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情緒化,父母需要放下"吼"和"哄"

2020-10-22 布穀學習



為人父母,我們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對孩子越"吼"或是越"哄",最終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情緒化。


一、父母的"吼"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



姐姐是個性子比較急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速戰速決,從不喜歡有半分的拖沓。當然,她也見不得別人做事拖沓,即使對方只是她6歲的兒子。


其實,小孩子做事會有所拖延是很正常的問題。但姐姐卻不這麼認為,在她的教育理念中,一直秉承的是:從小看大,三歲看老。所以,一旦兒子做事拖延,或是做錯事情,姐姐都會對其一頓吼罵。


當然,每次姐姐對兒子一通吼罵之後,如果旁人勸說她不要這樣對孩子的時候,姐姐立馬就會反駁道:"他就是欠收拾,你看,收拾之後,不是做得很好。"


可以說,姐姐一直對自己吼罵式的教育頗為滿意。在姐姐看來,對待兒子,沒什麼是一頓吼罵不能解決的,若有,那就再打上一頓就好了。

可以說,姐姐的教育方式是情緒化的,並且這種情緒化也感染了兒子。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姐姐都會被兒子的班主任告知,她的兒子會在學校打罵其他同學,為此,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於是,當兒子回家後,姐姐都會對其進行打罵一番。終於有一天,姐姐在吼罵的兒子的時候,兒子用尖銳的聲音回吼道:"你管我?我就是要這麼做。"


兒子的反應讓姐姐更加生氣,而在她用棍子打了兒子一下之後,兒子更是變本加厲的對她拳打腳踢。


那是第一次,兒子對姐姐的教育進行強烈的反抗。為此,姐姐一氣之下將兒子趕出家門,並試圖用這種方式讓兒子妥協。卻不想,兒子不但沒有服軟,反而離家出走了,幸虧後來發現的及時,才沒有造成不好的後果。


姐姐用事實證明,吼叫乃至打罵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知道他錯了,反而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繼而做出許多情緒化的事情。


而關於情緒化的體現,在《家庭覺醒》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不能好好處理我們的感受時,我們的情緒就會爆發。當我們覺得難受,情緒就會指使我們有所行動。


當然,孩子的情緒化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正,對他們以後的人生都會是一個不小的阻礙,因為情緒化會導致他們沒有一個正常化的思考能力,從而錯失很多機會,繼而使得身體和心理上都會備受折磨。


二、 父母的"哄"同樣也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



事實上,造成孩子情緒化的因素出來除了被父母吼罵之外,長期處於被父母"哄"的孩子也同樣會變得情緒化。


前幾年比較熱門的,由芒果臺推出的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記》,其中,有一個叫劉思琦的女孩,就是典型的被父母"哄"出情緒化的孩子。


通過節目,我們知道劉思琦的家庭環境是優渥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從小,劉思琦的父母便用"哄"的方式來對她進行教育。


當她不高興的時候,父母就會用哄的方式順著她的意,以此來改變她的心情。比如說,只要她高興,一個月她花上幾萬塊錢,父母都不會說些什麼。


再比如,吃飯問題,對於一個16歲的孩子來說,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讓人喂,著實震碎了人們的三觀。而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在她的身上卻是一種常態,


究其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她的錯,而是她的父母對其教育上的失職所致。


劉思琦之所以變得生活不能自理,是因為,對於她的家人來說,無論是給他穿衣、洗腳,還是餵飯等都是小事,並且她的家人認為她還小,為了"哄"她開心,理應幫她做這些。

實際上,劉思琦的父母對她的"哄"就是有求必應。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在教育上毫無邊界,凡事都對孩子有求必應,意圖通過這種"哄"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就像節目中的劉思琦,一開始,她對於自己即將要生活的環境幾度無法接受,甚至因為自己不小心把行李箱弄丟之後,直接到導演組的住所,並在鏡頭前毫無形象的吼叫、亂踹東西。

通過鏡頭,我們知道,劉思琦不僅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時常都會在暴走的邊緣潰不成堤。而這就是她被父母"哄"出來的悲劇。


當然,作為父母,很多時候,無論是"吼"孩子,還是"哄"孩子,我們都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達到聽話的目的。


卻忘了,真正能教育好孩子的方式並不是靠"吼"或是靠"哄"來完成的。因為無論是"吼"還是"哄"都只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來。


三、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只有"吼"和"哄"



事實上,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是可以用別的方式來代替"吼"孩子和"哄"孩子的。


