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對孩子越"吼"或是越"哄",最終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情緒化。
一、父母的"吼"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
姐姐是個性子比較急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速戰速決,從不喜歡有半分的拖沓。當然,她也見不得別人做事拖沓,即使對方只是她6歲的兒子。
其實,小孩子做事會有所拖延是很正常的問題。但姐姐卻不這麼認為,在她的教育理念中,一直秉承的是:從小看大,三歲看老。所以,一旦兒子做事拖延,或是做錯事情,姐姐都會對其一頓吼罵。
當然,每次姐姐對兒子一通吼罵之後,如果旁人勸說她不要這樣對孩子的時候,姐姐立馬就會反駁道:"他就是欠收拾,你看,收拾之後,不是做得很好。"
可以說,姐姐一直對自己吼罵式的教育頗為滿意。在姐姐看來,對待兒子,沒什麼是一頓吼罵不能解決的,若有,那就再打上一頓就好了。
可以說,姐姐的教育方式是情緒化的,並且這種情緒化也感染了兒子。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姐姐都會被兒子的班主任告知,她的兒子會在學校打罵其他同學,為此,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於是,當兒子回家後,姐姐都會對其進行打罵一番。終於有一天,姐姐在吼罵的兒子的時候,兒子用尖銳的聲音回吼道:"你管我?我就是要這麼做。"
兒子的反應讓姐姐更加生氣,而在她用棍子打了兒子一下之後,兒子更是變本加厲的對她拳打腳踢。
那是第一次,兒子對姐姐的教育進行強烈的反抗。為此,姐姐一氣之下將兒子趕出家門,並試圖用這種方式讓兒子妥協。卻不想,兒子不但沒有服軟,反而離家出走了,幸虧後來發現的及時,才沒有造成不好的後果。
姐姐用事實證明,吼叫乃至打罵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知道他錯了,反而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繼而做出許多情緒化的事情。
而關於情緒化的體現,在《家庭覺醒》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不能好好處理我們的感受時,我們的情緒就會爆發。當我們覺得難受,情緒就會指使我們有所行動。
當然,孩子的情緒化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正,對他們以後的人生都會是一個不小的阻礙,因為情緒化會導致他們沒有一個正常化的思考能力,從而錯失很多機會,繼而使得身體和心理上都會備受折磨。
二、 父母的"哄"同樣也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
事實上,造成孩子情緒化的因素出來除了被父母吼罵之外,長期處於被父母"哄"的孩子也同樣會變得情緒化。
前幾年比較熱門的,由芒果臺推出的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記》,其中,有一個叫劉思琦的女孩,就是典型的被父母"哄"出情緒化的孩子。
通過節目,我們知道劉思琦的家庭環境是優渥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從小,劉思琦的父母便用"哄"的方式來對她進行教育。
當她不高興的時候,父母就會用哄的方式順著她的意,以此來改變她的心情。比如說,只要她高興,一個月她花上幾萬塊錢,父母都不會說些什麼。
再比如,吃飯問題,對於一個16歲的孩子來說,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讓人喂,著實震碎了人們的三觀。而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在她的身上卻是一種常態,
究其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她的錯,而是她的父母對其教育上的失職所致。
劉思琦之所以變得生活不能自理,是因為,對於她的家人來說,無論是給他穿衣、洗腳,還是餵飯等都是小事,並且她的家人認為她還小,為了"哄"她開心,理應幫她做這些。
實際上,劉思琦的父母對她的"哄"就是有求必應。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在教育上毫無邊界,凡事都對孩子有求必應,意圖通過這種"哄"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就像節目中的劉思琦,一開始,她對於自己即將要生活的環境幾度無法接受,甚至因為自己不小心把行李箱弄丟之後,直接到導演組的住所,並在鏡頭前毫無形象的吼叫、亂踹東西。
通過鏡頭,我們知道,劉思琦不僅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時常都會在暴走的邊緣潰不成堤。而這就是她被父母"哄"出來的悲劇。
當然,作為父母,很多時候,無論是"吼"孩子,還是"哄"孩子,我們都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達到聽話的目的。
卻忘了,真正能教育好孩子的方式並不是靠"吼"或是靠"哄"來完成的。因為無論是"吼"還是"哄"都只會養出情緒化的孩子來。
三、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只有"吼"和"哄"
事實上,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是可以用別的方式來代替"吼"孩子和"哄"孩子的。
在《去情緒化管理》一書中說:面對犯錯誤的孩子,首先我們得弄明白我們究竟想怎樣。
比如說,當孩子重重的打了我們一下時,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回擊孩子一下,然後對他們厲聲訓斥:"不能打人,打人很不好。"
事實上,孩子即便重重的打了我們一下,即使會痛一下,對我們並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雖然,當我們受到無論是身心的攻擊時,做出憤怒的反應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之所以會回擊孩子,並對其吼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退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長記性,以後不能隨便打人。
通常,孩子在遭到我們的回擊和訓斥之後,或許就不敢再打我們了,這是因為孩子受到懲罰之後,恐懼的心理驅使他們不敢再還手。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下一次他們仍舊會犯同樣的錯誤。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對孩子越是吼罵,孩子越是不會聽話的原因。
