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挨罵最多的學生
《論語》不用多說,中國《聖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論語》記錄來看,在弟子中間子路是挨罵最多的,不過好在子路直率爽朗,無論夫子怎麼斥罵和敲打,他都扛得住,並且不在心裡留下一點疙瘩。
子路比孔子九歲
【太史公記載】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初識】子路頭戴雞冠帽,佩著豬皮裝飾的寶劍欺凌孔子!孔子用禮誘導了一下,子路就改變畫風穿上了儒服,登門拜師孔子。從此子路就開始跟著孔子學習儒道,兩人開心的時候互相稱讚,不快的時候也會對罵,相殺相愛。面對「望之儼然」的夫子,子路似乎從來沒有畏的感覺,有時他還要跟夫子頂嘴、抬槓。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孔夫子對子路總是給個甜棗再打一棒子,前一句把子路樂得合不攏嘴,馬上就接一句你子路也就是有點勇,沒啥別的本事】
不帶這樣玩的
【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吃多了就消化不了,可憐wuli子路】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孔夫子發毒誓的畫面好美僅僅是因為子路寶寶伐開心】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別人要探探口風,說什麼好呢,還是啥都不說了,沉默是金嘛。可是孔老師明顯不滿意,要子路寶寶說自己一堆好話,哈哈哈哈】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不過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夫子如此大光其火,是因為當時只有諸侯死了才可以有治喪之「臣」,當過大夫的夫子夠不上享受死後「有臣」的喪禮規格;夫子認為子路如此「行詐」,等於也讓他老人家「欺天」了,因此氣咻咻地說:「我與其死在治喪之''臣''手裡,還不如死在幾個弟子之手!我就是得不到盛大的葬禮,難道會死在道路上嗎?」從「禮」的規定來看,子路的做法確是有欠妥當,可他畢竟是出於對夫子的忠誠,想把喪事辦得隆重一些,卻沒想到反而挨了一頓罵。】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
《禮記·檀弓上》:「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又據《孔子家語》記述,孔子初聞子路殉難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待知道子路被砍成了肉醬,又吩咐把食用的肉醬都倒掉,說:「我怎麼忍心再吃這些東西!」可見夫子對子路的死是何等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