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挨罵最多的學生

2021-02-13 春雨教育

《論語》中挨罵最多的學生

《論語》不用多說,中國《聖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論語》記錄來看,在弟子中間子路是挨罵最多的,不過好在子路直率爽朗,無論夫子怎麼斥罵和敲打,他都扛得住,並且不在心裡留下一點疙瘩。


子路比孔子九歲

【太史公記載】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初識】子路頭戴雞冠帽,佩著豬皮裝飾的寶劍欺凌孔子!孔子用禮誘導了一下,子路就改變畫風穿上了儒服,登門拜師孔子。從此子路就開始跟著孔子學習儒道,兩人開心的時候互相稱讚,不快的時候也會對罵,相殺相愛。面對「望之儼然」的夫子,子路似乎從來沒有畏的感覺,有時他還要跟夫子頂嘴、抬槓。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孔夫子對子路總是給個甜棗再打一棒子,前一句把子路樂得合不攏嘴,馬上就接一句你子路也就是有點勇,沒啥別的本事】


不帶這樣玩的

【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吃多了就消化不了,可憐wuli子路】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孔夫子發毒誓的畫面好美僅僅是因為子路寶寶伐開心】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別人要探探口風,說什麼好呢,還是啥都不說了,沉默是金嘛。可是孔老師明顯不滿意,要子路寶寶說自己一堆好話,哈哈哈哈】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不過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夫子如此大光其火,是因為當時只有諸侯死了才可以有治喪之「臣」,當過大夫的夫子夠不上享受死後「有臣」的喪禮規格;夫子認為子路如此「行詐」,等於也讓他老人家「欺天」了,因此氣咻咻地說:「我與其死在治喪之''臣''手裡,還不如死在幾個弟子之手!我就是得不到盛大的葬禮,難道會死在道路上嗎?」從「禮」的規定來看,子路的做法確是有欠妥當,可他畢竟是出於對夫子的忠誠,想把喪事辦得隆重一些,卻沒想到反而挨了一頓罵。】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

《禮記·檀弓上》:「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又據《孔子家語》記述,孔子初聞子路殉難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待知道子路被砍成了肉醬,又吩咐把食用的肉醬都倒掉,說:「我怎麼忍心再吃這些東西!」可見夫子對子路的死是何等的悲痛。

