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5月30日電 (記者 申冉)花季少女早戀致孕,頻頻偷竊被刑拘,長期外出務工父母絕望求判重刑管教;獨苗孫子體恤祖父母心情,輾轉離異父母之間,幼小肩膀扛起一家三代的情感連接。今天,在兒童節到來前夕,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再次發布兩例涉少案件,兩案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親子關係疏離,造成新舊兩種「留守兒童」。
懷孕少女頻頻偷竊被刑拘 父母絕望求重刑管教
張雪菲(化名)是江蘇北部某鄉村的無業少女,小學畢業後,無所事事,喜歡上網,習慣撒謊,經常夜不歸宿,在家動輒與父母拌嘴。2012年底,張雪菲偷盜鄉親600元現金,被江蘇蘇北某公安分局取保候審。這期間,她未經公安機關批准,擅自跑到南京遊玩,被南京好友善意留宿。豈料,張雪菲不思悔改,竟然趁人不備,偷走好朋友的黃金戒指(價值1456元)並變賣。次日,根據被害人提供的線索,公安機關成功抓獲張雪菲。
基於張雪菲的年齡未滿18歲,是完全可以取保候審的,再加上法院在審理案情期間發現張雪菲因為早戀而身懷有孕,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通知其父母。不過和張雪菲父母聯繫時,其父母的態度讓審理法官非常驚訝。張雪菲的父母得知此事以後,竟然覺得女兒讓他們顏面盡失,不僅不願出庭,不願意交付保金,還要求法院對女兒從重判處。而女兒張雪菲也聲稱寧願坐牢也不想看到父母。
「在和張雪菲家長溝通聯繫時,我們發現,張雪菲從小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極少與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與之更缺少溝通交流。」審理此案的少年庭法官王萍向記者介紹,「其小學即因對學習缺乏興趣而輟學,法律意識淡薄,有偷竊的習慣,不僅多次對周圍親戚下手,還好幾次偷母親的錢,導致母親懷疑父親從自己處不問自取,讓本來感情很好的父母關係破裂,長期分居兩地。」
「在本案中,長期缺乏父母關愛的女孩是想以偷竊這種方式來引起家人關注,是一種少年期的心理問題。」江蘇警官學院心理專家周朝英對此案作出分析。
最終,法院依法判處張雪菲罰金1500元,1465元贓款予以追繳。案件宣判後,張雪菲接受了法官的法庭教育。在指出其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的同時,也向其介紹了父母掙錢養家的種種艱辛,引導她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結果,張雪菲當場下跪,與父母、姐姐抱頭哭成一團,向父母懺悔表示痛改前非。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未成年人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導致未成年人存在脫管、叛逆或者情感孤立等問題,最終滑向了犯罪的深淵。」王萍法官對此案作出如下總結,「雖然經過此案,最終消除了女孩和父母之間情感上的隔閡,從經驗來看,張雪菲的成長道路還是會有反覆,不過,相信只要有親情的持續支持,女孩最終一定會走出陰影,順利回歸社會。」
獨苗孫子擔負三代感情連結 輾轉離異父母間的苦澀童年
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小明(化名)非常聰明懂事,三代單傳的他是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自從小明父母離異之後,他被判給了父親。雖然與小明同住一屋,不過整日忙於工作的父親很少有時間照顧孩子,爺爺奶奶成了照顧小明生活起居的「隔代父母」。
不久以後,媽媽看到小明在老人的照顧下,缺乏現代的教育,便上訴法院要求變更小明的撫養關係,希望能由自己來照顧和教育小明。
「在和小明的初步接觸後,小明即表示自己很愛媽媽,希望能和媽媽一起生活。當時覺得這個案子案情很簡單,小明一表態變更問題就迎刃而解,十周歲以上的孩子,按照法規是尊重其意願,願意和誰生活就裁判給誰的。」負責此案審理的法官方澄瀅向記者描述,「可是在之後的接觸中,小明哭了,他很糾結地告訴我,捨不得奶奶。」
小明父母對變更撫養關係的官司一直瞞著雙方的老人,不過得知了這一消息的奶奶立馬趕到了法院,向方澄瀅表示,小明是自己的命根子,如果把他判給了女方,她死的心都有,爺爺更是患了重病的病人,不能受到這樣的刺激。
一件簡單的案子由於牽扯到一家三代、老人孩子,突然變得複雜起來。
「現在很多城市裡的年輕父母為了工作或者別的什麼原因,把孩子丟給老人撫養,這些孩子可以稱為新一代的『留守兒童』,只能在周末節假日才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平時往往都是祖父母撫育。這樣一來,很多涉及孩子撫養問題的離婚案,最後往往是兩家三代之間的情感糾葛。」
方澄瀅法官感慨道,「小孫子和祖父母之間的感情非常深,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弱小的肩膀需要承擔父母離異、親情缺失屬不易,父母應該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不要讓他產生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感。」
最終,對小明都抱著深厚感情的母親和奶奶各退一步,達成調解,孩子的撫養權不變更,但孩子將隨同母親共住兩年,小明的爺爺奶奶隨時可以探視他。
親情疏離成隱患 新舊「留守兒童」渴盼關懷
過去所說的「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據統計,這些孩子80%以上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缺乏溝通和關愛讓這些孩子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根據南京法院多年來的統計,我們發現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佔了整體的七成以上;同時,在南京犯罪的未成年人犯,七成為非南京籍孩子。」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長周侃向記者提起了兩個「七成」。
這兩個偏重極為明顯的數字,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外來務工人員的「留守兒童」在親情和教育雙重缺失之下,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無論是在老家留守,還是隨父母進城打工,這些孩子的身心都有可能被高速發展的社會帶入歧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成長亟待更多社會的關注。」周侃庭長在採訪中這樣呼籲。
同時,在城市裡,另外一種「留守兒童」也在逐漸引起注意,像文中第二個案例的小明一樣,很多城市裡的年輕父母,在工作壓力之下,往往選擇由祖父母一輩來照顧孩子。「雖然相比較農村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是衣食無憂、深受祖輩寵愛的掌上明珠,但祖輩的溺愛和在教育上的疏於管教,往往會寵出了一個個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即使像小明那樣懂事的孩子,也會由於成長過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留下心理陰影和情感創傷,造成孩子嚴重的不安全感。」幼兒教育學專家對此分析。
「現在什麼職業都有持證上崗的要求,唯獨對於社會最重要的父母這個職業,沒有資格證書。」王萍法官在採訪中苦笑道,「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茁壯成長,減少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的危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