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悠長坊巷走出閩都精神
此文為中國文明網微信訂閱號特約來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悠悠閩都,海濱鄒魯;旗鼓巍巍,閩水泱泱。
這一方山川秀麗、人文底蘊深厚的熱土讓無數文人墨客所陶醉和迷戀。追憶往昔,詩人墨客或是穿越臥龍山下浩淼的翠浪,迎著溫潤的柳風,流連於「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的西湖;或是搭乘點綴於碧波之間的雲帆,輕掠過百裡荷香,直抵「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的閩江口;亦或是聽任時間緩緩流逝於晨鐘暮鼓中的煙火,端坐「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煙雲自古今」的南臺。「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千百年如白駒過隙,如今福州恰逢盛世,人文景致依然俊秀如初。「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福州最有名的景點就要數「三坊七巷」了。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佔地43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的的見證,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是閩都精神根脈的發源地。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一大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
三坊七巷水榭戲臺 福州古樂表演
如今,看著整潔美麗的坊巷內手工藝人雕刻時專注的眼神、遊客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很難想像幾年前這裡還是一派電線雜亂交錯,建築牆體腐蝕脫落,石板路坑窪起伏的景象。三坊七巷的豐富文化內涵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重的灰塵。
也是在數年前,我在福州市鼓樓區工作之時,有幸參與了三坊七巷的保護修復工作。2004年6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定由鼓樓區組織專門班子負責對三坊七巷進行全面摸底,研究「三坊七巷保護改造方案」,後改為「三坊七巷保護利用方案」,最後定稿為「三坊七巷保護修復」方案。由我牽頭組織,區文化局、旅遊局、建設局、房管局等單位全力配合,先後做了13稿的方案,6次提交市委常委會研究。最後確定由郎巷、塔巷開始修復,水榭戲臺等文物點同時修復,即「鑲牙式保護修複方案」。
多年的努力,2011年3月起三坊七巷逐漸開放面世。2011年3月5日,嚴復故居、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王麒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等正式修復開放。此後,各種文化元素、文化活動,不斷融入,三坊七巷漸成福州市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區域,最具活力的文化創意展示區和集中區。經過精心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依然保留著古樸的韻味,石板深巷,青瓦粉牆,各式精雕細刻的門罩,風火牆式的多進院落,從高處俯視猶如海上泛起的層層波浪,蔚為壯觀。當我徜徉坊巷中,直面給人的卻是一份歷史的寧靜和淡遠。漫步在長長的石板上,凝望著古香古色的水榭戲臺,仿佛置身於明清時期,浮躁的心境也漸漸平和。
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宗旨是改善民生,看著曾滿目瘡痍的「她」,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變成如今的風姿綽約,讓周遭的環境更和諧宜居、讓周圍的市民生活得到改善,這便是這篇「城迷記」「沉迷」三坊七巷的原因。坊巷的繁華倒映水中,靜謐淌在心裡,心嚮往之而身能至,算是身在福州的一種福氣了。(福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張學勇)
(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