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控力:面對誘惑,如何堅定地說不?

2020-12-15 葉小欠闖世界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是充滿欲望並且受欲望驅使的動物。

我們在欲望和誘惑面前,總是看不清楚自己的內心,也很難把控自己。我們都認為自己是理智的代表,一個有自控力的人。可在欲望面前,我們僅僅有的一點堅持頃刻間蕩然無存。

所以,我們一次次對自己說:下次面對誘惑,一定要堅持!可行為卻常常與我們背道而馳,我們總是說要控制消費,卻時不時的衝動一把;我們想要完美的身材,卻又安慰自己「吃飽了才能減肥啊!」

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卻面對欲望也身不由己呢?

心理學家米歇爾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進行了一次「臉孔識別」的實驗,發現了一個人對誘惑的敏感度會對他在抑制誘惑時的控制力產生很大的影響。

實驗時,米歇爾給試驗機分別呈現出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面孔,要求他們對這些面孔的性別加以分辨,通過按鍵來作出選擇。

實驗的前半部分,機器所呈現的圖片都是沒有表情的,後面部分呈現的圖片都是富有情緒的。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記錄下每個按鍵的準確度。與此同時,還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對兩組大腦跟自控力相關的神經系統進行了觀察。

最後米歇爾對數據進行對比和研究發現。在實驗的前半部分,也就是沒有表情圖片出來的時候。所有測試人員的準確率沒有差異,但到了後半部分,自控能力較弱的人比自控力較強的人錯誤率更高,特別是臉上出現積極情緒時,前者錯誤率更高。可見,有情緒的圖片更為吸引人,導致那些自控力不好的人毫無抵抗力。

米歇爾此次實驗研究發現:不同的人對於一件東西的抵抗力不同,原因可能在於一個人對這樣東西的敏感度不同。

同樣,一個人對不同東西的抵抗力不同,原因也在於他對不同的誘惑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香菸在菸民的眼中是充滿誘惑力的,對於不吸菸的人來說,這種誘惑力很低,甚至沒有;同樣口紅在女人眼中也是充滿誘惑力的,對於不化妝的人可能毫無吸引力。

總而言之,一個人越是敏感的東西,在產生誘惑的時候,就越難以抗拒。當面對某種誘惑時,你會十分興奮,而且對於這種興奮感你根本無法抵抗或者大腦根本沒想過抵抗呢。此時,在誘惑面前,你的自控力會變弱。

如果你想要擺脫某種誘惑的幹擾,而你對這種誘惑也非常敏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儘量避免讓自己出現在這種誘惑面前,以免管不住自己。

可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中,誘惑是無處不在的。功名利祿,香檳美女,誘惑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麼能讓你把持不住,什麼就是你的誘惑。

可在大多數人面前,只看到了誘惑光鮮的外表,卻看不到背後的危險,就像小魚只看到了魚餌的美味,老鼠只看到夾子上的奶酪,卻沒想到這背後可能置於死地。

那麼,在誘惑面前,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第一,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波瀾不驚,抱著一顆平常心安穩的過生活、看待周圍的一切,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當我們把一件事看的沒那麼重要的時候,它對我們的誘惑力就下降了。

第二,利用積極的情緒遠離誘惑。在誘惑面前,可以用一些積極的情緒,讓自己遠離誘惑。告訴自己:我是不會被誘惑打敗的。當自己充滿積極能量時,我們也能抵制誘惑的決心和自控力。

面對誘惑,我們需要培養我們的自控力

1.什麼是自控力?

自控力是自己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緒、欲望的能力,也是自我引導的精神力量。自控力是每個人都需要,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自我管控力。

有的人天生自控能力弱,任何時候都管不住自己,尤其是在面對誘惑不能堅持自己的初心。

一個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往往容易情緒激動,指手畫腳,使本來可以辦成的事辦不成。這也失敗的因素之一。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是:先控制自己,再控制別人。

自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塑造自己。一個能自我管理的人,是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為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個成功的人既要受別人的監督,又要受自己的監督。別人的監督可以發現自己發現不了的事情,自己的監督就是自製。自控,就是自己給自己一個紀律。

你必須在思想上認定沒有人能夠比你更好地教你自己,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值得你去跟隨,沒有人能比你更好地改正你自己。你要願意做這些事情,你要願意教育自己,你要願意跟隨自己,你要願意在必要的時候懲罰自己。