在《去情緒化管理》一書中說:面對犯錯誤的孩子,首先我們得弄明白我們究竟想怎樣。


比如說,當孩子重重的打了我們一下時,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回擊孩子一下,然後對他們厲聲訓斥:"不能打人,打人很不好。"


事實上,孩子即便重重的打了我們一下,即使會痛一下,對我們並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雖然,當我們受到無論是身心的攻擊時,做出憤怒的反應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之所以會回擊孩子,並對其吼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退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長記性,以後不能隨便打人。


通常,孩子在遭到我們的回擊和訓斥之後,或許就不敢再打我們了,這是因為孩子受到懲罰之後,恐懼的心理驅使他們不敢再還手。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下一次他們仍舊會犯同樣的錯誤。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對孩子越是吼罵,孩子越是不會聽話的原因。


同理,對於犯錯的孩子用"哄"的方式也不是明智的,因為家長在"哄"孩子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對孩子變相的交換條件。


比如說,當孩子不吃飯時,我們通過買他喜歡的玩具來給他,從而讓他能夠把飯吃掉。


長此以往,一旦哪天沒有買玩具給他,或是他一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玩具的時候,再讓他吃飯的時候,可能孩子不止不會好好吃飯,甚至都會做出掀桌子的行為。這也是孩子情緒化的表現。


四、 這三點,幫助孩子去除情緒化



不可否認,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清楚的是,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在於教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既能馬上遏止孩子不當行為的發生,又能培養他們的能力,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害怕我們的反應才會壓抑自己犯錯的衝動。或者是因為有某一樣東西的交換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


同樣是我們被孩子打了一下的例子,相較於我們直接回擊孩子,並對他們進行訓斥相比,我們先對自己進行"三連問"的效果會更好。


首先,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表現?


比如說,孩子為什麼會突然打我們一下,是因為我們只顧忙自己的事情,而對他們忽視了之後,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還是因為他們遇到某件困難的事情,而無法做到冷靜思考之後出現的行為。


不如說,你對四歲的孩子說,"寶貝,我們馬上就要出門了。"大多數情況下,年幼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歡出門的。所以,當他們高高興興的在門口準備出門時,卻發現媽媽還在忙著忙那的。


對於滿懷喜悅出門的孩子來說,等待媽媽這件事情是困難的,所以,為了表達出他的不滿,這時他就會到媽媽的跟前打一下媽媽。


而孩子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性粗魯,或者是覺得我們是失敗的家長,他們動手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那個能夠控制情緒和衝動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察覺被我們忽視之後,而對我們動手,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表達自己不滿而已。


所以,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想教會他什麼?這便是第二問。


無可厚非,面對孩子對我們的動手行為,作為家長,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們更不希望,孩子在外面,遇到自己不滿的事情,也會對別人動手,這是不可取的。


那麼,相較於直接對孩子實施懲罰來讓他們長記性,當然,這樣結果往往孩子也是記不住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教會他們用得當的辦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第三問,我們需要做的是,怎麼教,效果才會最好?


當然,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他們在這個成長階段的能力局限、脾氣秉性、情緒類型以及當下的情境這些因素。而這些因素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孩子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比如說,四歲的孩子會打我們,是因為我們對他忽視了,或者是因為我們拖延了出門的時間,導致他的情緒爆發。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連接。我們可以把孩子拉近身前,告訴他媽媽其實是很關心他的,然後對他的感受表示肯定,然後給他示範一下該如何表達那些情緒,"你想要媽媽陪你一起玩,但是媽媽卻在做別的事情,所以你很不開心,對嗎?"


或者是"你想要馬上出門,但是媽媽一直都沒有走,所以你很心煩,是這樣嗎?"這種時候,孩子往往都會生氣的回答:是的。


而一旦孩子肯定了你的話語,即使是生氣的,他也會意識到媽媽是關心他的,不然也不會知道他的想法。


接下來,等孩子冷靜了。願意去傾聽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正視孩子的眼睛,並耐心給他解釋:"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行為,下次你想要媽媽怎麼做的時候,你直接說出來,不用打人,媽媽也知道,而且還會讓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


以此類推,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用同樣的辦法,給孩子相應的對症下藥。我們不必再對孩子見錯就罰,或者是用交換的條件來"哄"孩子,而是採用更具有包容性和目的性的管教策略。


長此以往,不僅能增進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還能幫助孩子提高決策能力和共情的能力,從而改善甚至去掉情緒化的做事方法,繼而朝著成功、幸福的道路上邁進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導致孩子今後的人生走向,就像寧靜之前接受採訪時說的,孩子之所以變得可惡,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教成了可惡的人,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


