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能合作布局輪廓初顯 專家建議創新財稅金融政策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多方採訪發現,包括吉林、河北、遼寧等地在內的多省市都已經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臺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具體方案,同時從國際視角看,中法、中拉、中哈等多項合作也正密集進行,國際產能合作體系機制建設也在提速。接受記者採訪的權威專家指出,國際產能合作,不是淘汰落後產能,而是將我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有需求的市場。目前,國際產能合作布局已經初顯輪廓,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主的推進路徑漸漸明晰。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隨著這份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指導性文件的正式出爐,國際產能合作的政策框架也基本建立。

  而在中央提出國際產能合作之後,地方對接的思路也開始漸漸明晰,不少地方制定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據悉,吉林省日前制定了裝備製造和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推進工作方案。下一步,吉林省將推進60個重點項目建設,圈定俄蒙等東北亞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等為重點區域。河北省也制定了支持優勢產能國際合作若干意見,將鋼鐵、水泥、玻璃、光伏及裝備製造等「4+1」優勢產業確定為產能合作的重點領域。此外,遼寧等地也制定了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實施方案,提出了重點行業、企業、產品及項目清單。

  從目前各地推進路徑來看,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優選的載體。據商務部統計,目前,中國正在全球50個國家建立118個經貿合作區,其中有77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3個國家。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平臺,也是產業集聚的平臺,其中部分園區成為當地工業化的孵化器和樣板。

  從國際視角看,中法、中拉、中哈等多項合作也正在密集進行。例如,中哈形成了早期收穫項目清單,包含48個項目,金額達303億美元;中國與比利時籤署12項雙邊合作文件,金額超過180億歐元;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發表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中拉產能合作也正在以「3×3」的新模式展開等。據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牽頭對外開展產能合作的國家已達12個。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合作部省協同機制、第三方合作等機制的誕生,國際產能合作體系機制建設也在提速。

  「需要強調的是,國際產能合作,不是淘汰落後產能,而是我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有需求的市場。此外,產能國際合作不是排他性的,是以產業加速集群的方式吸引來自東道國和第三方的企業,共同推動相關國家的工業化。」國內對外投資領域權威專家、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明確指出。

  從推進的行業來看,邢厚媛認為,不僅局限在《指導意見》中提到的鋼鐵、有色、建材等12大類重點行業,更多的行業將面臨發展機遇。基礎設施要「走出去」,金融、電力、通訊、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也要「走出去」。

  從推進的區域來看,應該不僅僅是面向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和轉軌國家。「與高端市場、高端企業的合作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獲取智力、管理、市場渠道和資本資源。能否在全球整合資源謀劃統籌發展大局是我們未來能否引領跨國產業體系的關鍵。」

  在邢厚媛看來,國際產能合作既是遵循國際產業發展規律、將國際需求與國內經濟發展動力緊密結合的重要戰略部署,又是中國應對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舉措。

  「國際產能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企業簡單出去了就解決了,也不是做幾個規劃就能解決的問題。國際產能合作要遵循國際產業發展的規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邢厚媛指出。

  她指出,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是不同的,各地要針對本地經濟發展的新矛盾、新問題,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編制國際產能合作規劃,有關省份、重點企業、主要金融機構建立協作機制,擴展雙邊產能合作機制,推動實施一批重點合作項目,聯合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商務部也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優惠貸款、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手段,重點支持先進位造業和優勢行業對外投資合作等。

  「2006年開始的境外合作園區的建設可以視為試點階段,打下了基礎,現在是要正式進入國際產能合作加快發展的階段。今年可以視作國際產能合作的啟動階段,為未來五到十年的深入推進謀篇布局。」邢厚媛說。

  在她看來,之前的「走出去」相關扶持政策是帶有普惠性質的,當今的國際產能合作則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比如之前園區合作區建設的政策要進一步強化和推廣。金融保險等政策也要有所創新,例如政策性境外投資保險要擴大覆蓋範圍,財政政策層面既要繼續擴大避免雙重徵稅的協議覆蓋面,又要兼顧用國內政策來彌補未籤署協議的國家的空缺。政府服務和外交政策也要繼續強化。

(責任編輯:段丹峰)

