隊,當年明成祖朱棣屢次北徵,率領的可都是京營的人馬。但自宣德朝之後,京營的戰鬥力便江河日下,早不復當年之勇。後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御駕親徵,兵敗被俘,從徵的京營幾乎全軍覆沒,這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京營,早沒有當年的精氣神。

到弘治年間,承平日久,沒有戰爭的錘鍊,京營已相當孱弱,無論兵士還是將領,都瀰漫著頹靡之氣。弘治十三年,弘治皇帝滿懷期待地派遣平江伯陳銳操練京營兵馬,主動出擊,抵禦蒙古侵襲,可陳銳聽說敵人火篩「赤面頎偉,驍勇善戰」,畏懼不前,不敢承擔重任。

臨行之時,弘治親自將軍印賜給他,他竟當著皇帝的面跌了一跤,把軍印直接摔在地上。

不敢上也得上,陳銳並非將才,趕鴨子上架,自然幹不好。剛開始他不敢主動出擊,龜縮不出,還忽悠弘治,說這叫做「堅壁清野」。時間長了,弘治皇帝漸漸失望,眼見並無成效,只得把他撤了回來。

對於這種局面,弘治皇帝自己也很焦慮,弘治十七年的一次召對中,他問李東陽和劉大夏,為什麼當年老祖宗朱棣,能夠親率京營,北徵蒙古,現在卻不行了呢?

劉大夏只好說了大實話:「太宗之時何時也?!有糧有草,有兵有馬,又有好將官!今糧草缺乏,軍馬疲弊,將官鮮得其人,軍士玩於法令……」

總之一句話,皇上,時代變了。

更直接的話,劉大夏和李東陽不敢說,其實,京營戰鬥力之下降,不能光怪祖宗,弘治皇帝自己也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弘治六年,京城裡有幾場大工程要忙,首先是去年弘治皇帝的妹妹仙遊公主去世,她的墳還沒修好,緊接著是修弘治皇帝的老丈人,也就是張皇后親爹的墳,再加上玄武門以及護城河的修繕,這麼多事,人手不足,弘治皇帝便下令,讓京營的官軍去幹活。兵部尚書覺得不妥,極力反對,但弘治不僅不聽,還命令這幾項工程都要加快進度,早點完成。

之後,弘治屢次從京營中調撥人馬,修宮殿、蓋房子,每次都是萬餘人應役,搞的京營疲於奔命。兵部尚書馬文升再次上疏,說如今「民困於徵求,軍困於工役」,應該停一停了,那麼弘治皇帝什麼反應呢?「嘉納之」,那意思就是,你講的很有道理,但下次再說吧。

在這樣沉重的勞役負擔下,指望本來就久疏戰陣的京營一面搞土木,一面還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豈不是天方夜譚?

所以,當弘治十七年,蒙古鐵騎再次犯邊時,弘治皇帝面對的,就是一個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二、正德皇帝的改革方略

一年後,弘治皇帝去世,這個爛攤子丟給了他的兒子,出了名的「頑童天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特別熱心軍事,他看著皇城腳下無能的京軍,越看越不順眼。

事實再次證明了京軍戰鬥力的低下,正德五年,劉六、劉七農民起義在河北爆發,規模迅速壯大,直逼京師,而京軍卻一觸即潰,屢戰屢敗,最後,不得不從宣府、大同、遼東等邊防前線,調來久經沙場的邊軍兵馬,才撲滅了這場起義。

京軍磨了半天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邊軍一來就搞定了,二者戰鬥力的鮮明對比,讓正德印象深刻。於是,他一拍腦袋,想出了主意:京軍與邊軍對調操練,參與調換的將士,每人賞銀一兩。

他的思路很直接:京營的戰鬥力差,是因為練得少,那就把京營送到邊關去,在邊關實戰演練,等練好了再回來。同時,把一部分戰鬥力較強的邊軍調到京城,讓孱弱的京營見識見識,仗該怎麼打。