同理,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化的做事,是因為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讓他們情緒化的環境。


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有的放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非盲目的吼罵或是順從的"哄"。


作者:冉葉兮

相關焦點

  • 吼完孩子就後悔?如何做到理性引導?父母試試「去情緒化管教」
    這種哄完孩子就後悔的情況在家長與孩子的教育中屢見不鮮,但很多的父母卻不知道,除了哄孩子之外,還能夠怎麼樣去教育孩子,打又不能打,罵又不能罵。但是用軟處理的方式有點擔心孩子會不聽,所以看見家裡邊這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輔導孩子做作業,「哄」和「吼」,到底哪種方法更好?
    作業本身就是孩子應該做好的事情,這是孩子的本分,什麼時候成了又「哄」又「吼」的目標。簡單的事,如今為什麼成了這樣?這個時候,孩子是無法已知的,要想逃出這個「怪圈」,需要的是父母的覺醒,只有父母的覺醒,反思,才能引導孩子一起走向寬廣的未來。
  • 2歲寶寶哭鬧,該哄還是吼?|允許寶寶哭,和讓寶寶笑一樣重要
    2歲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需要父母的尊重和肯定,來確定和強化「我」的存在;需要自己嘗試和動手,來感受自己的能力;需要反對你的意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旦哭鬧情緒化,媽媽會有深深的無力感,感嘆「天使寶寶」可遇不可求。高需求寶寶撞上低敏感度媽媽,哭鬧越演越烈!2. 媽媽哄過吼過,怎麼不管用? 面對寶寶哭鬧,媽媽通常有這兩種反應——哄或吼。「好了好了,別哭了,你想怎麼樣媽媽都依你。」
  • 情緒化養育不可取,這3個反面教材就是事實
    為完成這項使命,他們必須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是學習的需要,更是人生的一種修煉遠離「情緒化養育」最近小編收到一位母親的一封信,信中有關於情緒化養育的話題,今天小編就來看這封信,順便來看看「情緒化養育」到底對我們和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情緒化養育不可取
  • 吼完孩子就後悔?如何做到理性引導?試試「去情緒化管教」
    在知乎搜索「為什麼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就遭殃」等相關話題,提問者回答者成百上千,顯而易見,如今父母教育孩子情緒化現象嚴重。不少孩子不敢直接控訴父母,不少父母也是生氣完就後悔,又好面子不願意主動向孩子低頭。
  • 父母如何不吼不叫,輕鬆管教孩子
    大喊大叫的誘惑在於它看起來會起作用,但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效果只是短期的,吼叫並不能達到長期糾正孩子行為的效果,反而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害怕,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愛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一個朋友曾經跟我分享她和她先生育兒的故事。她先生是一個溫柔善良,很愛孩子的人,但是溫柔的好脾氣也常常會被孩子激怒。
  • 高興給塊糖,不高興一巴掌,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化育兒中煎熬?
    丁丁和媽媽的相處模式,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這樣,前一秒又親又抱,「寶貝」、「小可愛」掛嘴邊,後一秒卻會一言不合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還不允許孩子頂嘴,孩子一頂嘴,父母的火氣就會更旺,氣勢上更會咄咄逼人,對孩子說:「如果不是因為我是你媽
  • 孩子容易情緒化,家長要懂得傾聽,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前言:你的孩子是否會情緒化呢,情緒化的孩子有很多種,有一種孩子往往他的情緒只會對自己發洩,這種孩子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只會自己默默的躲在房間裡面哭泣,而還有一種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轉為暴躁的情緒化,會脾氣非常大,對家人大吼大叫。
  • 孩子喜歡大吼大叫,父母得懂「情緒法則」,別讓孩子成為情緒奴隸
    孩子經常喜歡大吼大叫,我們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麼應對呢?01每個人都是情緒化動物,孩子更是如此我們生下來之後,總是會面對其他人群,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必須學會和他們進行一定的交流,但是在這種交流的前提下就會有情緒的出現。
  • 吼完孩子就後悔?如何做到理性引導?去情緒化管教很重要
    它最早的來源是美國著名作家西格爾的一本書,他在這本書當中為那些喜歡發脾氣的家長設計了一些控制情緒管教孩子的方法,他將這些方法統稱為去情緒化管教。西格爾一直認為這些家長之所以喜歡發脾氣,就是因為他們把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弄錯了,教會孩子做某些事情才應當是教育的目的,訓斥孩子讓孩子產生愧疚的心理,根本就不是目的。