相關焦點

  • 碧桂園森林城市產能合作模式探究
    觀察人士表示,碧桂園森林城市所開創的國際產能合作新城模式,帶動建築、交通、智能、設計等多種技術集群式出海,在提升當地產業價值鏈的同時,讓「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更多認同。「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超預期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建設,自2013年提出以來,備受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合作成果超出預期。
  • 惠新安 田慶盈到財稅金融機構調研
    惠新安、田慶盈先後到市稅務局、農業發展銀行濰坊市支行、廣發銀行濰坊分行、濰坊銀行東城支行進行了現場調研,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聽取了2020年我市財稅、金融工作情況匯報,以及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意見建議。惠新安對財稅金融部門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並就進一步做好明年財稅、金融工作講了意見。
  • 專家議河南崛起:需要一所國際大學一所中原大學
    曾先後60餘次主持研究國家部委重要課題,近40次主持研究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及其他國際合作課題。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財政支出政策,「三農」財稅政策,能源、環境與氣候財稅政策等。  韓鳳芹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  多年從事財經理論及政策研究,重點研究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相關的財政稅收政策問題。
  • 書序|隆國強:高度重視「一帶一路」產能合作
    但是,發展中經濟體總體上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都在力圖提升國際分工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單邊發起大規模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嚴重衝擊國際分工網絡的安全高效運行。深化「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各方基於發展需要和互補優勢開展分工合作,將推動重構全球分工網絡,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新的互利合作關係,推動提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分工地位。深化「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
  • 專家:「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財稅政策應相機抉擇
    ]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不穩定性及不確定性,我國確立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強調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因此,「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我國的財稅政策應該積極發揮作用以促進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內循環」經濟財稅政策應該如何著力?
  • 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
    開啟國際醫學創新...
    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以「健康、合作、創新、共享——搭建上合組織框架下醫學創新與合作共享平臺」為主題開展廣泛探討,發布《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防城港宣言》,籤署多項合作協議,倡議在防城港市建立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中國)。
  • 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 中國稅務網
    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嚴重阻礙了技術創新。缺失了技術和資金的支撐,低層次上馬的新能源項目往往會因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而帶來新的資源浪費,這顯然與政策初衷不符。     3、缺乏強有力的國家級技術研發支撐平臺和技術研髮長效機制。
  • 海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
    以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金融科技、人才引進、「2+1」三區共建為抓手,先行先試一批科技體制改革政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實現突破。探索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1+N」引領產業集群發展。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先行先試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打造全球創業投資中心,做實做強「海澱創新基金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服務新形態。
  • 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產能國際合作不僅限於中國和發展中國家
    本屆論壇以「創新驅動發展——網際網路精神與製造業革命」為主題,300餘位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人士匯聚一堂。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劉兆彬在「國際產能合作的中國動力」高端對話上表示,產能的國際合作,絕不僅僅限於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其實,也包括跟發達國家的這種產能的合作。
  • 多地「十四五」規劃建議出臺 環保行業將獲更多政策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這些規劃建議對於環保行業和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指引和政策設計,「十四五」期間,各地環保產業和企業有望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增長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展。浙江省的「十四五」規劃建議較早公布,該省也是我國環保產業的大省。
  • 海南11園區啟動「放權」測試 自貿港政策輪廓初現
    11個園區做引擎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包括洋浦經濟開發區(含東方臨港產業園、臨高金牌港開發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口江東新區、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含觀瀾湖旅遊園區)、海口綜合保稅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三亞中央商務區、文昌國際航天城、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十個重點園區。
  • 財稅專家曹建媛:打破傳統布局,催進財稅培訓新發展!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自己對未來的發展也越來越感到焦慮,特別是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面對財稅領域,會計證的取消致使很多會計人員迫於當下壓力,開始向財務領域努力深造。由於網際網路碎片化的特點,且隨著行動支付工具的普及,人們使用手機來填充碎片化時間獲取新的知識。傳統的線下培訓等服務已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轉型線上教育是必選之路。
  • 行業專家講財稅|培養稅務籌劃戰略思維,學以致用規劃人生
    廣東金融學院|行業專家講財稅 許文建教授2020年1月香港亞洲會計學院深圳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特聘教授、國際勞工部SYB創業培訓師許文建繼2017年擔任廣東金融學院創業教育學院創業導師以來,在今年1月被聘請為廣東金融學院會計學院導師。
  •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2019年會暨中國綠色金融與國際...
    焦小平在演講中分享了他關於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三個觀點:一是不論是從經濟基礎還是市場情況或是政策支持方面來講,綠色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二是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關注法治化、高效發展、財稅政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等問題;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從宏觀層次、制度層次和國家戰略方面推進有關工作。
  • 持續放大航運、貿易、金融的「耦合效應」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
    持續放大航運、貿易、金融的「耦合效應」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現場實錄5月9日晚,我市15個攻勢質詢會的「收官之戰」——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
  • 合作共贏 促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全球化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馬榮副司長在「擴大國際產能合作 推動再生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主旨報告中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再生金屬產業要加強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改革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國門、模式輸出、綠色輸出,提高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建議緊抓國際產能合作機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合理化布局,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系統思維,確保產業培育和發展與當地需求相適應,成功實現國際化轉型。
  • 發達國家R&D財稅政策借鑑研究 - 中國稅務網
    由於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外溢性、風險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特性, 各國政府普遍對企業技術創新給予財稅政策支持。本文擬對發達國家R&D 財稅政策的發展及經驗進行梳理、總結,為完善我國相關政策提供借鑑。
  • 就業優先、更加積極、創業帶就業:專家解讀就業關鍵詞
    原標題:就業優先、更加積極、創業帶就業:專家解讀就業關鍵詞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
  • 「揚帆出海」人才培訓工程為農業國際合作添動力
    培訓對象涵蓋農業「走出去」企業家、各級黨政幹部、專家學者、國際組織後備人才等,致力於打造農業「走出去」企業家、科技專家、政策資訊、行政管理、外交官等5支隊伍;培訓內容既涵蓋「一帶一路」倡議、農業對外合作「十三五」規劃以及國內財稅、金融和通關等支持政策,又包括各國農業政策法規、準入領域、勞務籤證等內容。
  • 以金融創新推進開發園區升級
    四是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園區還積極引進風險投資機構、融資性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到園區設立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推動入園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投資,構建入園企業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   加快國際化步伐   助力產業「走出去」   高樸表示,在中馬「兩國雙園」架構之下,欽州園區更要多利用國際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