然而,對於這種完全將「祖宗成法」置之度外的行為,正德皇帝一開始心裡也有點發怵。他恐怕內閣老臣們不答應,先讓太監去探探內閣的口風,首輔李東陽果然堅決反對,並上疏皇帝,一口氣列出了十條反對理由。

李東陽明白,正德皇帝向來標新立異,跟他掰扯祖宗成法是沒用的。所以在奏疏中,他並未糾纏於「舊制」,而是從可執行性方面,指出了對調操練的種種問題。

他認為,以邊軍的人數,防禦蒙古本來就捉襟見肘,再抽調邊軍進京,會使得邊防守備空虛。另一方面,京營長途出動,有擾民之嫌。最要緊的是,這樣距離遠、規模大的換防,靡費軍餉,加重了財政負擔,明朝未必能拿得出這麼大一筆開支。

這幾個理由,講得條分縷析,頭頭是道。但朱厚照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只要他想做,你怎麼反對都無濟於事。幾個月後,李東陽半是被迫、半是自願地致仕退休,回家休養,而朱厚照則繞過不聽話的內閣,通過「內旨」,直接下達了調換命令。

事情的發展並不順利,換防開始後,遼東、宣府、大同、延綏這四大重鎮的邊軍來到京城,號稱外四家,規模高達數萬人。因為是「奉旨輪換」,他們在京城作威作福,有恃無恐,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而京營的人馬到了邊關,天高皇帝遠,更加沒人管,戰鬥力也沒怎麼進步。原本的一箭雙鵰之計,卻兩頭都沒落到好。

李東陽的擔憂是對的,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嚴謹的制度設計和實施執行,而正德皇帝及其親信,是沒有能力把這麼大規模的事情辦好的。管理不善,反而給某些人提供了新的從中牟利的空間。

可是,「變」未必好,「不變」卻必然更糟,京軍的戰鬥力差,是動搖明朝基石的大問題,如果再不解決,只會貽害更深。而以李東陽為代表的大臣們,看出了對調操練的弊病,卻並沒有提出更切合實際的方針,如何能指望正德回心轉意呢。

三、越改越亂,不如不改

這就是明朝最大的危機,人人都知道體制有問題,需要改革。但就算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下決心改變體制,再好的政策落到下面都會荒腔走板,變成了一些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

越改越亂,越改越麻煩,於是人人心中咒罵體制不行,卻沒有人敢打破僵局。就連李東陽這樣的內閣首輔,學富五車,也提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案,只能消極的反對皇帝的改革措施。

這麼玩,遲早得玩完。

隨著正德皇帝去世,對調操練也沒了下文,京營的戰鬥力並沒有實際上的改善,而吃空餉、虛報人數的現象愈發嚴重。三十年後,嘉靖朝庚戌之變,俺答從古北口一路長驅直入,駐軍通州,包圍了京師。

十幾天中,京軍從頭到尾不敢出戰,眼睜睜看著俺答在京城周圍大肆擄掠後揚長而去。嘉靖皇帝曾經致力於掃除正德留下的「弊政」,但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恢復正德的安排,頂著沉重的財政負擔,讓邊軍進京入衛。

終明一朝,京軍的的戰鬥力再無起色,京營之孱弱,終於使明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促成了滿洲的鐵騎完成了「蛇吞象」的驚天逆襲。

參考資料:

