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晨報記者零距離見證理財產品雙錄系統。記者 平索茜 攝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發展較快,產品種類逐步增多,規模不斷擴大,部分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業務中出現了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到位,甚至誤導銷售、未經授權銷售、私自銷售以及風險責任不清等問題。而出事後,銀行與消費者往往雙方各執一詞,說白了就是沒證據,扯不清。
但7月1日起,重慶各家銀行都開始了理財產品銷售「雙錄」(錄音、錄像)工作。在過去的幾天裡,一些市民在銀行購買各類理財產品時,都會發現旁邊有攝像機在進行錄像。昨日,記者走進銀行,「零距離」接觸了這套雙錄系統。那麼,雙錄究竟會給市民的投資理財帶來什麼樣的新變化呢?
體驗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全部記錄
雙錄是怎麼運作的?其效果如何?銀行工作人員如何操作?客戶體驗感如何?建設銀行重慶觀音橋支行營業部客戶經理宋小波為記者進行了演示。他打開工作電腦界面進入雙錄系統後,點擊了「運行提示信息」,這時,就出現了一套客戶基本信息填寫表,在錄入證件名稱、號碼及客戶姓名後,還需錄入銷售理財產品種類、類型、發行公司名稱及客戶購買金額等。然後,這才開始為客戶介紹相關理財產品。而當客戶經理為客戶介紹產品時,旁邊的那套錄音錄像設備就開始運行了。
記者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對理財產品的各種風險提示、對客戶的風險評估以及對客戶在理財產品投資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詢問等內容。而對於投資者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清楚了就說「是」,不清楚馬上就問,然後由客戶經理進行解答。一般銷售產品和介紹的過程大約在10分鐘。宋小波說,這個系統要求對問題的解答符合相關標準,由於以前習慣了用一些通俗的話跟客戶解釋,現在還有些不適應了,不過行裡每天會組織培訓。
觀音橋支行營業部網點相關負責人表示,從7月1日開始,他們每一筆理財產品的銷售都有嚴格備案,雙錄能對工作人員的銷售行為起到約束作用,使客戶在完全了解金融產品的成本、收益、風險等信息後,再做出理性投資選擇。
客戶現在比以前知道得更詳細了
在工行某網點購買理財的張鳳坤先生已年過六旬,他說:「這次來買理財產品,感覺有點不一樣了,工作人員的語速變慢了。說實話,以前我只看理財產品到期能收到好多錢,還真的不曉得買的什麼東西,只是覺得大銀行放心點。這回我曉得了,更放心了。」
市民餘先生在交行楊家坪某支行購買理財產品後告訴記者:「說實話,我還有點不太自在。一個攝像頭對著你,感覺像直播一樣,有點不舒服。不過後來銀行客戶經理解釋清楚了,我也覺得這樣不錯,以前花幾十萬都不知道買的什麼東西,就一張蓋了公章的紙,現在清楚明白了,以後就算出了問題也能尋根問底。」
隨後,記者又隨機採訪了多位在各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市民,發現無論是大中小銀行,都進行了雙錄。
銀行員工有了這個系統省心不少
「終於來了!等了好久!說真的,有這東西確實太省心了!」某國有行楊家坪支行理財經理劉先生對記者感嘆道,雖然有同事反映使用這套系統有點麻煩,使銷售時間變得更長了,不過,現在麻煩一點總比以後扯皮好。
劉先生隨後說起他印象中的一件扯皮事。去年3月,有一名購買了銀行保險的客戶來找到他,要求退2008年購買的一份10年期的保險產品,客戶說他先後一共繳了10萬,但劉先生算出來的退保加分紅卻只有8.3萬左右,「這下那位客戶不幹了,在我辦公室大吵大鬧,說2008年時沒跟他說清楚,一定要退10萬,而且還要加上這7年的利息,場面很尷尬。」
業內人士提醒在雙錄區域內籤合同
某資深業內人士對雙錄的評價是,可以杜絕個別銀行工作人員有意弱化風險、誇大收益、胡亂承諾等現象,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很大的保障力度。他認為,雙錄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事關銀行服務形象和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大事,「我認為銀行與金融消費者雙方都應當以積極心態面對這個事,把雙錄當成一項金融使命來看待。」該人士還提醒消費者,既然有了這套系統,市民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就一定要按照這個程序來做,一定不要在銀行外面或雙錄系統無法覆蓋的地方籤合同,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記者 吳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