2.怎麼培養自控力?三思而後行。

中國古語有句話叫:三思而後行。美國心理專家研究人的自控力後,也提出:三思而後行。

這位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壓力等精神狀態下如何對自己身體產生影響。她認為,自控力和壓力一樣都是生理指標。

當人們需要自控的時候,大腦內部會產生一系列相應的變化,幫助你抵制住誘惑,克服自己低自控力。

我們可以嘗試著通過呼吸實現自控,將自己的呼吸頻率慢慢降低,放慢呼吸後有利於自己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狀態。冷靜地面對誘惑,思考自己該怎麼做,再重新開始思考,迎接新的挑戰。

託馬斯·曼告誡人們:「控制感情的衝動,而不是屈從於它,人才有可能得到心靈上的安寧。」

沒有自控力的人是可怕的,不但他的思想會肆意泛濫,行為更會如此。有人喝酒、上網成癮等,無一不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一個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是不會得到命運的眷顧與垂青的。

那些以為自製就會失去自由的人,對「自由」與「自製」的意義顯然還沒有深刻的領會。因為自我控制不是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恰恰是為了保證自由最大限度地實現。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自我控制力是面對誘惑和衝動,我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的能力,它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能力。研究表明,自控力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很強的預測性,小時候自控力好的孩子,他們上學後閱讀和數學成績也會很好,這種預測能力比智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還要大。
  • 如何對誘惑和衝動說不?——調動大腦中 「高級的自我」,增強自控力
    我有點心虛地說:「我就吃一個!」 「但是你剛才已經吃了水果了!」 「還有那麼多沙糕,我總得先吃完了啊!」我竟然脫口而出說了這麼句話,事後回想簡直羞愧難當。 「那你吃一半吧,剩下一半給我吃。」他看我可憐兮兮,讓步了:「或者你先吃一半,另一半等到下午再吃。」
  • 如何提高寶寶的自控力?巧用這些誘惑方式,讓寶寶做事有動力
    遠離誘惑,讓寶寶專心完成一件事細心的爸爸媽媽會發現,人的自控力弱的表現多是因為身邊的誘惑(如:糖果、手機等)太多。尤其是寶寶,本身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自我意識佔主導地位,在面對誘惑時,會馬上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無法像大人一樣先分辨,再克制。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疫情期間,學生如何提高自控力,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沒有學習氛圍,自己單獨寫作業時不由自主地去做其他的事情。知道要抓緊時間寫作業,但總是要拖延到最後才去打卡提交作業。今天,鴻雁老師從三個大方面為大家解讀如何提高自控力,最後會為大家奉上居家學習的自控秘籍。
  • 《每天學一點超級自控力》培養自控力,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平時,覺得還不錯的孩子,一上網課各種糟心的狀況也接踵而來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幹擾、容易分心,做事情有頭無尾,經常半途而廢;對老師講課的內容心不在焉,聽課不在狀態;做作業拖拉磨蹭,不斷地找各種理由中斷,做作業時間明顯延長……簡直頭疼死我了。究其原因,是孩子的自控力不行,如何培養一個自控自律的孩子,成為家庭教育的關鍵。
  • 熬夜、戒不掉手機,自控力極差的人如何自救?
    如何靠後天的訓練,提升自控力呢?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三塊內容:· 我和挑戰自控力的故事· 自控力的常見誤區· 如何養成自控力 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經歷、經驗的濃縮,涵蓋大量乾貨,建議大家不要跳讀。提高自控力,後天的自我培養很重要? 答案:不一定對,除了自我的培養,有合適的環境也很重要。不要小看環境對人的感染能力。比如一間大部分是學霸的寢室,每個人的成績一定不低;一個出生在書香氣濃厚的家庭,小孩一定會對書籍有特別的感覺。
  • 控制孩子吃零食,可以培養孩子自控力?
    最近臨近開學,父母就會選擇讓孩子在爺爺奶奶家待一段時間,然後開學的前兩周把孩子接回來,好好地迎接孩子開學。 可是最近一位媽媽在育兒群裡,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離開自己之後,狂吃零食。然後就有父母說控制孩子吃零食,可以培養孩子自控力。後續隨著大家對孩子吃零食的熱烈討論,這句話就淹沒在討論中了。
  • 如何培養自控力,告別熊孩子?
    昨天,隔壁一年級的小哥哥在學校裡和老師大打出手,為什麼會培養出如此不尊師長的熊孩子呢?根本原因是家長沒有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一、「熊孩子」的問題出在控制力自我控制是什麼?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主動掌控二、自控力發展的三個階段1.1歲左右:外部控制時期兒童開始能夠識別大人的要求,並抑制自己的行為2.兩歲左右:自我控制時期孩子能夠在沒有外部監控的情況下,自覺服從大人的要求,並根據大人的要求延緩自己的行為3.三歲左右:自我調節時期孩子開始自覺地把自己的行為與大人的要求聯繫起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最近大部分孩子仍然處於「停課不停學」在家學習的狀態,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總是:沉迷手機、遊戲、看電視,家長不督促就不學習;經常做事情拖拉、懶惰,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沒有時間觀念,總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長久性;隨意發脾氣,