1.明正嘉年間邊軍內調研究,劉志剛,山西師範大學

2.明代前中期京軍役佔問題研究,王寶全,黑龍江大學

3.堅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4.明實錄

5.李東陽集,嶽麓書社,1985年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的正反面:宸濠之亂,「叛臣」「昏君」與「聖人」的對決
    正德年間的「宸濠之亂」,表現了大明王朝的正反兩面,也為大明王朝的國運走勢埋下伏筆。明初藩王分封圖一、寧王與皇帝的世仇大明王朝的第一代寧王叫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位兒子,在洪武皇帝大肆分封諸王時,被冊封到了大寧(今唐山市喜峰口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大明王朝1566》與歷史史實相去甚遠。無論是與劉和平之前的《雍正王朝》對比,還是和張黎之後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對比,或是與日後的《北平無戰事》比起來,《大明王朝1566》對於觀眾都是一次更大的挑戰。
  • 大明王朝1566——如何深入看懂(核心人物解析)
    1566#《大明王朝1566》其實是一部非常少見的好作品。《大明王朝1566》本身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個統治階級在某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但是因為多數人處於山腳下,要想深入理解理解山頂的風景,理論上說也不是不行,只是要求比較高,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就比較難比較抽象了。因此,有不少人和我討論《大明王朝1566》時,表示沒完全看懂。
  • 就是因為痔瘡的存在,大明王朝徹底失去了起死回生的機會
    這個時候橫空出世了一位一代名臣,他就是首輔張居正,面對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首輔張居正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策。正是這場及時雨一般的改革,讓大明王朝得以喘息,又延續了百年。改革使朝政的面貌煥然一新,創造了「萬曆中興」的一段輝煌時期。但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時候,首輔張居正的突然離世,使得改革戛然而止,最終也沒能挽回王朝的命運。
  • 王慶祥解說《大明王朝1566》
    而在眾多實力演員中,飾演胡宗憲的王慶祥無疑讓人關注,因為他在此前還曾在另一部明史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中飾演于謙,說到這兩部明史大戲,王慶祥表示,雖然都是自己出演的,但是《大明王朝1566》不論是從製作水準、思想性和厚重感上,都遠遠超越了《大明王朝驚變錄》。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文:軍事帥哥大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被無數歷史票友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仔細的研究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明朝的國力竟然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儘管中間出現了短暫的隆慶中興和張居正改革,但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已經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 架空地理:官場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致命硬傷
    《大明王朝1566》雖然沒播過幾次,但是以其良好的口碑,和豆瓣高達9.6的分值,成為許多人眼裡的歷史題材神劇。《大明王朝1566》也因此被人稱作是中國歷史正劇的最高峰之一。去年初湖南衛視授權期滿,該劇在優酷獨家重播,引發了全民追劇熱潮。那麼,從史實的角度來看,本劇是不是非常完美的呢?在此,筆者拋磚引玉,起碼從區劃地名角度來看,本劇存在著大量的硬傷。
  • 北京紫禁城對大明王朝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朱棣要大修紫禁城?
    前者見證了中原王朝千年間與北方侵略者你來我往的戰爭歷史,後者則向天下彰顯了我國古代皇帝的滔天權勢與社會的繁榮昌盛。北京紫禁城佔地總面積高達72萬多平方米,是當今世界現存保存最完整的木質宮殿集群。1420年正式宣布完工之後,在接下來的500年裡,見證了我國明清兩代的興衰榮辱。
  • 大明王朝:趙貞吉的計謀,看他如何打破兩頭受氣的局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2篇文章)因為對嘉靖帝下的聖旨不滿,海瑞憤而辭官,可是辭官回家之後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老婆有喜了,
  • 萬曆是大明王朝掘墓人…
    最高統治者怠政懶政,各級機構又嚴重缺員,這種情況下大明帝國吏治惡化情況的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的禮部尚書馮琦在給萬曆皇帝的奏摺中談到皇帝怠政狀況時曾苦苦勸諫說到:「(皇帝正值)盛壯之年,正是理亂之會,若不將大小政務整頓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日復一日,盛年漸往,蠱惑益深,即欲挽不返之勢於倦勤之餘,亦無及矣...古稱成湯改過不吝,非是聖人無過,惟聖人乃能改過耳。
  • 2020年高考,濰坊教育再次證明:改革越主動越徹底,效果越理想
