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四書·論語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五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性相近,習相遠——日習論語第431天
《論語新解》: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論語》惟本章言及「性」字,而僅言其相近。性善之說始發於孟子。蓋孔子就人與人言之,孟子就人與禽獸言之。孔子沒而道家興,專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為違天而喪真,故孟子發性善之論以抗之。然亦未必盡當於孔子之意,故荀子又發性惡之論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責習不責性,以勉人為學。
-
六言六蔽——日習論語第437天
這段話並不一定是子路問孔子以後,他馬上告訴子路的,而是平常教育子路的,編撰《論語》的人把這幾段安排在一起,烘託出一個思想系統,使我們看得更清楚。所以在這裡是孔子問子路,有沒有聽過六句話,就是說六個大原則,也同時有六個大毛病?子路說,我沒有聽見過。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論語·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臨喪:親臨喪禮。▲哀:悲哀。▲吾何以觀之哉:「何以」,用什麼,怎麼。「觀」,觀點,看法。【譯文】孔子說:「居於上位不能寬厚待人,為禮時做不到嚴肅恭敬,面臨喪禮時沒有悲哀之情,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這就是以仁來造福別人,用義來造就自我,《論語》中所闡述的觀點,與《春秋》所立之仁義法之間沒有任何不同。所以說出自己的過失,叫做坦白;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對他人的傷害;對自己要求嚴格叫做篤厚,苛求他人叫做刻薄;對自己能求全責備,叫做明智;對別人求全責備,則是一個糊塗人。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居上位而不能寬厚待人;用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是為禮不敬。
-
拙讀《論語》第六十六篇:上司應該如何對待下屬
原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主流譯文:孔子說:「處於上位卻待人不寬厚,舉行儀禮時卻不恭敬認真,參加喪禮時卻不哀傷,這樣的人,我還有什麼可看的呢?」拙的譯文:孔子說:「做上級(長輩、領導或官員)對人(指晚輩、下級或民眾)不寬厚包容,對待禮節不恭敬,親臨喪禮不哀傷,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論語八佾第三3.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居上①不寬②,為③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坐在上級的位置,待人不寬厚;執行禮制,不莊重認真;參加喪禮,不哀痛,這還有什麼可看的呢?」「解讀」:這一章孔子對身居高位者提出了「德治」和「禮治」的要求。
-
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可見,"人為歌聲以助哀"的《詩經》悼亡詩,體現了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夫對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倫理秩序,也抨擊了古代專制社會下的無道制度。喪禮考1,"喪禮"指的是周禮中的喪葬之禮首先,"喪禮"指的是周禮中的喪葬之禮。
-
克己復禮為仁——日習論語第277天(上篇)
《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就是說我們要隨時隨地很莊嚴,很誠敬。這個「敬」並不是敬禮的敬,而是內心上對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誠敬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老僧入定的樣子,專心注意內心的修養。所謂禮,就是指這個境界而言。從這裡發展下來,所講對人對事處處有禮,那是禮儀了。《禮記》的這一句話,是講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論語新解》:本章因子貢善問,推理至極,遂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之說。然子適衛,告冉有:「既庶矣,當富之。既富矣,當教之。」與本章足食在前,而兵與信次之同意;可見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為先。惟遇不得已,則教民輕食重信。一處常,一臨變,讀者須於此善體,不可徒認「自古皆有死」之單辭,遂謂為政者可以不顧民命,而高懸一目標以強民之必從。
-
《論語》經典名言分享之五,讀完受益終身!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的名言,感恩大家這段時間的支持和厚愛!經典常讀常新,如有什麼不同見解,希望大家直言不諱,共同探討學習。一,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二,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論語.子張》親人去世,喪禮辦得很隆重,排場很大,棺槨也很高檔,這樣就算合禮了嗎?未必呀!辦喪事,最重要的就是發自真心的哀痛思念。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日習論語第284天
我們過去講「天衣無縫」,這個「天」原來的意思就是「天竺」。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後翻成「印度」。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更熱的地方甚至可以不穿。肚子餓了,香蕉等野生水果,什麼都可以吃。吃飽了以後躺下睡覺,醒來以後坐在那裡靜靜地尋思,想些神秘難解的問題。
-
農村喪禮中,挽帶上「跪、泣、哀、敬、挽」各代表啥意思?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這兩根不長的帶子上,時常會有不同的內容出現,如上聯的「千古」、「千秋」、「仙逝」、「永垂不朽」等,下聯的「跪、泣、哀、敬、挽」等,這些經常變化的內容有啥不同呢?所要表達的又是啥意思呢?而「跪」、「泣」、「哀」僅一字不同,兒女們對父母那種哀痛懷念之情,和對父母養育大恩未報的愧疚之心,便躍然紙上;一個「敬」字,又把親朋老友和鄰裡故人,對逝者的欽佩尊敬之情,體現得一目了然,與「永垂不朽」和「名垂青史」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古到今,我國人民都以死者為大,喪禮中的習俗,雖然會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最終目的都是讓逝者走的放心,入土為安。
-
喪禮上的花卉藝術
在做喪禮花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逝者的年齡、身份、性別、個人喜好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做出適當的整體風格設計。一、喪禮胸花的設計為表達對逝者的緬懷,營造悲傷的氣氛,喪禮上人們常在胸前佩截花飾,以往多用紙做的小白花,現在可用鮮花來代替紙花。胸花一般佩於左胸,位於心臟上方。
-
論語起名全集:大富大貴的寶寶名,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大富大貴的寶寶名1. 周子出自《論語·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中挨罵最多的學生
《論語》中挨罵最多的學生《論語》不用多說,中國《聖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論語》記錄來看,在弟子中間子路是挨罵最多的,不過好在子路直率爽朗,無論夫子怎麼斥罵和敲打,他都扛得住,並且不在心裡留下一點疙瘩。子路比孔子九歲【太史公記載】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
-
周原考古隊的調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周原喪禮所見所聞
本文系周原考古隊關於一場喪禮的所見所聞。現實的故事與文獻的記載,在這裡恰似樂曲中不同聲部的對位。在周原,我們的研究對象不只是黃土下的遺蹟、遺物,鄰近村莊裡上演的一幕幕現實故事無不體現著傳承千餘年的周禮文化。「禮莫重於喪」,喪禮深刻反映著禮的精神與內核。周原的民風民情,也在喪葬儀節中有所體現。
-
《論語》中的禮(下)
生活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的孔子自然將目光更多投向了現實社會:他的學說以做人和為政兩方面為主,以恢復社會的穩定和諧為直接目的,教化的對象則是以各國君主為首的全體社會成員。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
-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日習論語第314天
關於這一點,我們中國歷史上曾有很多研究,國都應該定在哪裡?歷代都有討論。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陝西的長安,宋代因為國勢非常弱,定都汴梁。當時也曾有人認為洛陽是四戰之地,不宜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來,首都則在北京;民國成立以後,對於定都的爭議,當時也有許多主張。
-
論語名句精選:才思敏捷的男孩名,不染世俗
《論語》穿越時代卻仍然有著浸潤心靈,啟迪內心智慧的力量,從中取出來的名字,在感悟智慧人生的同時,還汲取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一、《論語》中才思敏捷的男孩名1.好易出自《論語》: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麼百姓就容易指使了」。2. 名博出自《論語》: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