同理,對於犯錯的孩子用"哄"的方式也不是明智的,因為家長在"哄"孩子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對孩子變相的交換條件。
比如說,當孩子不吃飯時,我們通過買他喜歡的玩具來給他,從而讓他能夠把飯吃掉。
長此以往,一旦哪天沒有買玩具給他,或是他一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玩具的時候,再讓他吃飯的時候,可能孩子不止不會好好吃飯,甚至都會做出掀桌子的行為。這也是孩子情緒化的表現。
四、 這三點,幫助孩子去除情緒化
不可否認,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清楚的是,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在於教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既能馬上遏止孩子不當行為的發生,又能培養他們的能力,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害怕我們的反應才會壓抑自己犯錯的衝動。或者是因為有某一樣東西的交換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
同樣是我們被孩子打了一下的例子,相較於我們直接回擊孩子,並對他們進行訓斥相比,我們先對自己進行"三連問"的效果會更好。
首先,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表現?
比如說,孩子為什麼會突然打我們一下,是因為我們只顧忙自己的事情,而對他們忽視了之後,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還是因為他們遇到某件困難的事情,而無法做到冷靜思考之後出現的行為。
不如說,你對四歲的孩子說,"寶貝,我們馬上就要出門了。"大多數情況下,年幼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歡出門的。所以,當他們高高興興的在門口準備出門時,卻發現媽媽還在忙著忙那的。
對於滿懷喜悅出門的孩子來說,等待媽媽這件事情是困難的,所以,為了表達出他的不滿,這時他就會到媽媽的跟前打一下媽媽。
而孩子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性粗魯,或者是覺得我們是失敗的家長,他們動手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那個能夠控制情緒和衝動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察覺被我們忽視之後,而對我們動手,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表達自己不滿而已。
所以,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想教會他什麼?這便是第二問。
無可厚非,面對孩子對我們的動手行為,作為家長,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們更不希望,孩子在外面,遇到自己不滿的事情,也會對別人動手,這是不可取的。
那麼,相較於直接對孩子實施懲罰來讓他們長記性,當然,這樣結果往往孩子也是記不住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教會他們用得當的辦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第三問,我們需要做的是,怎麼教,效果才會最好?
當然,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他們在這個成長階段的能力局限、脾氣秉性、情緒類型以及當下的情境這些因素。而這些因素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孩子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比如說,四歲的孩子會打我們,是因為我們對他忽視了,或者是因為我們拖延了出門的時間,導致他的情緒爆發。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連接。我們可以把孩子拉近身前,告訴他媽媽其實是很關心他的,然後對他的感受表示肯定,然後給他示範一下該如何表達那些情緒,"你想要媽媽陪你一起玩,但是媽媽卻在做別的事情,所以你很不開心,對嗎?"
或者是"你想要馬上出門,但是媽媽一直都沒有走,所以你很心煩,是這樣嗎?"這種時候,孩子往往都會生氣的回答:是的。
而一旦孩子肯定了你的話語,即使是生氣的,他也會意識到媽媽是關心他的,不然也不會知道他的想法。
接下來,等孩子冷靜了。願意去傾聽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正視孩子的眼睛,並耐心給他解釋:"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行為,下次你想要媽媽怎麼做的時候,你直接說出來,不用打人,媽媽也知道,而且還會讓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
以此類推,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用同樣的辦法,給孩子相應的對症下藥。我們不必再對孩子見錯就罰,或者是用交換的條件來"哄"孩子,而是採用更具有包容性和目的性的管教策略。
長此以往,不僅能增進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還能幫助孩子提高決策能力和共情的能力,從而改善甚至去掉情緒化的做事方法,繼而朝著成功、幸福的道路上邁進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導致孩子今後的人生走向,就像寧靜之前接受採訪時說的,孩子之所以變得可惡,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教成了可惡的人,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
同理,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化的做事,是因為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讓他們情緒化的環境。
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有的放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非盲目的吼罵或是順從的"哄"。
作者:冉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