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喵老師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碩士媽媽分享了關於自己2歲半孩子讀繪本的心得,既有意思又耐人尋味,所以拿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跟很多媽媽一樣,這位媽媽很重視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很想把孩子培養成「書蟲」,也非常享受她從閱讀中收穫到比同齡孩子懂更多、識更多、會更多後帶給她的滿足感。
她家的繪本基本上每月更新一批,在她的培養下,孩子確實比同齡人更優秀一些,唐詩、童謠、童話故事都能信手捏來。
在她一心想通過繪本將孩子塑造成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時,她發現了一個被她忽視已久的問題:她帶孩子走進了一個「功利性」讀書,孩子被繪本「反噬」了。
她經常帶著孩子有目的性地閱讀,比如:孩子不喜歡刷牙,這位媽媽就買《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孩子比較挑食,我買來《肚子裡的小人》、《如果不吃青菜》.....
與此同時,她發現孩子接受信息的速度也逐漸變緩,甚至到了排斥的狀態,故意模仿繪本中反派的不良行為。而她自己也因此越來越沒耐心陪伴孩子讀書了。
雖然孩子仍然喜歡閱讀,但愛看的書卻總是她在「買買買」初期「無心」購買的那些,那些沒有什麼太多「意義」的繪本。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我們總會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渠道去搜索關於親子閱讀,繪本的信息,而繪本的作用卻在這個過程中被「無意識」的放大了。
導致親子閱讀這件事更「功利化」了,而這恰恰是與閱讀本身的意義相違背的。
說到這裡,小喵忽然想起電影《銀河補習班》裡的一句經典臺詞「當學生以撕書來紀念高中生涯結束時,還能說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不管是現實中還是網絡中,這樣的撕書「儀式」隨處可見,與其說是高三生們最後的狂歡,不如說是對一種「功利化」教育制度的諷刺與另類吶喊。
孩子是學到知識了,但是學完就扔,考完就忘,這是教育的目的嗎?生活才是最難的考試,這些每天「刷題」的孩子們在拿到這份既沒有選項ABCDE,也沒有標準答案的「考卷」時,是否能順利交出滿意的答案呢?
又是否能有扔書「儀式」上那般的輕鬆和灑脫呢?考試可以應付,但生活不能。未來還有更長的路等著他們。
功利化的教育確實快進了孩子的成長速度,但也剝奪了他們在學習中該有的快樂與滿足,而失去了這些等於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是非常可怕的。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不願吃讀書的苦。」吧~而成功往往屬於愛吃讀書苦的那少部分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十年寒窗苦讀」終究還是淪為上面的「大多數」嗎?
所以,真的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揠苗助長」,功利化地灌輸各種知識,因為你正在一點一點剝奪孩子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樂~
親子閱讀本是一場輕鬆愉快的家庭教育,因為功利化,幼小的孩子開始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壓力和焦慮,開始應付式閱讀,甚至排斥閱讀,變得不愛讀書。
大人也吃力不討好,陪伴也漸漸流於形式。而閱讀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得不償失。
因此,小喵老師覺得,那為什麼不讓孩子在「無壓力」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繪本閱讀?儘管裡面沒有那些你想讓孩子學到的道理,So what?
孩子能夠從繪本中懂得道理、學會知識,那麼當然更好,但如果孩子明顯更喜歡「無壓力」閱讀,更享受和媽媽在一起「沒有意義」的玩鬧,為什麼不去滿足呢?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孩子所需要的「養料」就好,沒必要快進孩子的成長,以至於錯過這個年紀該有的快樂。
最後呢,希望寶媽寶爸們能夠引以為戒,繪本雖好,但也不能讓孩子被「反噬」哦~好好享受與孩子共讀的的快樂時光吧,因為成長終究會如期而至,我們靜待花開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