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六蔽——日習論語第437天

2021-02-08 日習經典


     這段話並不一定是子路問孔子以後,他馬上告訴子路的,而是平常教育子路的,編撰《論語》的人把這幾段安排在一起,烘託出一個思想系統,使我們看得更清楚。所以在這裡是孔子問子路,有沒有聽過六句話,就是說六個大原則,也同時有六個大毛病?子路說,我沒有聽見過。那麼孔子很鄭重的對子路說,你站好,我告訴你,仁雖然好,好到成為一個濫好人,沒有真正學問的涵養,是非善惡之間分不清,這種好人的毛病就是變成一個大傻瓜。有許多人非常好,仁慈愛人,但儒家講仁,佛家講慈悲,盲目的慈悲也不對的,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不能過分方便,正如對自己孩子們的教育就是這樣,乃至本身修養也是如此。仁慈很重要,但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有時幫助一個人,我們基本上出於仁慈的心理,結果很多事情,反而害了被幫助的人。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訴我們作人做事真難。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學問不夠,才能不夠,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壞了。所以對自己的學問修養要注意,對朋友、對部下都要觀察清楚,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某人不仁慈,實際上是對這人有幫助。所以作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懼怕,究竟怎樣做才好,有時自己都不知道,這就要智慧、要學問,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孔子說有許多人知識非常淵博,而不好學,(這就是我們強調過的,在講第一篇《學而》時所說,學問並不是知識,而是個人做事作人的修養。)它的流弊是蕩。知識淵博了,就非常放蕩、任性,譬如說「名士風流大不拘」,就是蕩。知識太淵博,看不起人,樣樣比人能幹,才能很高,沒有真正的中心修養,這種就是蕩,對自己不夠檢束,這一類的人也不少。

     第三點:「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這個問題來了,這個「信」到底指哪個「信」?假使指信用的信,對人言而有信,這還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學就是賊——鬼頭鬼腦,這怎樣解釋呢?對人對事,處處守信,怎麼會鬼頭鬼腦?這裡的「信」,至少在《論語》裡有兩層意義:自信和信人。過分的自信,有時候發生毛病,因為過分自信,就會喜歡去用手段,覺得自己有辦法,這個「辦法」的結果,害了自己,這就是「其蔽也賊」。

     第四點「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像繩子絞起來一樣,太緊了會繃斷的。一個人太直了,直到沒有涵養,一點不能保留,就是不好學,沒有修養,它的流弊要繃斷,要僨事。脾氣急躁的人會僨事,個性疏懶散漫的人會誤事,嚴格說來誤事還比僨事好一點,僨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個性直的人,自己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養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僨事。

     第五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脾氣大,動輒打人,幹了再說,殺了再說,這是好勇,沒有真正修養,就容易出亂子。

     第六點「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就是直話直說,胸襟開闊,同第四點好像差不多,直爽的人說真話,心腸直,所謂一根腸子。剛的人一動臉就紅了,剛正就不阿,好剛的人不轉彎的,絕不轉變主見。個性很剛的人,若不好學,他的毛病就成狂妄自大,滿不在乎。

     這六點要特別注意,每個人可以把《論語》這一節原文寫在筆記本上,或寫在案頭,隨時用來反省自己,作為一面鏡子。這六點也就是人的個性分類,有這樣六種個性的人。這六種個性都不是壞事,但沒有真正內涵的修養,就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的個性長處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哪種個性,孔子告訴我們,主要的自己要有內涵,有真正的修養,學問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然後徵服自己,把自己變過來。但要注意並不是完全變過來,否則就沒有個性,沒有「我」了,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我」。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短處也是長處,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用之不當就是短處,用之中和就是長處,這是要特別注意的。教導部下和子弟也是這樣的,性向一定要認清楚,一個天生內向的人,不能要求他做豪放的事,一個生性豪放的人,不能要求他規規矩矩坐在辦公室。要知道他的長處,還要告訴他,幫助他去發揮。孔子這段話,特別提出來告訴子路,實在對機而教。六言六蔽,相對的則有十二種性向典型,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知、仁、勇、信、直、剛的因素都具備了,不過還要從這些地方,用心涵養,這就是學問之道。