    濰坊的教育教學改革也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通過今年濰坊各高中學校的高考成績來看,改革越主動,結果越理想。為應對新高考,濰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努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為什麼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
    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中國歷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它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研究價值。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8集)—鄭泌昌鋌而走險
    《大明王朝1566》第八集大致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推行改稻為桑,鄭泌昌、何茂才決定鋌而走險,通倭栽贓,高瀚文被美色俘虜的故事。這一集,大隱者想談談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貪官都是聰明人。看清了朝廷的風向,鄭泌昌意識到改稻為桑背後的暗流湧動。朝廷的嚴黨和裕王黨的決戰場,很可能就是這裡。但最悲傷的事情是,決戰場還沒開打,鄭泌昌、何茂才就要做倒下的屍體了,這還了得。聰明人是不會坐以待斃的,困獸猶鬥。所以何茂才想出了通倭這樣天大的密謀。
  •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
    安排好一切後,他仍然要推行改稻為桑政策,而且還得顧及民情,最後對大家說了句「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這句話什麼意思?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9: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唯一的改變就是改稻為桑政策執行不再是胡宗憲主推,而換成了小閣老嚴世藩的忠誠下屬鄭泌昌和何茂才來推行。另外小閣老嚴世藩還舉薦了一個監督他們兩個人執行改稻為桑政策的高翰文……同時裕王這邊又推薦了王用汲和海瑞,至此,浙江的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 昔日越城區第一高樓「王朝大酒店」擺上貨架
    2019-02-19 09:16 | 紹興日報1995年3月開始營業,2016年4月關門歇業,昔日越城區第一高樓——王朝大酒店是紹興人的集體回憶。在其經營的21年間,王朝大酒店事件不斷:兩次易主、兩次失火……近日,淘寶網上一則債權轉讓信息,把歇業近三年的「王朝」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王朝」為何隕落,將由誰來接盤?記者進行了調查。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美國政府教育改革 越改學生越累|國際學校|美國教育|美國高中|美國...
    理解美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教育改革,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學生負擔一直在上漲,但學習成效卻不明顯,這個讓人產生了美國教改約改越亂的感覺。美國歷屆政府都在對教育進行改革,但除了燒掉讓人咂舌的美元之外,取得的效果卻不明顯,反而有越改越亂的現象。(一)美國高中作業把孩子累哭 睡眠越來越少 家長陪寫作業「女兒的家庭作業快要了我的命,」這是一名美國父親在陪13歲女兒共同完成一星期作業後發出的驚呼。卡爾·塔羅·格林菲爾德13歲的女兒埃斯米在紐約曼哈頓區一所著名公立中學念書。
  • 世間再無張居正: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明由此續命了百年
    02進入政壇,實施變法看過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的人可能會了解到,當時的嘉靖皇帝醉心於修道,而嚴嵩與徐階雙方互相爭鬥。進入內閣之後,張居正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這就是教科書上常常提到的「張居正改革」。在這期間,對內他整頓吏治,實施考成法,軍事上整頓國防,打擊蒙古,任用戚繼光抗擊倭寇。財政上實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一。
  • 大明王朝:細思極恐的嘉靖帝情報網,究竟是誰在裕王府裡當臥底?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3篇:上一期我們講了海瑞一家的遭遇,尤其的海瑞妻子,難產而死,命運實在是悲慘。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73期: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情報網讓人不寒而慄,究竟誰在裕王府當臥底?一、陳洪帶著嘉靖帝的四個字,去裕王府的時候,是跟裕王等人秘議,既然是秘議,自然會遣走所有無關人員。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大明王朝1566》本來是為中央電視臺量身打造的電視劇,不過被當時眼光頗為「毒辣」的湖南衛視獨家買斷5年的國內版權,成為該臺2007年開年大戲。而這部電視劇,也成為以泡沫劇而出名的湖南衛視中為數不多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