  • 孩子被父母吼卻不會「記仇」,背後原因令人心疼,父母要了解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壓不住內心的怒火,對孩子河東獅吼。孩子早上賴床不起、晚上不願睡覺,被父母吼叫;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做事動作慢,被父母吼叫;孩子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可能還會被父母吼。每次吼叫過後,很多父母又馬上後悔,但沒過多久又會進入「吼叫——後悔——再吼叫」的惡性循環。但父母都沒有留意到,每次吼完孩子,他好像還是依然愛著父母,並未因此「記仇」,孩子是真的不在意,還是另有原因呢?一位寶媽在群裡提到「吼聲教育」,她說自己經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孩子大吼,可每次吼完就後悔萬分,因為不管她怎麼對孩子,都會得到孩子一如既往的愛。
  • 為什麼孩子被父母吼了,還哭著要「抱抱」,知道原因就別吼孩子了
    ,因為他們心裡覺得自己比孩子大得多,孩子不能反抗,而且小孩子大都不記仇,過後哄兩下就忘記了。父母的吼叫會讓孩子感到驚嚇、不知所措,而父母是孩子親近的人,是安全感和情感的主要來源,於是本能地向父母靠近,粘著父母不放。
  • 《爸媽學前班》:父母吼一聲,孩子毀一生!
    父母總會有沒有耐心的時候,有因工作、因生活而煩惱的時候。三對父母都表示,很多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吼出來,但事後會跟孩子賠禮道歉,而有時候對孩子大吼,是因為孩子遇到危險的情況,當父母的心裡著急。可是,即使道歉,即使內疚,大吼過後,孩子心中作何感想呢?
  • 孩子常大吼大叫、哭鬧不停?利用"情感引導",教會孩子情感表達
    孩子在父母眼裡時而是天使時而是魔鬼,聽話乖巧時的他們就仿佛天使一般可愛美麗,可是大吼大叫的他們卻就像惡魔降臨一般,讓父母簡直崩潰。聽話的孩子會更受歡迎,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小天使,但是我們身邊卻時常會有那些大吼大叫哭鬧不停的孩子,這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德國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主要講的是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孩子和企鵝媽媽之間的一些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企鵝媽媽的一句「對不起」,孩子就原諒了我們。但我們可曾想過,有些傷害即便是修補好了,卻依然有傷痕存在。故事中,當小企鵝被媽媽的大吼大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時,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自己的心聲和需要,卻又擔心沒有人聽。久而久之,小企鵝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 孩子愛發脾氣,打罵和大吼大叫都不管用,父母不妨試試以靜制動
    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哭鬧,怎麼哄都哄不好,父母被磨的不耐煩,對著哭鬧的孩子大聲吼叫,甚至動手打屁股打手。如果你家有個愛發脾氣的孩子,請試試這種以靜制動的方法吧。首先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和打罵。孩子發脾氣時就好像膨脹的氣球,父母打罵和大吼大叫只會加速球體的膨脹,讓爆炸來的更猛烈。
  • 「天天被吼」和「從沒挨過吼」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明顯
    1、經常被吼的孩子容易膽小自卑對孩子來說和他最親近的人無疑就是父母,父母的話孩子都會去聽,父母的話孩子都會認同,若是媽媽在生活中總是對孩子大吼,孩子的內心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才導致媽媽這樣生氣,然後陷入到很嚴重的委屈自責中。
  • 每日蒙臺梭利: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 孩子性情暴躁愛發脾氣?當孩子情緒化,家長要自我反省
    ,甚至要通過打家長來洩憤,這對一個孩子的性格發展和人格培養來說,都是充滿負能量的東西。所以,當孩子性情暴躁,情緒化表現很極端的時候,家長應當反省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把目光聚集在孩子發脾氣做了什麼事情上。家庭教育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一場父母的修行,只有父母不斷進步不斷反思,採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孩子才能夠正面回應所有的情緒,才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出好性格。
  • 父母經常吼孩子?如果孩子變得內向膽小,試試3種補救措施
    雖然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吼孩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但是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帶孩子這種事也越來越不容易。尤其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甚至不斷挑戰父母極限的時候,父母總有一天就會爆發。損壞心理健康家長一般吼孩子總是會把話說重,孩子的心智還未成熟,也沒有做到全面地認識自己,面對父母說的傷人的話,他們很容易當真,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自卑,不敢認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