相關焦點

  • 六言六蔽的啟示
  • 多聞微講堂‧微言大義-01-「六言六蔽」的含義
    每天背誦一句格言警句、偈頌,諸如《論語》、《中庸》中的句子,漸漸你就會成為智者;每天即便發一百個表情與連結,對自心也毫無利益,發完後內心會更加空虛無聊。  學習與放逸的差別如此巨大,為何不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呢?諸位仁者!  即便理解了一句格言的道理,在一生中也會受益無窮,可以讓自己與他人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 同讀《論語》之論學(六言六蔽)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
  • 性相近,習相遠——日習論語第431天
    《論語新解》: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論語》惟本章言及「性」字,而僅言其相近。性善之說始發於孟子。蓋孔子就人與人言之,孟子就人與禽獸言之。孔子沒而道家興,專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為違天而喪真,故孟子發性善之論以抗之。然亦未必盡當於孔子之意,故荀子又發性惡之論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責習不責性,以勉人為學。
  • 《論語》全文之陽貨第十七
    論語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 《論語》陽貨篇中的陽貨是什麼意思?陽貨篇講了什麼?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中記錄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全書共20篇,492章。其中陽貨是20篇中的一篇。那麼為什麼叫陽貨篇呢?其實啊,《論語》的命名是十分隨意的,基本上就是每篇開頭的兩個字或者三個字,例如學而篇,就是根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頭兩個字命名,那麼陽貨的命名方式也是如此啦~那麼陽貨到底是什麼呢?陽貨其實是一個人啦~陽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陽貨原是魯國大夫季平子的臣子,季平子死後,陽貨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了。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論語新解》:本章因子貢善問,推理至極,遂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之說。然子適衛,告冉有:「既庶矣,當富之。既富矣,當教之。」與本章足食在前,而兵與信次之同意;可見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為先。惟遇不得已,則教民輕食重信。一處常,一臨變,讀者須於此善體,不可徒認「自古皆有死」之單辭,遂謂為政者可以不顧民命,而高懸一目標以強民之必從。
  • 克己復禮為仁——日習論語第277天(上篇)
    《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就是說我們要隨時隨地很莊嚴,很誠敬。這個「敬」並不是敬禮的敬,而是內心上對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誠敬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老僧入定的樣子,專心注意內心的修養。所謂禮,就是指這個境界而言。從這裡發展下來,所講對人對事處處有禮,那是禮儀了。《禮記》的這一句話,是講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 喪禮應該以哀戚為主——日習論語第479天
    這是講喪事,我們看到四書五經,尤其在《論語》中,很多次都說到喪事,以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來說,講死人的問題太多了,這也是一個問題。儒家為什麼對於喪事——死人的問題講了那麼多?我們要了解兩個道理:第一要了解所謂人生,只有生與死兩件大事,這兩個階段就是兩頭,好比天象一樣,早晨和夜晚;或如一年的過程從正月到年底,就是這樣一個現象。所以中國文化對人生問題的重點,在於養生送死。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日習論語第284天
    我們過去講「天衣無縫」,這個「天」原來的意思就是「天竺」。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後翻成「印度」。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更熱的地方甚至可以不穿。肚子餓了,香蕉等野生水果,什麼都可以吃。吃飽了以後躺下睡覺,醒來以後坐在那裡靜靜地尋思,想些神秘難解的問題。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七篇《陽貨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與章原來沒有標題,後人各取首章開頭的幾個字充當標題。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我讀《論語》:【原文】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文】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路篇》)【譯文】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
  • 第437期春節素材 第二季
    長按二維碼回覆:第437期長按二維碼回覆:第437期長按二維碼回覆:第437期-END-▼如有疑問添加微信號
  • 論語導讀復旦版張汝倫2019爾雅答案100分
    《論語》是屬於全人類的經典1下列選項中,哪一部經典不屬於「四書」?(錯)研讀《論語》的現實意義1「內聖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獻?(錯)六言六蔽說1「六言六蔽」的「言」是什麼意思?(B)A、語言B、文字C、言談D、方言2「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的「絞」是什麼意思?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評析】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往期課程: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為政篇 · 第一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為政篇 · 第二節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而一如「詩無達沽」,解釋歧見亦多有。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節涉及夫子自道為學成長之路,故關於其中所謂「學」與「立」等的辯論與解析,自有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學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