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我情緒波動很大,非常易怒,還變得愛哭,這種感覺已經很久了。我無法壓制住情緒,尤其和父母三言兩語不合就會變本加厲,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且我從一個外向的孩子變得有點社恐,不太願意和自己不熟悉的人接觸,有時和陌生人不小心碰到會使我噁心。最近出現了自殺的想法,我很痛苦,但是我和父母溝通過後他們不覺得我有病,只覺得我是發牢騷。
解析……
當我們遇到很大困惑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父母,準確的說應該是困惑剛發生時就想到了父母,因為父母我們最信任也是最可以依靠的人,同時,往往最害怕最擔心遇到的人也是父母,因為他們會訓斥我們,會覺得我們小題大做,就像案主一樣,父母不以為然,而本人糾結中帶著失望和絕望。那麼,與其糾結,不如一意孤行,因為,這個時候最怕左右搖擺不定,而且矛頭最後一定是指向自己的,比如自殺,自殘,當然不排除有傷害他人的可能性,這也是同歸於盡的表現,任何事情一旦經過推理,必定是自然而然的結論。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來死走,所以,才有了各種關於情緒管理的課程和方法,情緒是很有意思的東西,它沒有規律,只有隨機,但是當你能開始和它共處,了解它和解讀它,你就會發現原來情緒是可以管控的,而且還是可以利用的,對於某些談判和決定,適當的運用情緒可以起到助燃劑的作用,讓事情事半功倍,達到自己預想甚至是超乎想像的結果。我建議大家平時可以花點時間在情緒的觀察上,一旦你開始關注和觀察情緒時,你就已經開始成熟了,也讓自己朝著更好的成長方向發展。
情緒是很隨機的,有時是長期積壓的一種釋放途徑,有時是自我反抗的一種方式,有時也是自我證明的一種形式。它需要一個事件來作為媒介引出來,所以,我們對某件事(無論是別人還是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兒)有情緒以後,處理的方式無非就是直接釋放或者是隱忍吞咽(爆發型和忍吞型),很少有人能合理管控自己的情緒。
但是無論爆發型還是忍吞型,對於事情的解決都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雖然有人會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還有人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這都是在情緒平穩之後作出的決定,如果是在情緒下作出這樣的決定就不同了。因為,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理性(理智)是罷工狀態,這個不難理解,比如有些平時看似斯斯文文的人,在某一刻可以拳腳相加置人於死地,而原因可能就是對方一句謾罵,或者只是插了個隊,這種情況我們也有一個解釋:衝動是魔鬼。這個衝動就是情緒失控的行為表現,而如果對情緒可以管控的話,面對這種事就不會隨機了,而是有理有據的解決,衝突不會擴大化,自己也得到了保護,畢竟你不知道對方是怎樣的背景,一時的不理智可能會帶來自己後悔莫及的結果。
現在我們來回看案主的描述,表面是規律的,其實都是隨機的,比如非常易怒,愛哭,碰到別人覺得惡性等,這些其實都是隨機事件,包括和父母的互動也是一樣的,真實的情況是每件事只是媒介,讓案主產生了這樣那樣的情緒,反過來推理,就算是沒有這些事,他還是會有這些情緒表現,只是不同時間和不同的事件罷了。也有的人對某一個詞,某一個動作或者某一個類人某類事兒才產生情緒,那個不是情緒的本身的事兒,而是被觸動底線(原則)的反應,屬於正常的行為,與我們現在談的情緒管理不同。所以,像案主這樣的情緒,需要解決的是改變自己對待外界的人事物的看法,並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也就是內觀的方向,相由心生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我們的看法大多數都是偏激的,那麼我們對待外界的態度一定是偏激的,所謂的幻想就是這麼形成的,而妄想症和幻想症也是這樣患上的,危害不可小覷哦!
出現這種情緒失控的情況時,父母和親密的人是首選人物,但是效果可能不會很好,除非他們有人是專業人士,可以做到這方面的支持,否則感同身受的情況就好像是撞大運一樣,沒有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他人,畢竟,活好自己已經不易了,所以,由於關係特殊的原因,一旦失去了支持和幫助,對於當事人來說,可能會是更大的刺激和傷害,比如像案主的父母一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我們自救了,除了平時多一些放鬆,少一些緊張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半個月或一個月)去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尤其是大自然廣袤的地方,這種地方不但可以分散你的注意力,也會讓你的情緒得到有效的釋放,隨便什麼發洩方式都不會影響到他人,而且往往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前提是自己能有理智的保護好自己,如果頻繁出現自殺或自殘的想法和做法,就另當別論,這時需要及時就醫,先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為主。
總結,情緒是永遠說不完,也理不清的東西,既然是隨機,也就是說來得快,去得也快,這是情緒的特點,能感覺這個特點去面對情緒,就不用焦慮和糾結了,有時候,情緒也是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最好管道,通過這個管道,你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