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孩子的家庭好像時時處處都處在戰爭的邊緣,因為孩子的情緒是不可捉摸的,有的時候前一秒鐘還是非常乖巧的,但是後一秒鐘就開始調皮搗蛋了,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時除了束手無策就是大發脾氣,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好的所有人都知道,可是遇到了那種情況,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說心裏面一點火都沒有,有的時候真的是非理性的,抑制不住就開始朝孩子發脾氣。
但是這往往並不是家長的本意,因為家長們往往在玩完脾氣看到孩子流眼淚之後就開始非常的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自己怎能這樣的兇孩子呢,下次自己一定不會這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在心情平靜的時候這樣反思自己,這樣給自己立下規矩是沒有用的,因為到了那個點自己就根本喪失掉了理性。朋友也曾經問過我該怎樣不帶著情緒去管教自己的孩子呢?其實有一種方法就叫去情緒管教法,用這樣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才能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
它最早的來源是美國著名作家西格爾的一本書,他在這本書當中為那些喜歡發脾氣的家長設計了一些控制情緒管教孩子的方法,他將這些方法統稱為去情緒化管教。西格爾一直認為這些家長之所以喜歡發脾氣,就是因為他們把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弄錯了,教會孩子做某些事情才應當是教育的目的,訓斥孩子讓孩子產生愧疚的心理,根本就不是目的。
那些樂於發脾氣的家長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才需要去情緒化管教的幫助,一方面來說,去情緒化管教能夠極大的減少家長發脾氣的次數,而且還不會讓家長陷入這種發完脾氣又後悔的惡性循環當中去,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能夠更加的輕鬆和溫柔。另一方面,他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幫助,他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去糾正錯誤的行為做正確的事情,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長遠意義的。
當孩子做了什麼讓家長覺得不滿意的事情,家長本能的就希望懲罰孩子,讓孩子記住他們所犯的錯誤,那麼下次他們就不會再犯了。
但是西格爾卻認為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懲罰孩子並不能夠起到警示孩子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內心覺得非常的不服氣,他們嘴上雖然跟媽媽道了歉,但是內心其實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有了這樣的情緒,他們有的時候甚至會故意的做一些家長不願讓他們做的事情。
而去情緒化管教就不同了,他最主要的是讓家長學會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這樣家長既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也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講道理,這樣孩子才能夠聽明白並且聽話。除此之外,去情緒化管教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對家長的情緒進行管理,有的家長經常會把在其他地方受到的氣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的做法就是遷怒於孩子,對孩子並不公平,也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產生隔閡。
去情緒化管理就能夠避免讓家長去陷入負面情緒當中,當然也就能夠避免對孩子發脾氣了。其次,去情緒化管教能夠將家長的思維從負面情緒轉移到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真正的解決問題上來,這樣就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而且效果還非常的好。
1、建立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
很多時候孩子闖了什麼禍並不是他們故意的,只是他們不小心或者是受到什麼其他事情的影響了,孩子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其實也是非常委屈,非常不樂意的,家長這個時候不能夠不分青紅皂白的就開始教訓孩子,而應當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他們也正在受傷,他們也正處在情緒的低谷,錯誤的背後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家長最先做的應當是建立情感連結,先安慰孩子,讓他們的情緒得到平靜,然後家長才能夠與孩子一起去彌補錯誤,解決困難,家長才能夠更好的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傳達自己想要讓孩子知道的道理,在這樣平靜的狀態之下,孩子才能夠不被情緒所左右,真的用大腦去思考家長所說的話,他們才能夠用心的去理解,不會再次犯錯。
2、問自己三個問題
很多家長都知道情緒化教育孩子是並不正確的,但是在孩子做錯事的第一時間,家長首先就會發脾氣,這個時候他們沒有辦法保持冷靜,為了解決這樣的衝動,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第一時間就要自己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要做的,一開始的時候可能不熟練,但是慢慢的家長就會形成條件反射,遇到讓自己發火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會首先想到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孩子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情?我現在應該讓孩子學會什麼?我應該如何去做?當家長自己問完這三個問題之後,就要開始思考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弄清楚孩子做出這樣的事情的原因,這樣家長就不會被情緒左右,然後就會理性的去思考導致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因素是什麼,找到了原因之後家長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大吼大叫,通過理性的講道理或者是打比方的方式,才能讓孩子更加的明白他們錯在哪裡,應該怎樣做,而不會讓孩子產生不服氣的心理,重蹈覆轍。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搞清楚一點孩子也並不是故意想犯錯誤的,任何的錯誤其實都有其他的原因,甚至是意外情況所導致的,對於這一點家長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特別是在管教的過程當中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溫暖。