  • 「紹興市民健康課堂」測試孩子抵制誘惑的自控力
    其中,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的一個經典的「糖果實驗」,常常被拿來測試孩子抵制誘惑的自控力。  據長期跟蹤調查,若干年後,當時忍住的孩子與沒忍住的孩子,不論是在學習成績上,還是與同齡人的相處上,甚至自我成長上都體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成年後,那些忍住誘惑的孩子,在事業上更易成功。
  • 如何有效提高自控力?
    這個實驗的設計者是「自控力之父」沃爾特·米歇爾,他也是最早提出了延遲滿足能力和自控力密切相關的那個人。他在自己的著作《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裡指出,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培養和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我想和你說說其中的3個具體方法。
  • 既然自控力如此重要,那麼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自控力,它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所以,你覺得孩子寫作業拖拉,亂發脾氣,玩手機停不下來,是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因為他們能堅持不吃棉花糖,很多程度取決於家庭背景,也就是說好的家庭背景與家庭教育,或許才是他們日後獲得更多成就的原因。反之,如果因為孩子沒有堅持那15分鐘,沒能抵制住眼前的誘惑,就先入為主的認為孩子以後不如人、自控力差等,這樣的消極暗示很有可能對孩子來說,會是個毀滅性的傷害。
  • 你以為的「控制孩子吃零食」,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面對孩子對零食的渴望,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家長,止而不禁,從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吃零食的行為中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在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一書中,為我們做了一個完美的回答:「 人越是想擺脫某種想法,這種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識中。
  • 家長大學堂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家長大學堂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總想著玩愛發脾氣……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跟著小編去聽聽專家如何支招~歡迎關注本期的《家長大學堂》由縣關工委、縣傳媒集團、縣教育局、縣婦聯聯合推出家長大學堂
  • 自控力是什麼?源自何處?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這本書涵蓋了神經科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不僅幫助我們從源頭上了解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從何而來,更針對自控力提升的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這本書告訴我們,關於自控力,你需要了解的四個要點。第一,自控力是天生的,人人都有抵禦誘惑的本能。
  •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控力,規劃目標,堅持是王道
    都說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在大學中,是自我成長獨立的一段的時光。沒人管,沒人監督,全憑自我的意識決定。大學生活可以過得十分自律,也可以過得十分頹廢。環境確實可以影響一個人。環境確實容易影響一個人,若改變不了環境,也可以改變自己。一個擁有很強自控能力的人,他會很有目標性的去完成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抑制自己的欲望,專心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去。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事也順心順手。那麼大學生如何提高自控力?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父母一定要清楚的幾點......
    「我們家孩子玩手機遊戲,一玩起來,眼睛眨都不眨。跟TA說好了玩十分鐘,十分鐘到了拖拖拉拉不願把手機還給我。」「別說遊戲了,我兒子做作業磨磨蹭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或是在玩橡皮。」「我們家小子調皮好動,有時候一言不合,就跟別人幹架。」......幾位年輕媽媽聚在一起你一嘴我一舌地吐槽自己的孩子。
  • 焦慮的父母,往往擁有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律
    因為,自控力來自於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外界的管束。自控力來自於安全感,這裡說的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可控感。比如,希望今天一說,孩子就立即換了一個人,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這其實也是只想即時滿足,不會延時滿足的一種體現。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所以,要想孩子有自控力,父母要先改變自己,成長自己。這樣才能培養出自律自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