相關焦點

  • 4種學生經常使用的減壓方法,第3種使用最多,也最容易挨罵
    我們經常會聽到大人們抱怨「工作忙」、「壓力大」,很少在意學生們的內心想法。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所以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所以從不少學生嘴裡也就聽到了「壓力大」的聲音。不過孩子們也有自己減壓的方法,四種學生經常使用的減壓方法,第三種使用最多,當然也容易挨罵。1.玩孩子都有愛玩的心理,而且每個孩子的喜好不一樣,有時間的時候他們會去打籃球、踢足球、玩滑板、玩遊戲等等。
  • 論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什麼?
    除了出現最多的「子曰」之外,有一個字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關於這個字的句子多達59句。這個字即是「仁」。弟子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韓非子則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意思是發自內心地、喜悅地愛人,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行為,而非表面裝裝樣子。
  • 《論語》中的教育觀及現實意義
    家長匯 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德行 言傳身教 《論語·子路》中說到:苟正其身矣 家長匯 針對學習能力的情況 因材施教 《論語·雍也》中說:「中人以上
  • 大學開「論語課」 50多學生都能全文背論語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新開了一門講讀《論語》的選修課,授課老師要求學生全文背誦《論語》,背不出來要罰抄500個繁體字。然而,全校各個專業的50多名學生都選修了這門課,其中一名大三學生至今已能背誦5萬多字的古文經典,拿到了3000多元的背誦獎金。
  • 【悅讀茶坊】《論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什麼?》《十首少年遊:青春已逝,年華漸老》
    論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什麼?除了出現最多的「子曰」之外,有一個字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關於這個字的句子多達59句。這個字即是「仁」。弟子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或者可以說,「仁」就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所言的仁,是一個廣義且深邃的概念,它是一種愛,且是一種大愛,而不是兒女情長的小愛與私情。因而,一個「公」字更能描述「仁愛」的特質:狹隘的愛不是仁愛,佔有的愛也不是仁愛。
  • 石淵博||文學中的珍寶——《論語》
    春秋末年,一部偉大的儒家經典誕生了,它是文學中的珍寶——《論語》,時至今日博大精深的《論語》仍在綻放它那璀璨耀眼的光芒。       在星期三的語文課上,在河南名師駱志成老師的帶領下,我終於有機會深入地學習研究《論語》。通過學習,我改變了對《論語》的錯誤認識:它是一本苦澀難懂的、布滿密密麻麻漢字的書。通過學習,我感受到《論語》的力量,覺得它雖然古老,但是充滿了生機,就像中華文學苑中的一朵幽蘭,至今都散發著清新的香味,讓人一下子就迷上了它,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品味起《論語》中的人、事、理、情。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一,他非常直爽。《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 《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述外,更多集中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中有關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既有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學生必讀國學經典:《論語》中的110個成語典故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論語》中的顏回
    顏回是孔子最看好的學生,「不幸短命死矣」(《先進》)。他的一生可能沒有什麼業績,之所以青史有名,蓋得益於孔子的稱讚。司馬遷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中,「仁」的涵義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關聯的。「仁」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相反,西方哲學中有「向死而生」的說法,經常思考死亡,就可以切身思考時空、永恆這樣的宏大主題,可以嚴肅地思考如何設置自己的人生。對比看來,我更傾向於「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第四》)。從字面意思看,早上「得道」,晚上「死」也值得了,然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說文解字》中「死」為「澌也」,澌,盡也。也就是說,「聞道」應該是一種朝夕不懈,始終如一直到窮盡的狀態。
  • 傳承《論語》孝仁思想,為學生辯證思維附能 ——高二語文組舉辦《論語》專題區級研究課展示活動
    《孝,仁之本也——〈論語〉中的孝》和區級骨幹教師孟祥陽的《〈論語〉中的「仁」與民本思想》。      李香閣老師做的《孝,仁之本也——〈論語〉中的孝》是一節別具特色的名著閱讀專題課。李老師通過變換各種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論語》這種語錄體文言文的能力,先讀去掉標點的橫排和豎排文字,後讀有標點和譯文的文字,通過個人讀或齊讀的形式轉換,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1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讀《論語》,應從整體上對論語的內容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為師之人,毫無疑問的的應該在行為道德規範上為學生樹立榜樣及模範作用。顏回作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在孔子眼中,已近成仁之境,論語有云:原文出自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困頓中,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道德底線,保持著樂觀的人生態度,顏回的賢良可見一斑。子路作為勇猛之人,在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實際上起到保衛的左右,孔子對他評價: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
  • 今天,衢州這些認真誦讀《論語》的孩子們真棒
    今天上午,十多名學生一起在孔氏南宗家廟背誦儒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論語》篇章的檢測,評委根據背誦流利程度進行考核,每個篇章最多提醒5次,否則視為不合格。此次活動設置了5種類型的學員章,根據背誦的篇幅獲得相應勳章,背誦熟練且篇幅越多的同學獲得獎章也越多。視頻這次但任考官的是7名能背誦全本《論語》的同學。
  •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從萬眾期待到輪番挨罵,《秦時明月》究竟做錯了什麼?
    要說今年有哪幾部萬眾期待的國產動畫,那麼《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肯定是其中之一,但是如果要說今年挨罵最多的國漫作品又是哪一部,那麼《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肯定成為第一選擇!從萬眾期待到輪番挨罵,《秦時明月》究竟做錯了什麼?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之所以看到《論語》的隱秘結構,是因為他在實踐中摸索到一種與傳統文化閱讀相應的讀書之法。他在書中反覆強調:「閱讀《論語》,一章中的前後句要連起來、合起來思考、琢磨,不可分割;一篇中的各個章節和全書的各篇也要融通起來,互證互驗,加深理解,領悟其中的奧義。」「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整體』『聯繫』需要時時放在心上。」
  • 由「沒有不挨罵的校長」說到校長難當,又說到如何當校長?
    學生也好了得,有一年中考竟然只有一個學生沒有考上重點線。又聽說他們是全國課改的先進典型,推出了「三三六」教學模式。還聽說他們的課堂實行10加35或0加45模式,也就是老師講的少,學生活動多。最後聽說他們管理很嚴格,組長和領導每天兩次把老師弄來反思這兩個半天的教育教學行為,用攝像材料為證據,直言不諱的落實到人。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由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纂,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戰國初期成書。《論語》中、今天仍然經常被人們提及,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言論、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政治、教育、修養。《論語》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政府轉。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